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13367300000016

第16章 全球化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2)

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争夺巴尔干霸权而发动的同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争。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欧洲东南部的门户。特别是半岛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17~19世纪,俄国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和建立巴尔干霸权,利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向它发动了频繁的战争。这次战争,主要战场有三个,即西南的多瑙河战场、南方的克里木战场、东部南高加索战场。在陆地作战的同时,俄国海军的两支波罗的海分舰队,由喀琅斯塔特出发,经大西洋,从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地中海。法国海军本想进行拦截,但因惧怕英国舰队打击而眼睁睁地看着俄国舰队到达土耳其海岸。1770年7月,俄国舰队主动攻击土耳其海军并将其击败,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这次海战,是俄国海军在海上进攻作战中的首次运用,也是俄国海战史上的一次大捷。战争结束后,俄土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规定黑海不再是土耳其的内湖,而为俄土两国所共有;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自由航行和出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俄国商人可以在土耳其境内自由通商,享受最惠国待遇;俄国从土耳其获得450万卢布的赔款;俄国夺得了自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把第聂伯河到布格河间的草原地带并入自己的版图,为向巴尔干扩张奠定了基础。《苏联史纲(18世纪后半期)》一书中写道:“18世纪60年代制定的俄国对外政策内容的大部分已经实现。俄国通往黑海出海口的打开是最重要的成就。1783年克里木的并入俄国,是1768~1774年俄土战争胜利的直接结果。”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俄国同英国、法国、撒丁王国为争夺近东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俄国传统的南下扩张政策的继续。如果沙皇俄国实现了夺取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控制两个海峡的战略目标,就可以把黑海变成俄国的内湖,在此建立强大的海军,并从这里控制拿破仑所谓的“法国的内湖”——地中海。战争的首战是锡诺普海战,强大的俄国海军舰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夺取了黑海制海权,从此高加索战场上的土耳其军队失去了海上支援。但在以后的陆战中,俄军却连遭失败。整个战争终于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856年3月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俄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使俄国无权在黑海保持舰队,并禁止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这样,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方向长期扩张的成果,几乎一夜之间丧失殆尽,甚至在波罗的海的霸权也受到限制。这是俄国对外政策所遭受的空前沉重的打击。

上述历史告诉我们,海上通道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些没有海上通道的国家、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很早以前就在竭力争取获得良好的海上通道,俄罗斯的崛起就是由夺取海权开始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俄罗斯之君,把谋求海权视为确保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海权的国家,就没有稳定的“外向型经济”。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荷兰“海上马车夫”的败北,开辟了英国“日不落帝国”海上霸权和殖民道路。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英西战争”,是众所周知的大规模海上霸权之战。16世纪初,英国的海上势力与西班牙相比是很薄弱的。西班牙在海外特别是在美洲侵占了大量的殖民地,掠夺了大批财富,给西班牙王朝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繁荣。有资料介绍,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就达5500千克,白银246万千克。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量中有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护海上交通和海外利益,西班牙这样一个幅员较小、人口不多的小国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

16世纪下半期,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侵占殖民地。可是西班牙称霸海上,垄断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握有欧美之间的制海权,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加上英西之间的宗教分歧,于是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英国的海军力量还比较薄弱,不敢同西班牙公开较量,便采取海盗和走私活动,扰乱西班牙的航线,拦截西班牙载运金银的船只,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西班牙的属地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英国支持尼德兰,以图削弱西班牙。西班牙则通过外交使臣和间谍,在英国扶持天主教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组织颠覆活动。至1586年,英西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公开的武装冲突势不可免。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包括132艘主要由重型军舰组成的“无敌舰队”载运20000多名士兵和大约3000门大炮远征英国。英国则由德累克指挥一支由160艘轻便的快速军舰、运输船等组成的舰队迎战。7月下旬,双方舰队在英吉利海峡相遇。西班牙舰队的舰体大而笨重,运转不灵;英国舰队则发挥舰船轻便高速的特点,在西班牙大舰队侧翼和后背实施猛攻,首先打击西班牙单只舰船和小分队,实行各个击破。经过两周左右的海战,西班牙舰队的主力被击溃,余舰又遭风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53艘军舰绕道北海经苏格兰、爱尔兰而归。“无敌舰队”的溃败,对西班牙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从此西班牙一蹶不振,而英国在击败海上劲敌后,则开始树立海上霸权,殖民势力逐渐向美洲渗透。

此战之后,为了防止西班牙人卷土重来,伊丽莎白女王决定进一步削弱西班牙的海上实力。从1595年8月起,英国海军舰队又开始了在美洲沿岸海域的征战。至1702年英荷联合舰队在维哥湾袭击了西班牙的“黄金舰队”后,西班牙的国力更衰。至此,英国由一个仅有数万人口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并在以后好几个世纪中逐步走向并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强国”和“海上霸主”的地位。

