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高效能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向狼学习的9条管理哲学
13459500000025

第25章 创新管理,让狼群在变革中腾飞(3)

领导者要让创新意识成为企业上下每个人的思考习惯,把公司里每个人的创造力都调动出来。除了内因的影响力,如员工个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主动求变的意识之外,在外因建设上,领导者还要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企业氛围。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的呼声在现代管理中层渐响亮。创新是指形成一种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在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裁之前,约翰·沃尔特曾经当过美国邮政管理局的邮递员。

当已经50岁的沃尔特成为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巨大的、已上百年历史的通信王国中工作,这个王国在长期的垄断统治期间形成了一套同样死板的规定,沃尔特面前的难题是,设法推动这个年迈而迟缓的老人再一次焕发活力,以更快速度的发展来避免日落西山。

沃尔特的第一项战略性变革,是通过改组高级管理部门和重新调整公司结构来采取行动消除组织上的“隐身警察”(指为防止车速过快在住宅区道路建造的使路面突起的那部分)。公司原有的6层官僚机构缓慢的动作。不仅削弱了公司制订战略的能力,而且无形中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他不仅已经简化了这个程序,而且还建立了一个新的雇员补给制度。

另一项重要的变革是,沃尔特制订了一项新的销售战略,这项销售战略把重点放在同客户建立持久的关系上,而不只是销售产品。他说:“从以产品为中心走向把重点放在客户上是一个惊人的变化,而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每一方面都是关于客户的,这是我们的传统做法和我们的战略意图的一个彻底的改变。”

为此,沃尔特还采取了两项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变革措施:

一是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改组成两个主要部门:把重点放在它的1000万商业客户上的216亿美元的部门和为它的8000万消费者客户服务的247亿美元的部门。沃尔特说,这个新的组合将帮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使产品更快地到达市场。像因特网接通服务这样的独立部门已被并入这两个部门,39亿美元的无线通信部门仍保持着相对自治,但是正在更密切地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其余部门合作。例如,它的零售商店将开展长途电话这样的销售服务。

二是削减用来聘请外面的顾问的预算。从外面聘请顾问1996年花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0亿美元。削减这笔预算将节省非常急需的现金并从公司决策工作中又取消了一个耗费时间的层次。

沃尔特看来毫不畏惧。在他到达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三周之后,该公司开始有了新的生机:新市场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增长的。其中美国最大的无线电公司、沃尔特公司下属的无线电服务公司2002年的收入就增长18%。

沃尔特总结说:“这里最主要的战略问题是灵活性和革新精神。”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裁沃尔特努力打破公司长期形成的死板规定,使公司设法以超过整个电信业的飞快的变革速度向前发展:通过改组高级管理部门、重新调整公司结构和简化决策程序来消除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内部障碍,建立新的雇员入股制度,让雇员拥有购股选择权;将销售战略重点由以往的销售产品转向同客户建立持久的关系;提供面向不同种类客户的综合服务;不以降价来讨好客户,而注重建立消费者对公司品牌的信任。这一切变革策略的实施,不仅使企业受益,更使沃尔特本人赢得了杰出管理大师的美誉。

韦尔奇总结他在通用的工作时说,变革是企业管理的常态,而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则夸张地说,除了老婆不能变,什么都可以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不创新,就等死!”变革、创新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词汇,流动在管理者的思想深处。企业要变革创新,就需要提升思维能力——要变革企业,先变革思维;要创新企业,先创新思维。

团队的发展是离不开创新的,创新可以使企业处处把握先机,时时抛出新招,吸引公众的眼球和欲望,开拓出全新的市场。

很多商界人士总是沉湎于过去的经验和成就,有的还沉溺于未来。相形之下,成功者始终不渝地在寻求创新。

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认为,每隔三年左右,团队必须对自己业务的方方面面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严格评估。这一点至为关键。他要求企业要善始善终地仔细检验自己的产品、流程、技术、市场、分销渠道和员工活动,然后自问:在现有的市场、客户、资源的条件下,我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停止挥霍自己的资源,转而继续寻求创新。

首先,创新是一种观念,是一种心态。

面对科研人员认为不可能的研究结果,很多团队管理者也会认为是真的不可能了,但索尼公司副总裁高条先生的信念、执著、坚持,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由此可见,团队创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其次,创新就是要勇于否定自己。

团队中的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往往都非常钟爱自己的作品,不愿意改动它,也不许别人去改动它。发明T型车的美国汽车大王老福特就不许研发人员对T型车进行改造和创新,哪怕是把车的黑颜色改成其他颜色,老福特还曾经把研发人员偷偷研制的新车砸烂。

高条先生作为随身听的研制者,推倒自己过去的成绩,又提出了更新的研制目标,这种否定自己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创新需要否定自己,否则,创新者将成为下一次创新的障碍。

再次,像外行那样思考,像内行那样行动。

高条先生为什么要设计像磁带盒大小的随身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样的随身听可以放在衬衣口袋里,可以满足出行者的消费需求。

团队如果要创新,在考虑产品研发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像外行的消费者那样简单地思考问题,当然,这也包括服务流程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当然,具体行动的时候你必须是内行,要依靠专业人员去制定和实施。

第四,创新就是要突破极限。

为了缩小随身听的体积,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即使里面多余的空气只有气泡大小也要努力挤出来。高条先生用这种方式来逼迫研发人员继续创新,如同要把人类的百米短跑纪录缩短0.1秒一样,这同样是在挑战极限。

凡是挑战极限的事情,都无法用逻辑证明,因为以前没有先例。然而,正是有了这种不拘常理的挑战极限的心态,才能进行有效的创新。

团队管理的创新有时候也是要用不讲理的方式进行。成本是可以压缩50%的,效率是可以提高100%的,这一切都有可能。

6.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驯鹿是狼比较喜欢的美味,但由于各种因素,有时候这个种群数量会减少。尽管捕获驯鹿很容易,但狼也会收敛控制。因为狼老大知道,如果在某种食物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还滥加捕杀的话,将来它就可能再也吃不到这种美味了。这是狼老大信守的生态平衡法则,也是狼老大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技能。

人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个时候,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操作。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如果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立即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外一条路。同样,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日本著名管理者士光敏夫说过,当今社会理想的管理者形象和员工形象是那些能向变化挑战的人。面对变化不定的世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一个反应迟缓、僵化封闭、故步自封、不善变通的人,很难成为市场角逐的获胜者。套用一句IBM广告词,“随需应变”,要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就要随市场而变,无论心理上还是投资策略上,都要随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适应市场的调整。

一个男孩,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给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一周内瘦了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着他。那时他产生了一个“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会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呀,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耻辱,他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次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以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还远不够用。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奋,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与委屈看做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笞、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不断求变,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的创新精神,对于管理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是将“变”看成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正常现象和准则。一个有头脑、有韬略的管理者,总在寻求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把变革作为一个可供开发的机会。变革精神,从实质上说,也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因为正是对现状不满,才使他们甘冒风险去变革,去干一些新的事情。管理者最乏味循规蹈矩,最讨厌人云亦云,他们天生就是“破坏者”。

创新精神,是管理者生命中最闪光的部分。一个管理者什么时候思想僵化,停止创新,那他就会在什么时候结束“管理者生命”。而只有不断创新,他才会永葆青春活力,企业才会有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