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13387000000045

第45章 认同——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1)

我们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心里面,一天到晚想的都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文化,你说一定要让他爱国,有的时候是很难为他的,他没有认同感啊!所以爱国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上,当然我们也可以讲是对本国历史的认同,对于历史的认同也就是对于文化的认同。

——楼宇烈

多一份认同,少一分冲突

文化宗教与信仰宗教是不可分的,对于宗教的信仰内容,我们要采取谨慎的分析态度。例如,因果报应思想属于佛教内在的基本信仰,其中六道轮回说是我们很难认同的,但其因果报应的理论框架则是有益于社会的。此外,如佛像、佛指骨、佛牙舍利等外在信仰的圣物,也能够发挥其独特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方立天(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职)

认同,简单来说就是相互认可,彼此赞同。美国为何总是跟伊朗过不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什么数十年来冲突不断?同事的母亲为什么反对她跟农村来的男朋友继续交往?你为什么一听到周杰伦的《双截棍》就紧皱眉头?事情有大有小,层次有浅有深,但原因只有一个:不认同。

人类社会的所有矛盾都根源于不认同。人需要被别人认同,同时也要认同别人,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处理好,谁也别想活得轻松快活。

认同离不开尊重。笔者曾经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曾听过一位专家的讲演,他说:“目前我们(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非洲发展得很好,甚至比欧美国家还要好,但是我们的投资力度却没他们大。为什么呢?这跟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抽烟——我们中国人抽烟,总是掏出一根,毕恭毕敬地递给别人,然后给别人点上;欧美人却不这样,尤其是美国人,他们往往是开着车,门都不开,从车窗里扔出一整条的‘万宝路’,说‘黑鬼,抽去吧’。由此可见,只有在尊敬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好的认同。

认同是一种美德。我们不能强求别人都认同我们,也不能天真的误以为天底下都是完美无缺的君子。我们只能修炼自己的心胸,尽可能地去接受那些难以认同的人。

多年前,日本有一个名叫白隐的禅师,有一年,他修行的寺庙附近村庄里一个村姑没有结婚却生下了一个孩子,在当时,这简单就是一种罪孽。人们辱骂村姑,说她败坏风气,并强令她说出奸夫是谁。村姑爱慕自己的男友,不忍令他受伤害,便对村人说谎,是寺庙里的白隐禅师勾引自己。由于白隐行事一向有道,村姑的父亲又是个信众,因此他也没太难为白隐,只是把那个孩子抱到庙里,让他收养。白隐不明所以,问起缘由,村姑的父亲怒气冲冲地把经过讲述一遍,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呀。”就再也没说什么,把孩子收养了下来。很多年过去了,村姑一直承受着良心的煎熬,有一天,她实在无法再承受这份心理压力,带着全村人来到寺庙,当众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对当年被冤枉的白隐禅师道歉,而白隐还是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呀。”

这个并不太精彩的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事情不一定需要争出个是非曲直,争出个绝对结果。我们应该学会认同,认同别人的存在,学会宽容,允许别人有自己的个性,允许别人犯个把错误。

认同是一种境界。只要不犯法,法律也无权要求一个人怎么生活。你可以不喜欢别人的生活,看不惯别人的做法,但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更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同样,不管你做得多好,世界上总会有人或明或暗地不认同你。对此,除了付诸一笑,好像也没有什么更明智的办法。

国内某大学校长曾经招致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攻击性很强的批评,但这位校长修养功夫极佳,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无动于衷。有位老师忍不住问道:“您怎么能不生气?这有什么秘诀吗?”“这还要什么秘诀,”校长笑着说,“如果有人寄封信给你,而你不打开,你还会受到信的内容影响吗?”

的确,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如果我们能多认同一些别人的无理行为,不跟别人争是非,又怎么会惹上是非呢?

美国拳王乔路易在拳坛所向无敌,有一次他与朋友开车一同出游,车子行驶间,因前方有状况他不得不紧急刹车,结果后面尾随的一辆车因刹车不及撞上了他的车。

拳王倒是不以为意,但后面的司机气冲冲地跳下车来找他理论,指责他刹车太急,大骂他驾驶技术有问题,并不时在他面前挥动着双拳。拳王静静地坐在驾驶座上,始终沉默不语,直到司机骂完扬长而去。

同行的友人实在忍不住了,对拳王说:“那家伙那么嚣张,还在你面前挥舞拳头,你为什么不狠狠地揍他一顿?”

拳王笑着说:“照你的说法,如果有人侮辱帕瓦罗蒂,那帕瓦罗蒂是否也要为对方高歌一曲呢?”

说得好,如果有人不小心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他也应该回咬狗一口吗?而且有时候,我们也应该为狗想一想。

先秦诸子之一的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天早晨,杨布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出了门,结果天降大雨,把他淋成了落汤鸡,杨布便在朋友家借了一件黑色衣服穿着回了家。他家养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根棍子就要耍打狗棒法。杨朱看见后,立即阻止他说:“你打狗干什么?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要记住,如果别人不认同我们,或者原本很认同我们但突然不再认同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像杨布那样,自己变了样子,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作为精神层面而言,不是指具体的行为而言。如果将这种与人相处的原则套用到具体行为上,就容易用错。比如,我不喜欢喝酒,也不许别人喝酒;我不喜欢谈论什么,以为别人也如此。这样就会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生误解,甚至会导致有相反的行为,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行为应该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欢喝酒,由此推知别人也有不喜欢的;我不希望别人用酒来招待我,同时也不用别人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方式招待别人。

——雷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类似的话,孔子在其它地方还多次说过。比如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弓问他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了这一点,在国内无人怨恨,在家里也无人怨恨”。又有一次,孔子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会强加给别人。”在《中庸》中,类似的话也出现了不止一次。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孟子也持同样的观点。有一次,一个叫白圭的大商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夸口说:“如果让我治水,一定能比大禹做得更好。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还用得着一直疏导到东海?”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让洪水流到邻国,邻国难道不会让洪水再流回来吗?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这么做只会造成更大的灾害。”

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仁”的要求。我们知道,“仁者爱人”,因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要懂得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过:“如果你握紧两个拳头来找我,我敢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如果你到我这儿来说:‘让我们坐下来商量商量,看看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那么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看法其实大同小异。因此我们要学会耐心,学会相互理解。”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与人交往也是颇为复杂、难以把握的事情,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的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