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13232000000029

第29章 世界著名艺术家(2)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等等,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小知识

交响曲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期基本定型。交响曲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年),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

肖邦39岁时便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10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2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和晚期,其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而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法国著名雕塑家。

1840年11月12日,罗丹出生。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在姐姐的支持下,他被父亲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来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在《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中都有新的创造,但却遭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官方阻挠而未能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有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罗丹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的最初一位雕刻家。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和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高峰,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其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也将永远带给人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思考。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又译为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入法学院学习,毕业后在法院工作。柴科夫斯基22岁时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他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两年后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司令官》,随后几年他创作了《天鹅湖》、《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等优秀作品。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后,他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

1891年,柴科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5月5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演出了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首演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科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科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列宾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年),19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1864年,列宾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六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年列宾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1878年,列宾加入“巡回展览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成名之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即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后来,他又绘制了许多反映“革命者不屈斗争”的优秀作品,如《意外归来》、《泥泞路上的押送》等。同时,他的历史画创作有《伊凡雷帝杀子》、《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索菲亚公主》等。

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列宾非常勤奋,对每幅画都精益求精,他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荷兰画家,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倍尝艰辛。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至今享誉世界。

梵高最早受的“艺术教育”是在画店里当店员,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全部杰出、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后来的大量作品一变低沉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从历史角度来讲,梵高确是超前的画家,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代表作《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他的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小知识

印象派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名记者的嘲讽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及塞尚等。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行,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自幼就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并受到家庭熏陶。1889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1894年首度展出作品。毕加索先后在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1897年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此后,他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和田园时期,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因为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而他在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了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对各种手法的使用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着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亚维农的少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油画《格尔尼卡》则是他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