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13428300000076

第76章 丧葬习俗(1)

死亡观

中国文化与佛教联系比较紧密,佛教有轮回的说法,认为生命不息,人生轮回不止。因此,对待死亡,中国人往往很洒脱,面临死亡,江湖好汉会经常说,二十年后自己又是一条好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种死亡观也麻木了中国人的心灵,反正会有来世,这一生就行善积德,争取下辈子过好日子,于是人们就通过这种途径稀释了对死亡的恐惧

关于死亡,受道教的影响要更大一些。道教认为人死之后还有灵魂,称为“鬼”,并有与此相近的“魂”、“魄”等意义。当一个人自然死亡时,他的魂会到天上,但他的魂则回归到尘世;但若一个人瘁死之时,他的魂魄就会逗留余人世间,并造成危害。与“魂”相关的包括有“神”和“鬼”。神被视为与天相关,鬼被视为与地相关。有的人死后升天成仙,大多数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成了鬼,因此道教里产生了很多神仙和鬼怪。

但大多神仙是佛教跟道教的大融合,看一部《西游记》,里面那么多神仙和妖怪,根本分不清哪个是道教的产物,哪个是佛教的产物。普通的死亡延伸出来这么多的含义,中国的鬼怪文化无不是从神和鬼来开讲的。

死的别称

中国人通常都是比较含蓄的,不直接人说死了。而是根据这人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等因素给这个“死”一个别致的称谓。

常见的死法经常用这几个词语: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

为国为民而死称作牺牲、捐躯、殉国、殉职。

对待敌人则说他见阎王、上西天、完蛋、一命呜呼、翘辫子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

皇帝死了更忌讳说“死”字,要说驾崩、大行、大薨、山陵崩。

和尚死了则要说是圆寂了、坐化了、示灭了等具有宗教意味的词语。

古书中更是把“死”说的文绉绉的:卒、殁、溘逝、作古、物故等。

《礼记》对死亡的规定更为精辟: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为“卒”、士为“不禄”、平民百姓为“死”。

还有其他非正常死亡的,意外而死叫做遇难、丧生,未成年而死的称作“夭折”等。

“九泉”

“九泉”原指地下深处,表示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中国人把死后对人生没有遗憾称为“含笑九泉”,这大概是最理想的死亡境界。

“九”是个位数中最大,在中国文化里有多、大、深、极等意思,“泉水”通常要打很深的井才会冒出来,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到很深的“阴曹地府”去,因此就把“九”和“泉”字联结起来称为“九泉”。

帝王谥号、庙号

“谥”是古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谥法,赐谥是非常讲究的,皇帝的赐谥最为隆重。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先后涌现过335位皇帝,礼官给皇帝议定的谥号大有学问。

皇帝驾崩后,礼官就要根据皇帝的生平行为定一个谥号。一般分为三种:表示表彰、赞扬的美谥,表示批评、责备的恶谥,表示同情、怜悯的平谥。谥号里有一些固定的字表示特定的含义。如“景”字,表示广施仁义、敢做敢为,历史上有汉景帝;“武”,表示能克定祸乱、威强睿德,有汉武帝;“高”表示功劳大,历史上有很多高祖皇帝。同一王朝各代帝王谥号是不能重复的,不可能同一朝代出现两个高祖皇帝。

庙号是跟祭祀相联系的一种专有称号,皇帝死后要进入宗庙立室祭祀,根据他在皇族的世袭给予相应的称号,从而确定他在皇室宗族中应有的位置,通常被称作某祖、某宗。定庙号的规则是:开过皇帝和初期建立基业有特殊功勋的皇帝称为“祖”,如建立唐朝的李渊是唐高祖,建立明朝的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被认为有再造明室之功被尊为明成祖;后来继承皇位守江山的皇帝多被称为“宗”,如接替李渊即位的李世民是唐太宗。

几种葬法

人类发展到今天,丧葬也产生了几种形式。常见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海葬。

土葬,又叫埋葬,一般是将尸体或装有尸体的的棺材深埋在土中,以坟丘为标记的丧葬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土葬方式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这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因此土葬的习俗,长期因袭。

火葬,即在人死后,将遗体火化,将死者的骨灰收藏或者埋掉。火葬法原始社会就有了,但是传统封建传统伦理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历代统治者都曾下诏禁止火葬,违者治罪。近代人提倡火葬,因为这种方法卫生,不污染土地,更不侵占土地。

天葬,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上藏族人的习俗。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天葬师支解尸体后,取出内脏抛于四周,并将骨骸和头颅砸碎,拌以糌粑。点桑烟引来秃鹫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这种葬法是受释迦牟尼传记中的“舍身饲虎”的精神影响。

海葬,是近年来兴起于南国广州的一种丧葬仪式。由一艘大船载着亲人和死者骨灰,伴着《葬礼进行曲》的哀乐,亲人将死者骨灰撒近大海碧波里。现在大城市火葬场的骨灰楼也有爆满趋势,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亲属最终还是要将骨灰埋葬,于是做坟、置墓、立牌,由是一连串的耗费和麻烦,海葬则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水葬、悬棺葬、林葬等葬法。

