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卓越员工素质修炼
13388300000027

第27章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

只要你愿意花精力,凡是你所接触的每个人,都能告诉你若干的成功秘密,这些秘密都足以辅助你的前程,丰富你的生命。没有人能独自一人发现他自己,别人才是你的发现者!

我们大部分的成就,总会蒙受他人之赐。他人常能在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与帮助投身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常在精神上激励我们,常使我们的各种机能更加灵敏。

身体的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同样,心灵的滋润也需要各种营养。而这种营养,我们的感觉是无法觉察、不能测量的。我们从朋友处吸取“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吸取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视觉与听觉的神经。

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东西,不在于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而是在这一切背后所表现的画家的人格,以及那黏着于他的生命,那传袭给他的经验的总和所构成的伟大力量!

大学教育的大部分价值,都是从师生、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及人格的陶冶中得来。他们通过心和心的摩擦,脑与脑的碰撞,激发起个人的志向,提高个人的理想,启迪新的希望,并展现新的光明给他人看,最终将每个人的各种机能调动起来。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价的,而从心灵的沟通中所得来的知识则是无价的。

如果你不能与别人发生密切的交往,不能培养起你丰富的同情心,不能对别人的事情发生兴趣,不能辅助别人,不能分担别人的痛苦,不能共享别人的快乐,那不管你的学问多么好,成就多么大,你的生命仍是一种冷酷的、孤独的、不受欢迎的。

试着和那些比你优越的人交往,这并不是说,你应当去和比你更有钱的人交往,而是说应当和那些人格、品行、学问、能力都胜过你的人交往,使你能尽量吸收到种种对你生命有益的东西。这样可以提高你自己的理想,激励你更趋向于高尚,使你对事业激发出更大的努力来。

心灵与心灵之间有一种超然的“感应”力量。这种感应力量虽无法测量,然而它的刺激力,它的破坏力及建设力是十分伟大的。假如你常和比你低下的人混在一起,那他们一定会把你拖下去,一定会降低你的目标和理想。

错过与比我们高明的人交往的机会,实在是一种不幸,因为我们常能从这种人身上得到许多益处。只有在这种“交接”中,我们生命中那些粗糙的部分才会被削平,才可以将我们雕琢成器。

做人要灵活一些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人了。

孔子带众弟子东游,走累了,肚子又饿,看到一酒家,孔子吩咐一弟子去向老板要点吃的,这个弟子走到酒家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这是个真字”。老板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吩咐伙计将之赶出酒家。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回来,问后方得知原委,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点吃的。”老板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那么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你们随便吃”。于是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弟子不服,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焉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灵活,不能太较真。在工作中,不是你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就是认真,有时候事情没做好,在领导的眼里也是认真,因为他认真地揣摩了领导的需要而且尽可能地配合了领导的需要。认真不是较真,为什么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没有得到晋升,而工作并非出色的人反而得到提升,因为前者多较真,而后者是认真。前者虽然多被领导表扬,但和领导走得远,后者多被领导批评却和领导行得近。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可想而知,做人不如糊涂一些的好,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小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巨款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因她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四五百元工资,一家人位在一间15平方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建议大家都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凡事过度地较真会让自己变得很累,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较真生气。有时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然,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

总之,没有必要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或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枪对枪、刀对刀地干起来,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那就太划不来了。与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与其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方的冒犯是发泄和转嫁他心中的痛苦,虽说我们没有义务分担他的痛苦,但确实可以用你的宽容去帮助他,这样你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会容忍他了。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人际交往中,你常会碰到各种难办的事,这个时候就想办法寻找自己的“贵人”,那样就有助于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是社交的基本策略和手段。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寻找到自己的“贵人”,对自己是大有帮助的。

比尔·盖茨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除了那些专业上的知识和对科技经济发展的认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柱,那就是比尔·盖茨有十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正是这张关系网让年轻的盖茨编织出了强大的微软帝国。

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的时候,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员正,但是在他20岁的时候,签到了一份大订单。假如把营销比喻成钓鱼的话,是钓大鲸鱼,还是钓小鱼比较好呢?回答肯定是大鲸鱼。因为钓一条大鲸鱼可以吃一年,钓小鱼的话得天天去钓。比尔·盖茨在25年前创业的时候,他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一开始他就抱着“钓一条大鲸鱼”的想法。

盖茨善于利用自己亲人的人脉资源。他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约,这份合约是跟当时全世界第一大电脑公司IBM签的。当时,他还是个在大学校园里读书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人脉资源。他怎么能钓到这么大的“鲸鱼”呢?IBM是如何放心地把这么重要业务交给比尔·盖茨的?比尔·盖茨之所以可以签到这份合约,中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人——比尔·盖茨的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当时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妈妈介绍儿子认识董事长,这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假如当初比尔·盖茨没有签到IBM这个订单,相信他今天绝对不可能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

比尔·盖茨也善于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他最重要的合伙人是保罗·艾伦和史蒂芬,他们从创业初期就始终跟随着比尔·盖茨,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难得的计算机精英人物。他们不仅为微软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贡献着自己的人脉资源。

此外,比尔·盖茨还发展国外的朋友,并运用他们的优势调查海外市场以及开拓海外市场。

比尔·盖茨有一个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彦西,他为比尔·盖茨讲解了很多日本市场的特点,为比尔·盖茨找到了第一个日本个人电脑项目,以此来开辟日本市场。

比尔·盖茨雇用非常聪明、能独立工作、有潜力的人一起工作。比尔·盖茨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挑先人才,拥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

李萍是某县文化馆的普通职员,听说文化馆要对外开放,实行改革,要在几名职员中提拔一名对外经营部的经理,享受副馆长的级别和待遇。面临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李萍内心既激动又紧张!她觉得这机会太好了,但又觉得自己被提升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李萍是一个有心人。她意识到对此事无动于衷,自己绝对不会被提升,因为在这几名职员中,至少有三位,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会比她逊色。

于是李萍开始活动,第一步活动的目标自然是现任馆长,当李萍前往馆长家,碰到另外的一位职员也在馆长家“活动”时,觉得自己已经“晚”了一步,但这并没让李萍失去信心。

她想,活动馆长晚了,但活动县委书记总不晚吧!于是李萍挖空心思地寻找关系,电话打了无数,才找到一个同学,说是曾与县委书记的儿子是同学,答应帮忙!一天晚上,李萍做东,请了同学和县委书记的儿子。都是年轻人,一吃一侃,就熟了,再进歌舞厅跳一会唱一会,也就算是真正认识了。过了两天,李萍就约书记的儿子出来吃饭跳舞。他倒也很爽快,说愿与李萍做朋友,做再铁的朋友都没问题,不过,不能恋爱,因为他已经结婚了!李萍笑着说:我只是觉得与你在一起很开心,别的,没想!见了几次面,柳萍一字未提帮忙的事,她觉得直接由自己提出来,不如让他主动问自己。李萍的那个同学,却暗中帮了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