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13367300000014

第14章 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海疆告急(12)

实际上早在北极被广泛关注之前的一百多年,南极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至今也没有停止过。有资料记载,1768年英国皇家科学院即委派一个名叫库克的船长进入南极海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20多年,被1895年在伦敦召开的第6次国际地理学会视为“南极考察的英雄时代”。1908年,英国率先宣布对南极半岛在内的广大水域拥有主权,1923年又提出了更大的领土要求。其后,法国、挪威、阿根廷、智利,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德国也加入了争夺南极的行列。到1940年,约83%的南极大陆被“瓜分”完毕。此后,南极的战事不断,像英国与阿根廷之间围绕南极展开的“标志破袭战”就持续了数年之久。1982年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从根子上讲还是南极问题惹的祸。1959年12月,为了协调矛盾,苏联、美国、英国、阿根廷等12国签署了《南极条约》,其核心问题,一是南极非军事化,二是冻结南极的法律地位。然而,这个条约并没有使各有关国家放弃在南极的政治存在。智利、阿根廷都在南极设立了邮局、银行和学校,并鼓励妇女到南极分娩,在南极出生的孩子立即被宣布为“南极土著居民”。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员赴南极和南大洋考察,次年2月在乔治王岛建成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约国,翌年参加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1989年中国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建起第二个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除中国外,截止到1992年底,世界上已有原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法国、日本、南非、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30个国家在南极设立约40个常年考察站和近100个暖季考察站。随着《南极条约》的有效期于1991年结束,南极资源的不断发现和赴南极旅游人员的急剧上升,有关南极洲的法律地位、和平利用、资源分享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国际社会正在密切注视着《南极条约》组织国家的动向及其可能发生的新变化。

总之,南极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这些都是中国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因此,中国应当着眼较长远的未来,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和平利用南极。

“两极”事业时不我待

“两极”所以成为世界各大国和一些有关国家关注的重点,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权益范围问题。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美国和丹麦这5个北极国家,可以在北冰洋拥有200海里的领海。如果能够证明自己的大陆架在地理上与北冰洋海床相连的话,那么,还可以提出更多的主权要求。2001年,俄罗斯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并计划向联合国申请将北极附近约12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入俄罗斯大陆架,将自己的专属经济水域面积拓展45%。丹麦也认为自己对格陵兰岛附近的汉斯岛拥有主权。南极的总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4%,大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目前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国家领地、没有常住居民和土著民的大陆,它当然对世界各国非常具有“眼球吸引力”。虽然,《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但《南极条约》签订快50周年了,联合国将对该条约进行修订,各有关国家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提交主权要求报告,新一轮极地范围之争的好戏还在后头。

二是资源尤其是能源问题。翻开南、北两极的有关资料就会看到,那里虽然没有多少人烟,但却有不少资源。北极地区拥有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约1000~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25%,天然气约50~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已确认的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5%,还有占世界总储量9%的煤炭储量,北极的渔业、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北极地区海底还有大量锡、锰、金、镍、铅和白金等。南极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就有220多种。据已有的地质数据测算,在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床,煤、铁和石油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淡水库,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沿海是世界上产磷虾最多的海域。

三是海上通道问题。如果北冰洋通航,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航程将可能缩短数周以上的时间。随着全球气候升温,这种可能是存在的。目前,在北冰洋有两条水道,一条是俄罗斯和挪威北端的“东北通道”,一条是加拿大北端的“西北通道”。自1980年中期开始,约有50艘船只曾通过北冰洋航道。苏伊士运河每年的收费收入约为40亿美元,巴拿马运河每年收入约为15亿美元。北冰洋通道如果开通并收费,由于其成本不高因此其收入将会更大。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北极航道开通,那么,沿着俄罗斯的北冰洋沿岸航线横贯过去,经巴伦支海、挪威海入大西洋,直到荷兰鹿特丹港,要比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道距离缩短1600多公里。更主要的是,它将使中国通向欧洲的海上航道由一条变为两条。阿根廷媒体说:北极的“西北航道”的“重要性超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会给临近各国带来巨大利益”。

四是战略地位问题。从莫斯科到华盛顿,走北极只有6750公里,无论是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还是战略轰炸机空中发射巡航导弹,既可以有效地隐蔽意图,又可以大大缩短实施突击的距离、减少预警时间。尤其是北极的恶劣气候条件,还可以有效地阻挡包括海洋监视卫星在内的传感器对冰层下航行的核潜艇的跟踪。《华盛顿时报》说:“北极地区就是俄罗斯核威慑力量的‘倍增器’。”美国《新闻周刊》此前曾惊呼过:“美国随时面临被人从背后捅上一刀的危险!”

五是科学考察意义。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目前已由早期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气象观测,逐渐发展到海陆空及外层空间的全方位科学考察。有科学家描述说:“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其中常年科考站有50多个,阿根廷就有14个。最有名的是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的东方站。中国在南极设有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常年科考站,在北极也设有黄河站。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蕴含着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一旦掌握了气候变暖的趋势与规律,就可以提早制订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再一个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平利用两极是一种权利,而且对于在地球乃至宇宙空间进行科学考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以北至北纬60度之间地区,就两极而言可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南北两极都有现实的利益。当今世界,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中国崛起势头强劲,无论从维护国家利益角度还是从承担国际责任角度,关注两极,参与两极事务、发展两极事业,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在拙作《哲理大道》一书中提出,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两极战略的确立已经时不我待”。⑥

“两极”事业也有一个安全问题。俄罗斯继第一个在北极底部插旗之后,又是第一个宣布建立北极部队的国家。虽然,此举的象征意义、宣誓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它毕竟带来一个现实的安全问题,即在北极将有武装力量存在。中国是否也需要一支极地部队?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2页

②参见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③[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④张世平:《哲理大道》,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⑤张世平:《国之大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⑥张世平:《哲理大道》,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即使在今天,如果随便问国人我国的版图有多大,人们的答案十有八九还是那“960万平方公里”。假使这样的回答传到我们驻守在南沙海域某个小岛上的海军士兵那里,那些英雄的海防战士又该作何感想呢?

他们一定会庄严地告诉人们:中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它相当于我们现有陆地面积的1/3。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如果把我们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的话,中国的版图就不再是一只雄鸡那么简单了,而是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