墓志

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官衔、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铭”多用韵文表达对死者的悼念、赞扬、或安慰,也有将两者一起用的,称为“墓志铭”。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比较有名的墓志有《柳子厚墓志铭》。

墓志在写作上的要求叙事简洁,语言温和。墓志一般是死者死后由别人撰写,也有死者本人生前写好的,亲属遵照遗嘱或嘱托刻上去。墓志其实就是一篇关于死者生平事迹的简介,伟大的人、有突出贡献的人、值得纪念的人死后,其墓碑上经常有墓志,古代人通常都有写墓志的习惯,唐代的韩愈所写的墓志有十一卷之多,但是近代人已不流行写墓志。

墓志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可以用作历史资料补充史书不全面之处,这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学艺术、死者墓葬年代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白喜事”

葬礼上有两大功能:一是处理死者遗体,二是宣泄活人的情感。办丧事应该悲哀,但是很多民族的葬礼上却有欢歌狂舞的场面出现,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把葬礼称作“白喜事”。

面对着亲人的遗体,人们的情感是复杂的,为亲人的离去而痛哭、哀嚎、甚至是狂跳;同时又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该怎么为离去的人做些什么。人们不能长期沉浸在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者的思念中,因为生活还得继续,还有很多子子孙孙都将永远继续下去,能想到这一层,就说明亲人已经“想开”了,这样人类就战胜了死亡。更达观的想法是,相信死者只不过是从“阳间”进入“阴间”,走进另一个世界,也许“阴间”一样有人间这么繁华热闹、物资丰盛,那就应该欢欢喜喜为死者送行了,葬礼上就出现欢歌狂舞的场面,寓意是为死者进入极乐世界而庆祝。这就是“白喜事”的由来。

把丧礼做得最喜庆的要数哈尼族,葬礼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和外宾一起身着华丽服饰,连骑的马也打扮的花花绿绿,男女成双成对摇着扇子跳着“莫搓搓”舞。唢呐声声,彩旗飘飘,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有哭的,有笑的,还有跳的,让人不清楚这是在办喜事还是办丧事。真是把白“喜”事发挥到极致。

纸钱

纸钱,古人也称其为“寓钱”、“冥镪”、“冥钱”、“楮币”等,是死者和鬼神专门所用的货币,在古人丧礼上,焚化纸钱是鬼神祭祀的重要仪式。

人们认为,“阴间”跟“阳间”一样,需要衣、食、住、行,死者到了“阴间”需要用那个世界的钱币来讨生活。因此,活着的人,为了死者在“阴间”更好的生活,便在祭奠他们的同时,送给他们大量的礼物、钱币。其中的钱币就是用纸制成人间钱的样子,通过烧化送给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亲友,以备生活之用,这就是烧纸钱。人们在烧纸钱时通常还点燃爆竹,烧香,呼唤自己的亲人前来取钱,不要被别的鬼神冒领了。

这种祭祀风俗开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唐代诗人对这种风俗也有描述,张籍的一首诗中写到“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到五代十国,民间烧纸钱的风俗更盛,一位皇帝死后,百官在路上设下祭礼,翰林院送的纸钱“大若盏口余”。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指长辈去世后,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长辈安葬的时候总要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

关于披麻戴孝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一对不孝的兄弟,经人提醒去观看乌鸦与猫头鹰喂食习惯。他们发现,幼鸟总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等着鸟妈妈寻食回来,鸟妈妈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长大后的小乌鸦就衔来吃的填在老得飞不动的乌鸦妈妈嘴里,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乌鸦家族这种反哺之情,代代相传。但是小猫头鹰却是忘恩负义,等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结果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恍然大悟,就打算以后对自己的老娘尽孝心,不巧的是,这时候他们的母亲却过世了,兄弟俩悔恨不已。为了表示孝心,在母亲的葬礼上,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其实,披麻带孝涉及到我国传统的丧服制度。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即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血缘关系越近,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带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祭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惯,表示孝敬祖宗不忘本。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称为墓祭;有的到宗祠拜祖,称为家祭。通常,人们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祖宗面前陈列着鱼、肉、饭菜、水果等贡品,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给祖宗上香跪拜。

我国各地过年时候都有祭祖的活动,认为除夕夜要请祖宗灵魂回家团聚,拜祭者点燃香插入香炉放在祖宗牌位的面前,表示祖宗已经回家了,这时候给祖宗烧上一把纸钱,口中念念有词说道:“三代祖公,老少亡人,您们都来团年啦!”倒一杯酒撒于祖宗们面前,给祖宗敬酒后,全家才开始吃团圆饭。

民间还有把农历十月初一作为祭祖节,人们认为这一天之后气候会渐渐寒冷,恐怕祖先灵魂在冥间缺衣少穿,因此除了供奉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会供冥衣。人们在祭祀祖先时,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就算是给祖先送去了过冬的衣物。

在其他的节日也要祭祖的,元宵节要祭祀先祖,清明节更是祭祀死者的重要节日,民间还要到祖宗坟墓前扫墓。

祭祀文化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和祖先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情感积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