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13387000000018

第18章 忘我——忘却自我,才能成就自我(1)

忘我是一种境界。因为有了“我”,才会有比较,有了比较才会考虑要竞争,竞争失衡时就会有不平,或有嫉妒,或有争斗。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不能老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中,神经不能绷得太紧,因此要适时找回一种可以忘我的境界。

——叶舟

像一滴水拥抱汪洋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季羡林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的问题。没有人能答得出。最后,佛祖自问自答:把它放到大海里。

一滴水脱离了大海,迟早会蒸发、渗透、干涸。同理,我们经常说茫茫人海,社会对于一个人,就好比大海对于一滴水那么重要。不懂得投入大海的怀抱,他迟早会干涸。

谁也不想人间蒸发,但有些人总是和这个世界不协调。原因何在?席幕容有句诗:“我孤独地投身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我们不妨试着断章取义:正是因为我们孤独的投身于人群中,人群才会投我们以孤独。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绝于人群。

有一个故事:某山有一群猴子,它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个个活泼又健康。后来,有人把其中一只猴子单独养在了自己的别墅里,每日喂以最鲜美的水果和各种维他命。但这只猴子却像患了相思病的人一样,终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没多久就死掉了。在这一点上,人类与猴子一样,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否则,人就会像那只离群索居的猴子,把孤独深化成一场灾难。

比如,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致32名学生死于非命的凶手韩国留学生赵承熙,案发后,几乎所有的邻居都指出,赵承熙自幼非常孤僻,通常都是独来独往,非常不合群。几个同学则说赵承熙“举止怪异”、“有暴力倾向”。赵承熙的家人也承认,在韩国时,赵承熙就少有玩伴,随父母到美国后,干脆就没有一个朋友。家里有客人到访时,妈妈曾经注意到赵承熙每每手掌冒汗、发抖,有时几乎说不出话,只能以点头摇头表示。为帮助儿子,妈妈曾利用暑假带他去接受过心理治疗。在此期间,赵承熙经常会画一些既没有窗子也没门的房子。心理医生解释说,这说明赵承熙感到孤独。

客观地说,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一种境界。但这是针对那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而言,对大多数境界不到的凡夫俗子来说,孤独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因为孤独是孤僻的温床,而孤僻则是心理阴暗的代名词。我们每天沐浴在阳光下,没理由成为一个心理阴暗的人。我们应该像一滴水拥抱汪洋大海那样,尽快走出自我禁锢的天地。

有人认为,孤独是世态炎凉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不走,茶该凉了还是要凉。世态可以炎凉,但我们的心不能凉。否则就是自己画地为牢。想成功、想快乐、想幸福,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和孤独说再见,重新走入人群,广结善缘,尽可能多的交朋友。只要你肯积极、热情地投身于人群,人群也一定会还你更多的热情。

有一位老人,家中闲房很多,这天,老人在院子里乘凉,一个青年过来问:“老人家,我想租您的房子,但不知你们这里的房客是否好相处?”老人笑问:“你们那里的邻居如何?”青年抱怨说:“太差劲了,一个比一个不好相处。”老人笑答:“彼此,彼此,我们这里也一样。”青年转身走了。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青年,向老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依然以问作答。青年说:“我们那儿的邻居一个比一个好,大家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要不是换了工作,真舍不得离开他们!”老人还是笑答:“彼此,彼此,我们这里也一样。”

彼此,彼此——人生很多事情,实际上是先有此才有彼。别人对你的一切态度,往往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朋友,你为什么一见我就笑呢?朋友说,那是因为你先对着我笑啊!原来如此!世界是互动的,我们要把微笑时刻挂在嘴角,要把热情时刻留在心间,当你的微笑甜美而又自然,当你的热情让人如沐春风,别人一定会给你一个热情的反弹。

子曾经曰过:“德不孤,必有邻”,其中,“德”就是美德,“邻”泛指邻居、朋友,以及天底下所有愿意走在一起的人,整体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人们一定会和他亲近。相反,一个人如果“孤德”,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有别人不对,没有自己不好,他必将成为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与素质低的人在一起,包括本身素质就很低的人。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推诿,甚至拆别人的台;还有的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只要你修身有道,品德高尚,你身边的好人自然也会多起来。

让自己没有时间老

我已到了望九之年,无论怎么说都只能说是老了。但是,除了眼有点不明,耳有点不聪,走路有点儿晃悠之外,没有什么老相。每天至少还能工作七八个小时。我没有什么老的感觉,有时候还会有点沾沾自喜。

——季羡林

佛光禅师是唐代高僧,有一次,他外出参学20年的弟子大智回到禅院,关切地问:“师父,这20年来,你老人家还好吗?”

禅师说:“很好,很好啊。我每天讲经说法,著述写作。像一条鱼一样在法海里悠游,世上没有比这更令我喜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得很快乐啊。”

大智说:“师父,您年纪大了,应该多花些时间用在身心修养上。”

禅师说:“夜深了,你去休息吧。我们以后慢慢再说。”

次日清晨,大智还在睡梦中,禅师的房中就传出了阵阵诵经声和木鱼声。整个上午,禅师不厌其烦地对前来礼佛的信众引导开示,讲说佛法。快到中午时,好不容易看到禅师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就趁着这一空档,抢着问老师:“老师,分别20年,您每天都是这样忙碌着的吧。可是,我怎么看不出您变老呢?”

禅师呵呵一笑:“不是我不老,是我没有时间老啊。”

“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为了追求事业,是连吃饭睡觉都可以忘掉的。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也是可以让人忘却其他烦恼的,甚至连进入老年和临近死亡,都没有时间去多想。这并不难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们常常为探寻真理而废寝忘食。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将此作为毕生惟一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艺术家们则表现得更为直观一些。有一次,一位禅师刚刚打完锣,高僧南泉问他:“你刚才是用手打锣呢,还是用脚打锣?”禅师愣在那儿,不知如何回答,于是诚恳求教:“我不知道,请你指导。”南泉笑了笑说:“好好儿记住这件事,今后遇到明眼人,你就把今天这件事告诉他,请他解答。”后来,禅师遇到了高僧云岩,云岩听罢一笑,说:“这还不简单吗?没有手脚的人才会打锣。”结果这位可怜的禅师更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