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13428300000017

第17章 成语、俗语(5)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整天盘算着篡位。为了摸清楚朝中的大臣中哪些人可以听任他摆布,哪些人反对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探一下。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让人牵来了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看了一眼,心里纳闷了:这明明是一只鹿啊,哪里是马啊·就对赵高说:“丞相一定是搞错了,这是鹿,你怎么能说是马呢·”没想到赵高面不改色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半信半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可能会长角呢·”这时候,赵高忽然一转身,用手指着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问一问众位大臣啊。”

大臣们看着赵高睁着眼睛说瞎话,被搞得莫名其妙,私下里犯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明明是一只鹿,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可是,当他们看到赵高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当时,一些有正义感但又胆小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真话说出来将来一定会为赵高所害,那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那是鹿而不是马,一些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对皇上说那是一匹千里马。

后来,大奸臣赵高用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政治大臣治罪,有的甚至满门抄斩。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拖油瓶

“拖油瓶”在古代是种对改嫁妇女的歧视性称呼。旧社会的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其实对这样一个奇怪的称呼,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古时候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这类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而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说成了“拖油瓶”。

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也用来专门讽刺爱奉承别人的人。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现在常形容乱授官爵,低贱无能之辈也可列入尊位,还用来比喻文章或是办事情拙劣,实在有愧于接续在高明者之后。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只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的意思是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可是现在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树倒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权势一倒,依附的人随即纷纷散去。

南宋奸臣秦桧权势倾天,谁与他有点关系,就会威风起来。侍郎曹咏同秦桧有姻亲关系,所以名声显赫,势高权大。当他的权势炙手可热之际,乡里的人都赶着巴结他、奉承他,人人争先恐后,生怕有不周之处。可是,曹咏有个妻兄,叫厉德新,偏偏不巴结曹咏。曹咏记恨在心,十分恼火,他在越地任统帅时,厉德新只在乡里当个小吏。曹咏暗示地方官吏百般刁难、威胁厉德新,要他向曹咏低头请罪,可是厉德新不肯屈服。后来秦桧死了,曹咏被贬到新州。厉德新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曹咏。曹咏打开一看,乃是一篇赋,题目叫“树倒猢狲散”,意思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散了,讥笑他依附秦桧,飞黄腾达,如今秦桧死了,他也跟着倒台了。

半斤八两

现在“半斤八两”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形容那些能力相仿,彼此不相上下的人。

古时候一吊钱可以兑换一两白银,七十两白银可以兑换一两黄金,而一斤有十六两,那半斤等于八两;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度量衡,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一斤等于10两。过去度量衡没有完全统一过,各个朝代度量衡都有所区别。民国期间统一过一次,但没完全实施下来;在统一度量衡以前有的地方一斤等于五两,六两,八两。。。不等。包括现在中华人民国共和国台湾地区所用的度量衡还是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也就是八两。

打退堂鼓

打退堂鼓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包含着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的计策,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

八字没一撇

“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它的由来是有一个典故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18岁登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在哲学思想上,他发展了程颐、程颢的学说,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决不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地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形容对一件事情刨根问底,这也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砂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烫火锅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不食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是指炊烟,引申的意思就是饭,人人都得吃饭,只有神仙不用吃饭,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女孩子的清丽脱俗和惊世脱俗的魅力,就好象不吃人间饭食的仙子一般;用于别的人群时候形容这个人已经脱离了凡人的生理需求了。

但用在特定的场合又含有贬义,形容一个人太清高,或者与社会脱节,与人群彻底隔离了,不喜欢沟通与交流。

逐鹿

逐鹿是用作竞争天下的典故,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期,汉将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进,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那时候,只知道韩信,不了解陛下,况且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把他们统统都烹死吗·”刘邦哑口无言。

喝墨水

现多用“喝墨水”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在古代却是真的要喝墨水的。

据载,北齐时代的朝廷曾下令: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时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饮墨水一升。《隋书·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谦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书写滥劣”时,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一升,这条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呢。

雷同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也有随声附和的意思。在文艺评论中,“雷同”一词也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

我国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后来,雷同被引入文学中来,就有了现在这几层含义了。

敲竹杠

日常生活中,“敲竹杠”经常被用来形容抓住别人的弱点或者借某种口实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其实,“敲竹杠”是从“敲的是竹杠”演变来的。

相传,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奉道光皇帝之命,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广州,他与当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全力收缴鸦片,打击鸦片贩子,但有不少不法商贩置禁令于不顾,将烟土密藏于船舷两侧的竹杠或撑船用的竹篙之中进行贩运。

一天清早,一艘藏有烟土的商船行至浙江绍兴码头,几名口岸检查官按惯例上船盘查,但没有发现违禁之物。正要放行之时,一个吸着竹筒旱烟的关卡人员步上船艄,信手在船帮的竹杠上磕了几下烟灰,不料竹杠发出了又沉又闷的“咕咕”声。这位检查官十分纳闷,挥手让船家过来。在一旁的船家见此情景,面如土色,以为这位检查官识破了他的天机,于是赶紧掏出银两,走上前去,悄悄地塞到这个检查官的手里,以示“多多包涵”不要再“敲竹杠”了。这个捞到好处的官员心领神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商船过港了。

自此,每有商船过港,这个检查官都要登船检查,也不管船两侧的竹杠中有没有违禁的私货,他都要大敲一番。“敲竹杠”这个词语也慢慢流传下来。

戴高帽

据载,北齐有一位名叫宗道晖的人,平时喜欢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上穿一双很大的木屐。每当有州将等级官员到来,他都要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官员时,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从此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被人们叫做“给人戴高帽”,如果喜欢别人对自己吹牛拍马,夸赞自己,就叫做“喜欢戴高帽”。

露马脚

“露马脚”的引申意思是显出破绽、暴露真相。

明太祖的结发妻子马氏,系平民出身,没有缠足,后来贵为皇后,感到有失体面,就常穿拖地长裙,一双大脚藏而不露。一日马皇后坐轿上街游玩,不料刮来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露出了她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被街人瞧个正着。于是在民间就有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以致演化为“露马脚”一语。

穿小鞋

现在人们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

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作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

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伸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

我们形容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常常喜欢用“学富五车”或“才高八斗”,这种比喻非常有趣,但是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

“五车”,《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藏书其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古时候尚未发明纸张,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看过的书能把竹简装成一车,也可谓“饱读之士”了。

“八斗”是南朝谢灵运用来赞颂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健(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人们便用“才高八斗”这个语比喻才华横溢的人。

孟母三迁

孟轲在三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纺纱织布来维持生活。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母亲一心要将儿子教育好,让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小孟轲从小就很淘气贪玩,常常和小伙伴玩的忘记了回家。于是,母亲就决定搬家到一个远离那些淘气孩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