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13232000000028

第28章 世界著名艺术家(1)

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在20岁时,他就已有了很高的艺术造诣,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成就最高。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的三大杰作,也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天才的达·芬奇同时也研究自然科学。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在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对他的研究与探索依然不断,在欧美各国和日韩、以色列等亚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达·芬奇研究机构。对于他的祖国来说,他更是意大利国家文化的象征,红酒、家具、餐厅、酒店、机场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数不尽数。意大利著名品牌Le·nard·DiGasun(中译老人头)也是以他的自画像做为L·g·的。

小知识

《最后的晚餐》画作内容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晚餐。餐桌旁共13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门徒们,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在这幅画中,桌子上有很多小面包,如果把它们依次按照音乐的顺序排列起来,可以排列出一首近一分钟的歌曲,曲调哀伤。在后人的电脑技术下发现,如果把玛丽亚的身子全部平移到耶稣的右侧,发现玛丽亚的头正好靠在耶稣的肩膀上。而且,那把拿着刀子的手大约在耶稣右手里。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米开朗基罗13岁便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之后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一年雕塑,主要以自学为主。后来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逝世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他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并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拉斐尔

拉斐尔·桑西(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1483~1520年),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拉斐尔从小就随父学画,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和谐明朗、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走上了独创道路。最后形成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成为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美丽的女园丁》、《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圣母的婚礼》作于21岁时。

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而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拉斐尔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德国作曲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300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在一生主要作为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作为作曲家的巴赫很多产,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其代表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等等。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扎特创作的主流是歌剧,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的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并且,莫扎特是欧洲当时唯一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但年仅35岁即去世。其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交响曲则有七部,最后三部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年),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于一个音乐世家,自幼便显露出音乐天分,8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聂费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

由于家庭的拖累,他1792年秋第二次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却已逝世了。但他很快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贝多芬在1782~1792年间的创作的多是一些小型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怆》、《月光》钢琴奏鸣曲和《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1802~1812年,是贝多芬的创作成熟时期,以后的时间被称为他的“英雄年代”。从1818年起的最后十年当中,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