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长得漂亮不如说得漂亮:女人享用一生的口才书
13235600000039

第39章 心细如丝,说话滴水不漏(2)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铁凝:“铁凝女士,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铁凝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铁凝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这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从而使交往能够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时在某大学作讲演,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和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很好。”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说话要委婉也要懂得含糊,不必太直白,因为太直白极可能伤害对方自尊,也因此得罪别人。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更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例如:

一个美国客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之后,中午在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非常满意。他在付钱时,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中含意不言自明。这时,老板娘略一寻思,就作出回答:

“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还能开什么店啊!”然后她接着说:“如今,邓小平接了班,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美好!”

显然,美国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来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乃因其中隐含着一个必然的判断:毛泽东绝不会允许你开店,那么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泽东应该是被否定的。但老板娘的答话,以回避正题的模糊法,反而作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轻慢美国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威望,赞扬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的心声。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5.实话有时不可多,谎话有时不可少

说话直来直去,固然说的是实话,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但这就被对方知道了你对于别人不好的看法,不仅使人感觉尴尬,同时也让人敬你而远之。所以,面对不好说的话,不如来些善意的谎言,这样说话的效果就会好得多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老女人,什么事情她都照实说,所以,她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她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她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她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的那些说实话的人”。于是,把她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她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她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她就叫那个喜欢说实话的老女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结果把尾巴拽断了;这头秃驴则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长工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到晚上她只好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老女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对老女人怒斥道:“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大姐,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那个老女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但是她小时候却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一次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着:

“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说:

“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怎样理解真话有时并不被肯定的现象呢?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避害。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她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她,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她赢得了回报,带来了利处,那么她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甲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

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某甲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那又何苦呢?

6.说话光彩人欣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怕有心骂,就怕无心话,说话要避免说话给人带来伤害,使人际关系紧张。所以,开口前先想一想再说,要谨开口,慢开言。

聪明的女人知道,与人交谈的目的在于沟通,要力求避免因说话不当而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所以,话说出口前应该先想一想,不要以言语伤人,俗语说得好:“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不对,或者说的让人听着刺耳,就容易得罪别人,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也就需要讲究一种艺术。有时候同样的意思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能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要把话说好,首先态度要诚恳,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双方都乐于沟通的氛围。态度傲慢是交谈的一大禁忌。而亲切友好的态度则会让对方、甚至你的对手心里放松,愿意与你畅谈、倾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