从军事角度讲,英国人战胜西班牙人,首要的一条是革故鼎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传统战法;同时,重视舰艇部队的建设和海战武器装备的改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讲,首先,它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即对于濒海国家来说,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认识到海洋和海权的重要性,并率先分割了海洋。但英国后来者居上,在充分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后,全力以赴,积极发展,最终不仅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海军,获得了海上霸权,更主要的是以强兵达到了富国、称雄世界的目的。其次,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强大的海军是拥有海洋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海军1546年正式组建,经过长时间的扩充发展,由初时的默默无闻一跃而威风凛凛,所以能够在16世纪末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正是这支海军,在17世纪大败荷兰舰队,在18世纪大败法国海军,使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面积一度占全球总面积的1/4,比英国本土的面积几乎大100倍,殖民地人口达4亿多。原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在《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就指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不仅使它在战争中为英国战败,而且导致了它从世界强国的顶峰跌落下来。

1652~1678年的“英荷战争”,是英国与荷兰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展开的战争。荷兰在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半期,经过80年战争,打败了西班牙,实现了民族独立,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荷兰是一个小国,自然资源贫乏。因此便利用面向大西洋的几百公里海岸线和沿海良港,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和贸易事业。至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利益。荷兰人不仅在英国沿海捕鱼,而且还把打到的鱼拿到英国市场上销售。到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海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为了打破荷兰的垄断,实现控制海洋的企图,英国从1649~1651年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成立了专门的“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专门为了海战而设计的新型军舰。二是加强对海军的训练和管理,专门从陆军中挑选精壮士兵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由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

在海军建设告一段落并完成战争准备之后,英国便向荷兰开刀。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先后主要进行了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达格尼斯海战、波特兰海战、加巴德沙海战、斯赫维宁海战等重大海上作战;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先后进行了四日海战、古德温海战、圣·詹姆斯日海战、“堆霍尔姆斯篝火”海战等重大海上作战;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先后进行了海峡之战、索尔湾(索斯伍德湾)海战、第一次斯库内维尔海战、第二次斯库内维尔海战、特塞海战、阿里卡迪海战、奥古斯塔海战、巴勒莫海战等重大海上作战。从上述作战的实际情况看,尽管荷兰在军事上并没有输给英国,甚至还赢得了两次战争的胜利,但从整体上看,三次英荷战争大大削弱了荷兰的势力,使荷兰在经济、贸易、海运方面的实力在降低。从此,“海上马车夫”把海上霸权让给了英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英国则开始充当海上霸主达两个世纪。纵观英荷战争,英国获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依靠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英国军舰、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荷兰海军,并能坚持长期战争的消耗。相比之下,以农牧业和海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荷兰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不具有支持长期战争的实力。

英荷战争,是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除了在海军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之外,更主要的是告诉后人:在国家、民族的海外经济发展中,海军的战略价值已经逐渐超过了陆军,夺取了制海权的国家就获得了在全世界自由进行经济活动的权利,就能够占有更多的殖民地控制世界贸易。英国正是从这次战争开始,在长达两个多世纪中成为世界超级殖民、商业和军事大国。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战争,战场还波及了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整个战争分为欧洲大陆和一些海域两个战场。在欧洲大陆以外,战争主要表现为英国和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主要战场在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印度和菲律宾等地。作为欧洲大陆辅助战场的欧洲水域也发生了交战。对于英国来说,夺取海外殖民地是其主要的战争目的。因此,海外战场是它的战略重点。同时,为使普鲁士有效地牵制大陆上的法军兵力,它也注意了欧洲地区海战场对陆战场的配合。海上作战的基本特征是战场广泛、争夺激烈,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欧洲大陆作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大的海战主要有梅诺卡岛战役、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争夺战、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区的交战。自1760年11月3日到1763年2月15日,双方签订了若干个协议与和约。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根据有关协议与和约,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国割让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并且用梅诺卡岛换取了塞内加尔,用古巴换取了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并继续扩大了海上霸权。

——“三十年战争”中荷兰海军的大胜改善了陆战场上的战略态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海军的失败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与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两个庞大的强国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全欧国际性战争。西欧、北欧一些主要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结局不仅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命运,而且对西欧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个战争虽然主要在陆战场上进行,但海战场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638年8月,法国舰队在圣塞巴斯蒂安附近击沉了西班牙一支分舰队的大部;1639年10月21日,荷兰海军又与西班牙海军在唐斯展开了一场从有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荷兰海军的大胜不仅彻底摧毁了西班牙海军,而且大大改善了法国、荷兰在陆战场上的战略态势。由于海战在整个战争中地位的上升,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海军的潜在战略价值,并重视加强海军建设。一些有远见的军事将领还提出了制海权的主张。如瓦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均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夺取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法国的黎塞留第一次组建了法国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舰队。西班牙、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均建立了强大的帆船舰队。在波罗的海争夺战中,海军进一步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瑞典正是靠着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击败了丹麦舰队,取得了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并把陆军输送到欧洲大陆作战。荷兰海军则在世界广阔的大洋上作战,并取得了对西班牙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