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13375400000019

第19章 居住与建筑(1)

古人的居住情况,他们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懂得了古人的居住与建筑情形,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复原出古人的生活状貌。

一居住地

人们几千年所生活的都市、城镇、乡村,曾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古人的居住地以及相关的用语,都有哪些重要的呢?

国、都

最初,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居住地建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称为“都”。国和都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周代规定:都的城垣大小不能超过国的三分之一。在诸侯国的领地内,只有一个国,但可以有许多个都。后来,“国”扩大指封国,即诸侯国;“都”也逐渐成为了大都市的通称。再后来,都又专指首都,为皇帝居住的都城的特称。

相关知识

【京】本义为人所筑的高丘。后引申为大的意思,再引申为国都的意思。

在殷周时是人口聚集点的统称。城大城小、人多人少都可称作邑,有“十室之邑”、“千室之邑”。国都也可称“邑”。邑的周围常要修筑围墙。

相关知识

【国邑】即国都,有时也指一般城邑。

【采邑】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奉邑】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俸”。

【辅邑】州府所辖的郊县。

【陵邑】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又指山丘和城邑。

城郭

城和郭都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和奴隶叛乱而修筑的高大的墙垣。城、郭连用时,泛指城;两者对举时,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城又引申指里城,郭指外城。故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说法。

相关知识

【城】围绕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御构筑物,以闭合的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箭楼、墩台、楼橹等,也指边境的防御墙和大型屯兵堡塞。

【城楼】城门上的了望楼。

【箭楼】城门上的楼,辟有供远望、射箭的窗孔。

【瓮城】又称为月城,城外所筑的半圆形的小城,作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

【城邑】即城和邑。后泛指城镇。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之地。

【城堑】即护城河。

【城池】即城墙和护城河。泛指城、城市。

城镇

即城市和集镇,也单指集镇。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集镇一般比较小,主要为周围的农村地区服务。有的城市即由集镇发展而来。

市廛

市中店铺,又指店铺集中的市区。廛,原指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

相关知识

【廛里】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

市井

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泛指街头、街市,又借指商贾。

街衢

街、衢的本义都是四通八达的大道。后泛指城市中两边有商铺、店肆的商业区段,即现在的街道。

相关知识

【街巷】街、巷义近,直者、大者为街,曲者、小者为巷。

乡遂

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相关知识

【乡邑】指乡遂中的城邑或人口聚居地,与乡里义近。

里闾

据《周礼》,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闾,可引申指里巷的门,再引申指人口聚居地。里,为里弄、街巷之义,先秦时曾作为一居民组织之用,《春秋公羊传》说八十户为一里。里闾合用,泛指里巷,后借指民间。

相关知识

【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为贫苦百姓。

鄙、野

古代都邑以外的地方称鄙、野或小邑。所谓庶民、野人,就是指聚居在鄙、野中的底层民众。

二居家什物

古人居家的生活用具因贫贱而不同,以下是古书中常见到的。

床榻

床,供人坐卧的用具。在古代,坐具也叫床,小的只能坐一人。榻,一种供人坐卧的家具,四足,比较低矮。较小的,供一人坐;较大的,可坐也可卧。有的榻上两面有矮屏风。榻又特指备客留宿的床。

相关知识

【徐稚榻】又称“徐榻”,指东汉陈蕃为徐稚特设之榻。陈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为徐稚特设一榻,徐走后则将榻悬起。事见《汉书·徐稚传》。后用为好客之典。“下榻”一词亦由此而来。

席筵

古人坐、卧时的铺垫用具,用芦苇、竹篾等编成。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不同在于:筵比席长一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席一词,被用以专指酒席。

相关知识

【席荐】席子和草荐。亦泛指铺垫物。

【席槀】以槀荐为坐席。古时臣下表示请罪的一种方式。亦用做居丧的礼节。亦指贫家的坐卧之具。槀(gǎo),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亦称“西芎”、“抚芎”。

大被。锦衾,织锦的被子。又,指覆盖尸体的单被。

相关知识

【衾帱】被子和帐子。泛指卧具。

【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又借指侍奉寝卧等事的婢妾。裯(chóu),床帐。

音jī,矮或小的桌子。古时人们席地而坐或坐在矮床上,用以吃饭、看书写字、休息或搁置物件。几,比较小,几面狭长,下面两端有足。

盛食物的木托盘,有短脚。有食案和书案,食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可以放在地上。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实际上是古代用以进送食物的托盘。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到南北朝时,案足逐渐增高,由矮曲状逐渐变直。后世指狭长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

