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13367300000017

第17章 全球化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3)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以法国为首的联盟和以英国、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展开的联盟战争。战争主要在意大利、尼德兰和德意志等地进行。1701年,双方未经正式宣战就开始了军事行动。在地面作战的同时,1701年6月,英罗联盟成功地与葡萄牙结为同盟。为了控制地中海并从南面威胁法国,英罗盟军舰队于1720年8月开始进攻加的斯港,10月间成功的袭击了西班牙西北部的港口维哥,法国海军损失惨重,舰艇大部被毁。这次海上作战,对于促使葡萄牙倒向反法联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根据有关条约,英国也有权使用里斯本港,并借以有效地干预地中海事务。1704年7~8月,法国海军在直布罗陀海峡会战中又未能取胜,不得不撤出这一地区。从此,英罗盟国掌握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在1707年的决定性的土伦会战中,虽然英罗盟军失利,但却攻战了西班牙的梅诺卡岛,该岛上的马翁港成为英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基地。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获得新的更大的海上霸权。客观地分析,法国失败在军事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海军力量薄弱,制海权被对方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从而使英罗盟军得以多次在地中海上从容地采取军事行动,并成功地阻止了葡萄牙及其他一些国家继续倒向法国方面。

——初生的美国海军在“经济独立战争”中小试锋芒,百年后世界第三的美国海军逞威西太平洋。1812~1815年的“美英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或者“经济独立战争”,是美国为了摆脱英国对其经济控制而与英国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是一种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战场范围、持续时间和战争目的都十分有限,但是英国的海上封锁以及美国私掠船在战争初期对英国商业的打击却具有总体战的性质。战争共分为“美国进攻”、“英军转守为攻夺取主动”、“美军打破英军进攻”三个阶段。最终,以“新奥尔良大捷”为标志,美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海军在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海战方面,每次战斗均以舰艇炮火强的一方获胜。随着舰艇的改良,海上力量活动范围更加广阔,已发展到太平洋和印度洋。从总体上看,美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的作战中占有优势,并取得了可观的战果,但英国海军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可以凭借这个优势掌握制海权,全面封锁美国海岸,在海军提供的掩护和运输支援下随心所欲地调动,选择美军防线和海上的薄弱环进行袭击。美国认为,美英战争在美国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美国“赢得了对我们国家主权的第二次承认”。美国不但彻底摆脱了英国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取得了真正的独立,为工业革命的深入扫清了道路,而且使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建设经受了检验。战争结束后,美国资产阶级调整了军事战略和政策,建立了更加适合美国国情的国防体系。

1896~1902年的“菲律宾独立战争”,先是菲律宾为了民族独立而与殖民统治者西班牙之间进行的战争,在美国的支援下菲律宾赢得了胜利并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美国又开始了对菲律宾的侵略,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美菲战争。战争终以菲律宾的失败而告终。美军所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海军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次战争是马汉“海权论”在战略上的生动体现。马汉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战争胜负取决于击败敌人的主力舰队,“敌人的船只和舰队无论何时都是需要攻击的目标”。或是在总决战中将敌舰队消灭,或是将其封锁在基地里,或是二者兼用。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战前,美国实施了“大海军计划”,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三强大的海军,在战争中一举击败了老朽的西班牙舰队,又以绝对优势压倒了菲律宾的“蚊式”小舰队,从而控制了整个太平洋和菲律宾群岛之间海面,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援军和供应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菲律宾,从而奠定了胜局。

——日本海、陆军在中国逞威,俄罗斯太平洋海军舰队全军覆灭,军事上的失利使俄国人失去了大量在华利益。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侵略扩张战争。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为争夺本国利益而进行战争,这对于中国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但它毕竟发生了。这场战争在近代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但大部分集中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且多是超龄的旧舰艇,在太平洋的舰队有60余艘,分别驻在中国的旅顺和俄罗斯的海参崴,两地相距1800公里。日本的总人口为4400万,陆军375万人,其中有25万人可以用于海外作战,战时还可以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参战。海军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建军的重点,在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战舰80余艘,而且多数是在英国新近建造的舰艇,性能较好。就总体而言,俄国的人口和陆海军数量都超过日本,但就远东战场而言,日本则优于俄国。

战争由日军对旅顺口的突然袭击开始,先后经历了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旅顺争夺战、辽阳会战、沙河会战、奉天会战、俄国舰队东调和对马海峡大海战等一系列较大的作战行动。俄罗斯海军在日本袭击旅顺口时遭受了重大损失。战争爆发后,沙皇政府决定从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抽调航船,编组“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开往远东增援。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舰队,有些舰艇尚未完全建成就出海,只能边航行边安装。1905年5月9日,第二分舰队与在金兰湾附近海上的第三分舰队会合,5月27日共同进入对马海峡。从而,爆发了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争之间世界海战史上最大的海战。作战结果,俄国除太平洋第二、第三分舰队的一艘舰艇逃往海参崴外,其余全军覆没,舰艇损失达27万吨,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日特兰海战双方损失的总和还要大。而日本仅损失了3艘鱼雷艇。战争的结果,不仅使俄国失去了在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更主要的是失去了许多在华利益;而日本,那血盆大口不仅狠狠地咬了俄罗斯一口,而且又一次咬到了中国这块肥肉。

日俄战争告诉后人:海上力量的优势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日军之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突然袭击旅顺口俄国海军基地并精心准备对马海峡的大海战,沙皇俄国之所以在太平洋舰队被歼之后不惜抽调波罗的海舰队绕道非洲南端开往太平洋,都是为了保持或者争夺海上优势;海上战争对于陆战场作战行动的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旅顺口及其附近的海域的失败,俄罗斯就不会在辽阳、沙河、奉天一败再败,也不会失去在中国东三省的大量“权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如若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战争的结局很难预料。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海上军事行动分别在北海、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和海洋交通线上开展,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分别扮演了双方的主要角色,其他国家的海军行动则主要是防御性的。英国依靠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以舰队主力寻机与德国主力舰队决战的同时,对德国实施严密的海上封锁,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协约国利用英国的海上封锁,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特别是英国、法国在非洲夺取了大片德国的殖民地。

