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高材生冉求,一生在鲁国从政,对鲁国的政治生活有一定影响。人们对冉求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对他同时也是鲁国为数有限的军事家之一,却关注不多。其实,在春秋末期鲁国的军事活动中,冉求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进犯鲁国,进逼都城曲阜。季氏问当时在他门下做家臣的冉求该怎么办,冉求说,你们三位(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中的两位率军抵御,一位留守在朝。结果叔孙氏和孟孙氏都不肯率兵出战。冉求于是又对季氏说,那就只能由您亲自率师,背城一战了;还说,叔孙、孟孙两家不愿出战也很自然,因为执政大权都在季氏手里,季氏既然身负国政,齐人攻打鲁国而不能作战,便是您的耻辱,这就不配跟诸侯并列了。听冉求这么一说,季氏觉得只能如此。于是,冉求受命率领军队,与齐军激战于郊外。
在抵御齐军侵略的战斗中,冉求身先士卒,冲到最前线,奋勇杀敌,这大大激发了士兵的士气。他运用“以步兵执长矛”的作战方式,并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在冉求的指挥下,鲁军作战勇猛,齐军仓皇溃逃,冉求再三请求追击,季氏想见好就收,没有允许。……于是,这场在冉求领导下的反侵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事后,孔子听说冉求用长矛攻破齐军,也表示了赞赏。孔子的学生中,率领过军队,打过仗的,也许只有冉求一人,这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能一战而捷,更反映了他不一般的军事才能。
春秋时的著名军事家孙武
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公元前514年,吴国的都城姑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吴国的公子光指使武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他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是一个具有改革思想的君主,并且力图富国强兵,为的是摆脱长期以来受楚国欺凌的屈从地位。
阖闾即位,对于孙武的择主而仕和《孙子兵法》的问世,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吴越春秋》生动地记述了公元前512年孙武会见阖闾的经过。一天,阖闾登高远望,“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只有大臣伍子胥知道阖闾踌躇满志,是为了寻求一位懂得文韬武略的将才,以便发动反击楚国的战争。在此之前,伍子胥就曾结识在吴国“辟隐深居”的孙武,知道他精通兵法,可以担当起“折冲销敌”的重任。因此,伍子胥先后向阖闾七次推荐孙武,盛赞孙武的军事才能。这样,阖闾决定召见孙武,亲自面试。
孙武带着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晋见阖闾,并逐篇进行阐述。孙武每讲一篇,阖闾赞不绝口。阖闾对孙武说:“您的兵法确实是高妙绝伦的,您能不能实际演练一下呢?”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想存心为难-下孙武,说道:“我的后宫里美女多得很,先生能不能让她们来操练操练?”孙武一笑说:“行呀!任何人都可以操练。”于是,吴王从后宫叫来180名美女。她们嘻嘻哈哈,东瞅西瞧,漫不经心。孙武选取阖闾最宠爱的两位美姬为队长,开始演练。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嬉笑不已,视同儿戏,不听号令。孙武按军规斩杀了吴王的两个美姬,宫女震惧,军令乃行。这个脍炙人口的“吴宫教战”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军事寓言。但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孙武严于治军的军事思想。阖闾看到了孙武卓越的军事才能,便任命他为将军。
孙武的盛名是与他的《孙子兵法》一同传于后世的。号称“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它开创了军事学的先河,对后世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在军事学上的贡献,世界各国也是公认的。1973年出版的美国约翰·柯林斯《大战略》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该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这些都不是溢美之辞。《孙子兵法》这部不到六千字的著作,却有着独特的形式、严谨的结构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普遍规律的作战原则,至今仍不失其真理的光辉。在哲学上,它始终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论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达到了它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不愧为一部千古不朽的军事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