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13313600000103

第103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来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听起来很美,孔子以全套理论,终生以救世为己任,自诩:“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最终从政失败,游说列国14年竟无所用,郁郁著书而终。孔子学说以孔子之亲身实践尚不奏效,以孔丘之徒集孔子片言只语竟成治世经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孙子之《兵法十三篇》、诸葛亮之“隆中对”、******之《论持久战》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本身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是因为其理论对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而历史事实也证明其正确与可行。那种割断理论体系,把语录当作治世妙药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迷信。

“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可能是据宋史演义而来,宋史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也就是说赵普为相之后,顺太祖所好,始认真读书,那种“以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之说不攻自破,况且整部《论语》片言只语、零零散散,哪半部定天下?哪半部致太平?二百多年之后的南宋林马同、罗大经的记载其演义与臆造成分更为明显。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奉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论语》被理学家们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赵普仅识《论语》,又三度为相、颇有政治资本,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附会到赵普身上,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了。显然,这是理学家们以春秋笔法而炮制的儒学神话。

宋之时,辽、西夏、金、蒙并存,对外战争屡屡失败,输金、输银、又输锦,已求得片刻苟安,对内重用文人儒生,加紧搜刮镇压百姓,版图狭小,国弱民穷,如此一朝政权,可配得上“大宋”二字。赵普历任三次宰相,为宋初政权立何规章、订何制度,可有“萧规曹随”之美称,观其陈桥兵变之谋,“杯酒释兵权”之计,兵将不知之法,对外妥协之略,皆弱国弱民之策。兵变丧德,削权失算,兵将不知乃自毁长城,对外妥协乃儒生本性,如此之功可值得鼓吹?以半部《论语》竟出的如此妙策、治得如此天下?果如是,以儒家自居者脸红否?心虚否?

《论语》各篇字数

《学而》493字;《为政》579字;《八佾》689字;《里仁》501字;《公冶长》869字;《雍也》816字;《述而》873字;《泰伯》613字;《子罕》806字;《乡党》642字;《先进》1054字;《颜渊》992字;《子路》1035字;《宪问》1340字;《卫灵公》904字;《季氏》863字;《阳货》1019字;《微子》618字;《子张》824字;《尧曰》370字。

以上各篇,篇名字数未计在内。将二十篇字数相加,可得出《论语》的总字数为15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