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13313600000079

第79章 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的学生是谁

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子路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迷信任何人,包括他的老师孔子。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孔子,表达自己态度的孔门弟子。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体现。他求学,往往穷根究底,并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例如,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他就不满足于孔子的回答,接连问了几次“这样就够了吗”?子路到卫国做官,走前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必先“正名”,子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迂腐可笑的。虽然孔子后来又解释了半天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相信子路仍然持保留意见。

又一次,公山弗就想在鲁国造反,邀请孔子前去,孔子怀着用自己理论治国安邦的伟大愿望,打算前去实现从前的宏伟理想。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

另一次,晋国人佛肸叛乱,招孔子去,孔子又动心思了,结果子路旗帜鲜明——反对,说:从前您不是教导我们说:“其身不善,君子不入”么?现在怎么又要出尔反尔呢?孔子面红耳赤,狡辩了一番:白的东西,即使染也染不黑的(白也,涅而不淄)。只好又作罢。

在所有的学生都对老师的见解、教导和行为心悦诚服顶礼膜拜时候,子路却能屡次站出来,表达与老师不同的自己的个人见解,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古代人是如何拜师的

古代人是如何叩开老师的门的?当然首先就要看诚意了。

《宋史·道学二》载,杨时、游酢二人相约拜师于程颐,那天刚好下起了大雪,两人赶到程家时,不曾想程先生闭目养神养着养着竟然睡着了,两人为了不影响先生休息,就立在门外等候。程颐这一睡不知过了多久,当他醒来时,发现门外的雪都已经一尺多厚,杨时与游酢已成了雪人。

这就是古代尊师典故程门立雪的由来。史书载杨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有人据此认为两人并非立于门外,而是在旁守候,时间显然比较久,因为降雪已达一尺。还有人说其实程颐早就知道俩人来了,故意装睡,为的是考验两人的耐心和诚意。

通过了老师的考验,老师答应收录门下了,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写个书面的拜师帖子,恭恭敬敬的三叩首,六叩首。民间的一些学徒一般是从师三年,第一年跟着师傅打杂、第二年学艺、第三年就算满师了。满师要办出师酒,出了师要为师傅帮工一年算是熟练期吧。学徒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要帮师傅做家务,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

古人尊师重教有一定的原因。在古人的观念中,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师徒如父子”是古来敬师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