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13313600000039

第39章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是“无神论”者吗

孔子的思想主要见于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著作《论语》里,后来的弟子孟子、程子、朱子等也主要是注释这本书来解读和新释孔子的。在《论语》中,“鬼神”一词出现了三次(除了“敬鬼神”、“事鬼神”,还有“孝鬼神”一语,见于《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单一的“神”字用了四次,在两万一千字的《论语》里,确实用得很少。孔子基本上不研究神学问题,这说明他的确不是一个神学家或宗教家。可他信鬼神吗?

说孔子没有宗教信仰或不信鬼神,其证据主要有三句话,一是“敬鬼神而远之”;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直接引述孔子关于鬼神的语句约有六处,但这六处都说明孔子是信鬼神的。下面,我们先看“敬鬼神”、“事鬼神”、“子不语”三处:

第一,“敬鬼神而远之”,语出《论语》之《雍也》篇。“敬”本身即为信,敬父母或老师的人,首先必信父母或老师,否则决不会有敬。敬必仰,儿女小时候对父母的敬,小学生对老师的敬,犹如仰望天神,可以说是说什么听什么。由此可知,孔子敬鬼神即虔诚地信鬼神。虔敬鬼神却又“远之”,是怀疑和否定式的疏远吗?不是。而是不可太亲昵。孔子说这话,是在教学生樊迟教给平民一种中庸的对待鬼神的明智态度:要信鬼神,祈祷时务必虔敬;却又不要太多信,人的事情也去烦鬼神。也就是说,孔子以为:人心脑智体力无可奈何的事,应当祈求鬼神,态度要虔敬。但什么事情都去祈求鬼神帮助,将鬼神当成亲密无间的朋友,就会没有敬畏之心,容易出现辱神、媚神的恶果。对鬼神敬而远之,是明智,是有知。

第二,“事鬼神”语出《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里也明显可见孔子是信鬼神的,因为信鬼神才谈论事鬼神。但孔子是个诚实的现实主义者,他根据人先生后死的生命次序和应先知生后知死的次序,提出事人与事鬼相通却先后有序,强调鬼神与现实相切合,做人知生才知死,先事人后事鬼。从现象层面看,孔子跟西方近现代基督徒对鬼神的态度近似。

第三,“子不语怪力乱神”,语出《论语·述而》篇。传统的解读是根据“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标点断句,解读为“孔子不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不轻言鬼神之迹。”这样解读,吻合“敬鬼神而远之”,但是以“不轻言”解读为“不语”比较牵强。浆糊头脑或别有用心的解读者,据此也可以咬定解读为:孔子“不说”鬼神。重要的是,这种解读是断章取义,放到段落里跟前面讲“以学为乐、好古勤学”和后面“以人为师、取长去短”的话联系起来看就显得生硬。徐振贵新解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跟学生授课,突然止语凝神思考——的动作表情,就成为完整、顺畅的一段关于孔子好学特点的自述的记述。这句话的“神”非鬼神或神灵的神,而是精神、心神的神。“不语”和“神”非动宾语句。

中国古代传说中为何女鬼比男鬼多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鬼虚无缥缈,没有一定之规。不过中国人心目中的鬼,却有着生动的形象,她们是长发飘飘的聂小倩,是深情款款的杜丽娘,是笑语盈盈的婴宁……

与这些善良、美丽的女鬼相比,男鬼就显得比较苍白,中国的鬼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女鬼比较多。中国女鬼具有美丽、贤惠、正直、善良等性格特点,还有敢怒敢言,爱憎分明,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这在女鬼性格中占据很大地位,与男鬼截然不同。

女鬼的代表人物,如《王魁负桂英》传统戏剧里的敖桂英。她爱憎鲜明,决不含糊。为了帮助心上人王魁赴考,即倾囊相助,而一旦对方负心于我,移情别恋,就是变成鬼也要索取他的性命。这种爱得深沉,爱得不顾一切的性格,只有在女性鬼的身上反映得最为突出。

其实中国传说中的男鬼也不少,从绝对数量上讲,男鬼应远远多于女鬼的形象,但总的来说,没有女鬼那么强烈的、几乎是共同的东西。这是因为男鬼形象过于丰富,以至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比起女性鬼,男鬼显得更无力,在很多的情况下,他们扮演的是窝囊废的角色。如水鬼、城隍、赌鬼、讨债鬼、无常鬼等。《聊斋》里的席方平、王六郎等也是不错的男鬼,但比起女鬼来说知名度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