1915年,两大联盟的海军都补充了大量新舰队,但对战局未产生重大的战略性影响。英国海军继续实施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法舰队进行了达达尼尔海峡的登陆战役。德国借助潜艇企图打破海上封锁未获成功,但对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很大威胁。

1916年,“海上总决战”和控制海上交通线的斗争展开。英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依然是保持对德国的封锁,保护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制止德军入侵不列颠的企图,并在有利的情况下与德国海军主要力量进行决战;德国海军在兵力上远逊于英国,但舰艇的装甲和火炮的命中率优于英国海军,因而企图寻找机会与英国海军决战,以保证海上行动的自由。5月31日至6月1日,在日德兰附近展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交战,也是英国的大舰队和德国的公海舰队在海上唯一的一次较量。英国出动了各种舰艇151艘,德国出动了101艘。事后,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交战的胜利,但实际上谁都没有达到摧毁对方海上基本力量的目的。

经过日德兰海战,德国水面舰艇部队已基本无力与英国海军舰队一决胜负,唯一的希望是再度恢复无限制的潜艇战,用潜艇封锁英国海域,破坏英国海上运输,使主要依靠海外贸易的英国经济瘫痪,迫使其退出战争。经过反复研究和准备,德国于1917年2月1日起再次恢复无限制的潜艇战。至年底,德奥潜艇在地中海共击沉协约国的商船651艘,总吨位1647万吨,击沉其战列舰2艘、巡洋舰1艘、浅水重炮舰1艘、驱逐舰2艘、潜艇1艘;另外,用水雷炸沉船只100多艘,总吨位61万吨;德奥海军只损失了4艘潜艇。

纵观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英国如若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不仅不能从海上保障对德作战,而且也不会有来自海上的支持战争的物质资源,战争的结局就很难预料。另外,从军事角度讲,“大舰巨炮主义”、“海上主力舰队决战”作为海战的基本样式除了日德兰海战一次外基本上没有发生,因此也没有对战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反而,德国的“巡洋潜艇”、“远洋潜艇”、“近岸潜艇”等,在破坏海上交通和封锁沿海的战争中却显示了巨大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制海权是控制海上战场、实施诺曼底登陆并在太平洋上赢得对日作战胜利的基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先后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约17亿直接或者间接地卷入了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作战地区的面积达2200余万平方公里;在40多个国家的领土以及海洋战区展开了军事行动,参战的军队多达11亿人。大战中,在欧洲战场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军事行动是对地中海的争夺和诺曼底登陆;在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海上军事行动是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战争。

战争实践证明,海上力量对于战争的胜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盟国如果没有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和制海权,就不可能控制海上战场,也不可能成功地实施诺曼底登陆;在太平洋战场上,如果美军没有海上优势和制海权,也不可能夺取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的胜利。

——英国海军如若不是“风韵犹存”,远隔上万公里之外的马岛再是“风水宝地”也只能望洋兴叹。1982年3~6月的英阿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大西洋地区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领土主权争夺战,主要作战样式是海战,包括争夺海上制空权、制海权和登陆与抗登陆作战。虽然,战争的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但它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特别是海上作战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因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英国人所以不远万余公里到南大西洋阿根廷的家门口大动干戈,不仅因为马岛附近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因为它是距离麦哲伦海峡东部入海口最近、被称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钥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不仅动用了主力海军,而且调集了大批商船队投入作战保障。整个战争经历了开战决策和战略展开、封锁与反封锁、登陆与抗登陆三个重要阶段,最终以英军特混舰队的胜利而告终。

阿根廷海军因为“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而退缩不出,使阿陆、空军的作战行动成为没有海上支援的孤立行动;而英国,则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和航空母舰提供的空中支援,运用大量精确制导武器,在没有陆基航空兵支援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海空大战。

就战争的结果而论,英阿双方在军事上各有得失,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等舰艇被击沉,但阿军的损失更大。在政治上,1982年6月17日也就是战争结束前两天,阿根廷总统莱奥波尔多·福尔图纳托·加尔铁将军辞职。几天后,又因被指控对战争的失败负有全面责任而被捕。而英国方面,战争的胜利为英国争得了荣誉,为执政的保守党内阁争得了荣誉,并为其在不久后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争告诉人们,在现代战争中,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在战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海军的高技术程度和官兵素质,是决定海战的决定性因素。

——海湾战场上多国部队强大的海上力量成为解决政治、经济、军事矛盾的重要工具和决定胜负的重要基础。海湾战争是众所周知的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第25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目的除了世界性霸权主义者要“整治”一下地区性霸权主义者之外,更主要的是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在中东的石油利益。42天的战争虽然主要发生在空中和地面,但海洋也绝不是“寂静的战线”,从一定意义上讲,其现代高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海军身上。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地中海分别部署了8个航空母舰战斗群,舰艇250余艘(其中美140艘),封锁了伊拉克的海上通道,并从海上实施空中攻击、战略威慑和佯动、后勤支援和保障。美国以电子战拉开战争的帷幕,以空中优势唱了一台“独角戏”,以百时地面战给战争画上完美的一笔,而海军包括海上其他力量从危机开始到战争结束,无处不有他们重重的色彩。288枚巡航式导弹都是由舰艇上发射的,首批发起陆上进攻的就是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多国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摧毁了伊拉克海军87%的作战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