相关知识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之妻事夫甚谨,常把食案抬举到眉眼那样的高度将食物递给丈夫。后世借此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盘匜

盘(pán)即承盘,亦特指承水盘。匜(yí),古代盛水洗手的用具。盘匜,泛指古代盥洗用具。

相关知识

【盘盂】盘与盂。盂,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盘桉】盛祭物的木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

桌椅

桌,大约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桌子逐渐多起来,于是出现了椅子。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人们围着桌子欢宴的场面,桌子很大,周围可坐好几个人。桌椅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生活用具的变化。

胡床

古代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末年由胡地传入,故称。汉灵帝时,宫廷很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关于胡床的记载已较多。将帅据胡床指挥作战;狩猎、竞射时也用胡床;居家时因胡床便于携带,可随处安置,因而使用较多。至隋,改名为交床,后来改床为椅,称为交椅。

交椅

坐具。胡床,即折叠椅。至隋朝,改称为交椅。南宋后又称为太师椅。

屏风

室内陈设的作为挡风或遮蔽的用具。屏风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后逐渐发展,普及到民间,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着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主要有立式屏风、折叠式屏风,又有纯粹作为摆设的插屏。

原指古代盛熟食的器皿。后又用以指称照明器具,通“灯”。早期的灯,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盘也有做成碗形的,称灯碗。盘内盛动物脂肪作燃料,后改为植物油,以草或线做灯芯。

相关知识

【灯擎】即灯架。古时,长擎高灯,远照一堂,为富贵人家所用。而普通民众一般仅有置于案头的短擎灯。

【灯花】又称灯穗,灯芯余烬结成的花状物。俗以灯花为吉兆。

【灯节】即元宵节,此夜民俗到处张灯结彩,故又名灯节。

古代原无蜡烛,以去皮的麻秆制成照明工具,称为火炬,又称为烛。后来有了蜡烛,取代火炬。蜡烛又称为蜡炬。

相关知识

【蜡泪】即蜡烛燃烧时滴下的油。

【跋】即蜡烛烧尽留下的残根。

三住宅

古代建筑因其功能不同,其式样也有较大不同,但其中住宅是基础。早期贵族住宅有堂有室,称为堂室布局。

穴居

《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人类早期以天然洞穴为家,考古发现已证实了这一点。后来,逐渐为人工洞穴所代替。至殷商时代,已有土室,即为半地穴住宅。穴居和半穴居方式,后世还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直到今天,黄土高原仍有不少乡村习惯住窑洞。

半穴居

考古资料显示,殷商时代较典型的为半地穴住宅。据《诗经·大雅·绵》记载周的先祖古公亶父建造的住所,就有“穴”和“复”。其形制大概是:先挖一个地穴,穴的四周为土墙,在穴的中央立一木柱,以草盖顶,此顶称为“复”。

巢居

上古之人有在树上筑巢而居的方式,较多出现于南方。据说,巢居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避猛兽,二为防潮。这种巢居方式,与后世的楼房、吊脚楼有一定的联系。

日常居住的地方,并指人居住的整个范围,不光指人们居住的房屋,还包括房屋前后左右的地方。

相关知识

【宅第】又称府第,指贵族官僚或士绅人家的住宅。与一般住宅相比,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装饰更考究更豪华。

【猩宅】高级官员的官邸(dǐ)。

舍、馆

指人的临时住处,在古代是接待人的地方。二者的区别在于,舍是指临时居住的处所和一般的客室,作房屋时,往往指简陋的房屋;馆则是固定接待宾客的客舍,要比舍华丽。

庐、寓

庐是指临时搭建的简陋住室,没有梁柱,没有门楣,类似今人所说的茅屋、窝棚;寓本是寄居的意思,后来称自己家居之外的住所叫寓所或某寓。

板筑

又作“版筑”。中国早期土木建筑多捣土为墙,称为筑。筑土前先夯实墙基。筑墙时,以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这种方式在民间长期存在,一直到现代仍然继续使用。

相关知识

【傅岩】古地名,相传商代贤士傅说为奴隶时版筑于此。后来,武丁举以为相。后世因以泛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

基础

指建筑物的根脚,墙基的夯土称基,柱子所立的石墩称础。基础是整个建筑赖以竖立的依靠。后喻指一般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屋脊

传统木结构房屋多为人字形屋顶,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称屋脊,指屋顶相对的两斜坡在顶端的交会线。也用以指屋栋、栋梁。

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