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13313600000017

第17章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包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在国人心目中,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泰山与孔子这“两圣”之间,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孔子犹如泰山,巍峨屹立于东方;泰山犹如孔子,文化内涵深邃。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包含什么样的哲理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为做人或做学问要有远大的理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是告诫后人要胸怀大志,眼界决定境界,你们必须高瞻远瞩见多识广才能鹏程万里,别成天盯着自己的一片天,作那鼠目寸光的井底之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站在某个时间或空间的高度来看,整个人类也不过地球演变过程中的匆匆过客,更何况每一具体的人和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摒弃主观偏执,扬弃功利计较,驱除声名牵累。这是庄子揭示的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是狂妄,而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气象。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

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的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

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最后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

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概全却非常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