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北大听到的24堂管理课
13378900000019

第19章 批评——带有关怀的责备(2)

管理者要敢于和善于批评下属,这是你的责任。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这个严包括严格要求,甚至是严厉的批评。西点军校对学员有苛刻的要求,第一章是“被训斥”,以后的学习训练中学员会不断听到严厉的斥责之声,在压力的挑战下战胜自己,极限过后,无坚不摧。管理者也要勇于和善于接受周围人甚至来自员工的批评,这是你的胸怀。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吉列公司前CEO吉姆说自己“经常不正确”,虽然他处事果断,但随时准备根据新的信息改变方向。最好的老板会在自己身边聚集很多比他们聪明的人,以便对自己可能犯错的风险予以管理。他们会进行对话,权衡事实,听取意见,然后做出更明智、不主观的决定。作为管理者如果自以为是,拒绝批评,阻塞言路,甚至打击报复批评者,不仅做不好管理工作,迟早会成为孤家寡人。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团队学习的方式,可以形成在互评、互议、互促的过程中,使每个人进行反思,使每个人的心智得到提升和完善,可以提升个体和团队的情商,可以改变彼此的偏见。不喜欢批评是一种习惯和本能,但是人有适应能力,当人们逐渐从团队学习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看到好处和受益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以拒绝批评是人一种本能和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培养出一种接受批评的习惯,并使自己和团队从中不断受益。当然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为批评而批评,批评他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自我批评是为了树立榜样,产生自己在团队中的影响力。所以,能够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相信它对自己和团队的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环境,也是我们常说的道场。在团队中能够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在于团队领导者能否自己有勇气实现自我批评。

在实际工作当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统计团队员工人数的时候,管理者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漏掉,专列在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名单里,与员工划清界限。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事实上,自己首先是个承担责任的员工,然后才是行使权力的管理者。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不是管理别人,而是先问问自己:我的职责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如何做一个高效的管理者?

所谓管理者,分开来说就是“管”人、“理”事的“者”。要管理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管理者的惰性往往会导致员工跟风,滋生没人催就不做事的思想。这种惰性导致一些人不管事,有些事无人管,彼此推诿。管理者是员工的标杆,作为管理团队的领袖,更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断反思和总结自身的工作。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管理者应不断自省,找出新方向、新办法,为自己及团队加分。自省贵在自觉,严以律己,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更正自己的过错。一个不断完善自己,敢于时刻面对自己,自省鞭策,并对自己有改进要求的管理者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才能创造“创新”、“积极”、“严谨”的团队。身为管理者,听的是“阿谀奉承”的话,自己不自觉地常处在“飘飘然”的状态。当你帮助别人多,常称为别人“师傅”时,却忘记自己也需要“照一下镜子”。因此,很多管理者不是败于对手和环境之手,更多时候败在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及时自省及认知。

一个健康、阳光、进取的企业,一定有不同见解的交锋,一定鼓励大家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一定不会少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而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首先要从老板做起。没有批评的企业不等于天下太平,没有不同意见一团和气的背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偏见和异见。但愿管理者能将批评之风吹进企业,帮助企业进步和成长。

批评也要注意禁忌

巧妙地置疑是一个优秀批评家的重要特征。

——拉·洛詹尔(法国名人)

有赞扬就应该有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批评也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它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不过,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懂得在批评的同时应该尽量减少批评所产生的负作用,减少人们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从而保证批评效果能尽可能的理想。

任何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应该首先对自己与别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应以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过失,考虑一下自己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会出现过失,不要以一贯正确的口吻去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或大或小的失误时,自我批评更应该诚恳。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只有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来对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对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相关的研究结果与实践经验也表明,大多数人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到赞扬那样舒服。这是因为,人在本能上对批评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人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尤其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会更为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以便使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没有错误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而解决这种认知不协调的方法,就是批评者替对方进行辩解或创造条件使对方觉得无法辩解。西方一些企业家主张使用“三明治策略”,即赞扬——批评——赞扬。也就是说,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由于这种方式是两头赞扬、中间批评,很像三明治,故由此得名。其实,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当批评者在诚恳而客观的赞扬之后再进行批评时,人们会因为赞扬效应的作用,而觉得批评不那么刺耳。因此,管理者在批评下属应注意的六个禁忌是: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批评本来是改正错误、教育人的,因此它的前提必须是下级确实有错误存在。没有错误,硬去批评人家,便给下级留下“蓄意整人”的印象。管理者应该心胸豁达,实事求是,最忌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听信流言、无中生有。

二忌乘人不备,突然袭击。否定和批评下级,严重的批评要事先打个招呼,使下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普通的批评也要给下级以充分的回旋余地,做心理调整,以避免引起大的情感跌宕。一个人做错事时,内心里本来已有所反省、恐慌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像打击罪犯一样对待他,他会因此而羞愧不安,甚至一蹶不振,无法再肯定自我;或者,沿着错误的道路滑下去,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三忌姑息迁就,抛弃原则。批评和否定下级,当然需要给他一些安慰和鼓励,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对下级的过失姑息迁就,庇护掩饰,不予追究。抛弃原则,听之任之,好像宽容大度,关心下级,实际上这是养痈遗患,为其今后犯更大错误提供条件,貌似爱之,实则害之,万勿这样去做。

四忌不分场合,随便发威。场合即时间、地点,它是否定和批评下级的必要条件,也是领导者语言发挥的限制。讲求语言艺术的批评者总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看什么情况行什么令,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从而创造出一个否定和批评下属的良好时机。鲁莽的批评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起来。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五忌吹毛求疵,过于挑剔。上级对下级的领导,是起一种指导和监督作用,而不应是下级的管家婆,不能事事都批评下属。可是,有一部分领导者就喜欢寻找下级的不是。好像不经常挑出下属一些毛病来,就不足以证明自己高明似的。而对如何防止出现问题,却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小事过分挑剔、大事反倒抓不住的上级,下级是很有看法的。

六忌口舌不严,随处传扬。批评和否定下级既然不能不分场合,就更不应把批评之事随便传扬出去。有的批评者前脚离开下级,后脚就把这事说给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人做例子,无意间将批评之事散布出去,弄得风言风语,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人人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领导者批评下级,不能不爱护下级,要尽量将其心理振荡控制在最低程度,绝不能无意中增加新的干扰因素,影响下级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事实上,口舌不严是领导人不负责任、缺乏组织纪律性的一种恶劣作风,亦在受批评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