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13375400000020

第20章 居住与建筑(2)

梁,指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亦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栋则指房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撑着椽子的上端。

相关知识

【栋宇】房屋的正中和四垂。亦可指代房屋。

【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俗称大梁。

椽桷

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其作用主要是承屋瓦。圆的木条叫椽,方条叫桷(jué)。

相关知识

【椽笔】如同椽子一样的大笔。用以称誉他人文笔出众。

楹柱

较大的房屋需在屋中立若干承重的柱子。楹,指厅堂前部的柱子。后世人们往往在此挂贴对联,称为楹联。

门楣

楣,房屋的横梁,即二梁。又指屋檐口,即椽端的横板。又指门框上的横木。门楣,亦作“门眉”,即门框上端的横木。又指门庭,故有“光大门楣”之说。

门户

古代门和户有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宫室从外到内,凡正中的门都是双扇大门,其他的室门则是单扇的户。周人称外大门为皋门,中大门(即堂门)为应门,室的大门为路门或寝门。

相关知识

【蓬户】又称席户,指贫寒之家。

【垂花门】亦称“垂花二门”,体现四合院典型特征。这种门有像屋顶样的盖,四角有下垂的短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柱的顶端雕花彩绘,故称。

窗牖

士大夫以上的人住所既有门、户,又有窗牖。窗牖泛指窗子,二者一般没有笼统言之,没有区别。若加区分,户边的窗叫牖,北向的窗叫向。《诗经·七月》的“塞向墐户”,是说农夫的住室为了避风,到冬季要用土糊住北窗,又用泥抹严室门的缝。

相关知识

【窗棂】窗格子,即雕有图案的格子。

【绳枢户牖】古代穷人住所简陋,虽有户有牖,但只略具该项功能而已:用绳系住门框,用破瓮塞在墙上当窗。

墙、垣、墉、堵

凡用砖石等砌成的承架房顶的建筑体,或用以隔开内外的建筑体,都称为墙。垣为矮墙,如称短垣,一般指院墙、围墙。墉,本义为城墙,引申指高墙。堵,本义亦为墙,亦为矮墙。

相关知识

【环堵】《说文解字》:“五版为一堵。”后有学者折算一堵为长一丈、高一丈。环堵即四周环着仅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又借指贫穷人家。

【谏垣】垣,可代指官署。谏垣,即谏官官署。

宫室

宫、室都是房屋的意思。二字常混用,分别言之,则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包括房屋外面的围墙;室侧重于房屋内部,只是整所住宅的一个居住单位,即住室。故围墙称“宫墙”,“升堂入室”不可改为“入宫”。另,先秦时期,宫室指一般住宅,没有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帝王的住所才叫做宫,如皇宫、宫殿。后来,宗庙、神庙也叫宫。从此,宫、室二词意义就有比较大的差别了。

殿堂

殿本为高大的房屋,后又特指帝王所居住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堂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殿、堂为皇室建筑中的主体部分,二者区别较大:堂只有阶,殿则不仅有阶,还有陛。另外,殿除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做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

堂、室、房

古代建筑的主体由堂、室、房组成,都建筑在高台之上。堂的位置是在住室的前面,不住人,是古人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的后面是室,是住人的地方。帝王的室叫路寝(路,大也),大夫以下称正寝。室的东、西两侧有屋,叫东、西房。堂前有台阶。

相关知识

【东西序】周代典型的宫室,堂的东西两侧的墙分别称为东序、西序。

【东西夹】堂的东西两侧,即序之外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与西夹,又称为阁。

厢指堂的东西两侧的夹室前小屋,后世多指堂和室之间的左右两侧房屋。堂、室都朝南,后世的东厢、西厢则朝西东。

四隅

寝室内的四角,分别称之为奥、窔、宧、屋漏。室内的西南角称做奥,此处为尊者居坐之处。西北角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做屋漏。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屋,小帐也。漏,隐也。”此外,东南角称窔(yào),东北角称宧(yí)。四隅都有幽深、隐蔽之意。

相关知识

【奥阼】室之西南隅,为尊者、主人之位。

【奥主】国内之主,比喻国君。

【宧奥】深奥不明处。

阶陛

堂前的台阶有两个,分东、西阶。东阶是主人行走时用的,而西阶是留给宾客行走时用。宫殿的台阶有级数规制,称为陛。

影壁

在院落的大门内迎面处,或大门外正对门之处所立的一道短墙,做屏障之用,又称萧墙、照壁。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

相关知识

【萧墙之祸】指内讧。

廊庑

庑(wǔ),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廊庑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房两旁所建的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在廊的细部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楼阁

泛指多层建筑物。阁,下部架空的小楼房。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有的佛寺以阁为主体。阁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则多狭长曲折,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经楼,王府中的后楼、厢楼等。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

相关知识

【山阁】又称为阿阁。建在山上的下层跳空的小楼房。

【飞阁】高阁,四角有突出如鸟翼形的屋檐。又指楼阁间架空的通道,又称为阁道、复道。

庭院

庭是指堂前的露天空地,面积一般较大。王宫的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故称朝廷。庭中一般还种植槐树、柏树等。堂后与室之间,一般也有露天空地,称后庭,后世或称为院。

四宫殿和其他建筑

宫殿建筑在堂室布局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规模更大,更讲究皇家的尊贵和气派。其他的如祭祀、寺宇道观和园林建筑,功能特殊,建筑形式显得更特别一些。

宫殿

秦汉以前,与殿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为帝王专用,后来又为宗教神只所用。历代宫殿,基本都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沿着中轴线在最前面设置若干大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以高大、空旷为特点;后庭为宫,是帝后、嫔妃所居之处。宫殿都追求宏伟壮丽,一表现在宫殿屋宇之多,如西汉时萧何负责修造的未央宫就由40多座殿堂组成,周长达11公里;二表现在殿顶的形式和装饰上的考究,如大屋顶设计,逐渐形成以重檐庑殿为最尊贵的形式。

最初指部落聚居地的主要入口两侧的岗楼形式,后来演化成皇宫的进门。一般是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有观楼。因为二阙之间有空缺,因此叫做“阙”或“双阙”。它开始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后来逐渐成为区分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建筑。又名观、魏阙、象魏。

甬道

楼房之间有棚顶的通道为甬道,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亦为甬道。院落中用砖石砌成的路。

相关知识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明堂

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祠堂

最初春祭称祠,祠后来用来泛指对鬼神的祭祀。汉代以后则变成祭神的住所,以后又称供奉祖先的庙为祠、祠堂。

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

台榭

台原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榭为台上的木构房屋,两者合称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等用。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

坊表

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华表等。牌坊又称牌楼,为单排立柱。在立柱上加匾额等构件而无屋顶的称为牌坊,有屋顶的称为牌楼。牌楼多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的入口处,或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等处。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

相关知识

【功德坊】历代帝王为了表彰那些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就在其家乡为其建立功德坊,旌表其功德,这对臣子们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最初指衙门,在汉代,三公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如大理寺等。后由于西域僧人传经至中土,居于鸿胪寺,后便将僧人所居的庙也称做寺了。寺后来就专指和尚庙。

本指祭祀建筑,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庙、太庙等,再如祭祀山川、神灵、仙佛或奉祀圣贤的地方,有寺庙、岱庙、城隍庙、土地庙、孔庙、关帝庙等。另外还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庙堂。

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

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师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筑成。着名的有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