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余光中诗书人生
13462800000028

第28章 在蓝星星座出没的诗友

任何人都不可能遗世独立,不交朋友。

哪怕是没有妻子或丈夫的独身主义者,朋友仍不可少。

可以谈心、交心的朋友,其重要性不亚于夫妻、儿女。余光中曾假设自己有九条命,其中一条命便用来做朋友,可见交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朋友四型》中,余光中将朋友分为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四种。余光中是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在居室之内,山水之间,当然谈笑多鸿儒,往来无俗客。像著名诗人叶珊,就是余光中结交的一位高级而有趣的诗友。余光中每次去美,差不多都要去拜访这位老朋友。1969年第三次去美时,叶珊是见面很多的故人,握手言欢的机会也不少,而这位老友也会尽地主之谊热情接待。和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结识的宋淇一样,叶珊最喜欢坐定下来聊天,且一面聊一面饮酒。叶珊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舌锋凌厉,一谈起台湾文坛诗坛,便唇掀古今,舌动风雷,作滔滔不绝状。诗、散文和翻译是两人的同好,他们在摇曳的烛光下,谈起来更是兴致勃勃。基于两人深厚的友谊,余光中除写过《在水之湄》的散文外,还写过一首诗《调叶珊》:

死后三年

切勿召朋呼友

上我的墓来诵诗,饮酒

小便后,对月光一股劲儿发抖

说鬼,谈狐,讲低级的笑话

耳根辣辣地

把花生壳撒得我一头

最后大家静下来

蟋蟀哀哀的清歌中

忽然有谁说:

“我说余光中那小子

去了那里头

该再也写不出诗来了吧!”

切勿切勿

就在你背后

冷沁沁地

一个死不服气的鬼,咦,怎么

竖起

以开玩笑的口吻着笔,可见两人友谊之深厚。此诗旨在表明作者“死不服气”,就是到了阴

间还要做诗人。作者很善于抓住叶珊性格的特点以及“高级而有趣”和“低级而有趣”的矛盾加以点染,用超现实的手法产生谐趣,让读者从中感到这位既诵诗喝酒,又说鬼谈狐的朋友与作者如何亲密无间。

叶珊只是蓝星的“票友”,在蓝星投稿并在该社出诗集,并不是蓝星的正式成员,而夏菁就不同了,余光中与他的友谊牢不可破,甚至被人误以为兄弟而有“两马同槽”的说法流传。

夏菁原名盛志澄,是一位农业专家,“他的诗清朗冷静,有佛罗斯特风,也颇受另一美国诗人狄瑾荪的影响”。余光中除写过《宛在水中央》的散文记叙他们之间的友情外,另还有两首诗专门写给他,其中《诗人和花贩——给夏菁》云:

莫向我诉说天才的诗章

竟然是如此的贱价:

这世界原来是一个菜场,

谁教你菜市来卖花?

萝卜,芋头,冬瓜和青菜,

最受市场的欢迎;

你这位花贩偏偏只出卖

百合和康乃馨。

这里写诗歌由于曲高和寡,不能走向市场,读者甚少,这该怪谁呢?不能光怪读者,诗人应反省自己。余光中后来从摇滚乐中获取了灵感,从《诗经》的复沓唱法中吸取了营养,写出了《乡愁》这样广为传诵的作品。它虽然也是“百合和康乃馨”,但像萝卜、青菜那样受读者欢迎。可见“天才的诗章”只要注意民族形式,不一定就会“贱价”。

作为蓝星健将的黄用,其诗有古典的美,曾获蓝星诗奖;评论更具功力,思想锐敏而深刻,进可以退,退可以攻,在论战中颇具杀伤力。对这位忘年交,余光中有一首诗题为《植物园——怀夏菁、望尧、黄用》,结尾写“航空信的秋季鸟在风中,风在水上国际邮筒在厚厚的云上”。读这些出国朋友寄来的航空信,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当时还没有电子邮件,“一切距离都伸得很长。”这种“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方”的情况,真如《古诗十九首》所说的“思君令人老”啊。

有“现代诗僧”之美誉的周梦蝶,是蓝星诗社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所谓“半个诗人,半个和尚”。他是名副其实的苦吟诗人。对这位“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的同仁,余光中和他诗来文往。除早年托周梦蝶销过自己的处女诗集外,并写有窥探周氏诗境的文章《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对周氏的人品和诗品作了精辟的分析:

四十年来在台湾的新诗坛上,周梦蝶先生独来独往的清癯身影,不但空前,抑且恐将绝后。

在我们的诗人里,他是最近于宗教境界的一位,开始低首于基督,终而皈依于释迦。在一切居士之中,他趺坐的地方最接近出家的边缘,常常予人诗僧的幻觉。他的笔名起于庄子的午梦,对自由表示无限的向往。不求名利,不理资讯时代的方便与纷扰,无论在武昌街头与否,他都是不闻市声的大隐。对现实生活的要求,在芸芸作家里数他最低了,所以在诗中他曾以荻奥琴尼斯和许由自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一诺千金,不辞辛苦为朋友奔走的精神,却又不愧于儒家。都到了1990年了,台北之大,似乎只有他一人还在手持莲花,抵抗着现代或是后现代的红尘。今之古人,应该是周梦蝶了。

这里用“今之古人”喻周梦蝶,真是再准确和传神不过了。

罗门,是蓝星诗社最具前卫色彩的健将。他在蓝星后期的二十年中,无形中担负着蓝星的社务工作。他的灯屋,或商谈社务,或讨论作品,一度成了诗社的办公室。

1987年,罗门到香港大学演讲,与余光中同游九龙“船湾长堤”等风景区。这两位56岁同庚诗人,对海天之空阔忽萌起玩掷石片的游戏的童心,余光中为此写了一首《漂水花——赠罗门之二》:

在清浅的水边俯寻石片

你说,这一块最扁

那撮小胡子下面

绽开了得意的微笑

忽然一弯腰

把它削向水上的童年

害得闪也闪不及的海

连跳了六、七、八跳

你拍手大叫

摇晃未定的风景里

一只白鹭贴水

拍翅而去

这里纯用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的白描手法写漂水花的过程。不像在做诗,而“削向水上的童年”的谐趣充满在字里行间。“他写罗门俯寻之后,而说话,而得意,而微笑,而弯腰,而削,而拍手,而大叫,这一连串动态多么生动传神。动态的白描,描得如此简明,如此紧凑,如此妙,似这般笔法,可能上溯到《史记》的名篇。至于音韵之妙,倒是末技。”

罗门另有回赠余光中的同题诗《漂水花》。它虽然也是应酬式的小品,但同样将诗人不泯童心的抽象时空假借具体的描绘生动地表现出来:

六岁的童年

跳着水花来

找到我们

不停地说

石片是鸟翅

不是弹片

要把海与我们

都飞起来

一路飞回去

如果说,“余光中的《漂水花》是陶渊明式的旷达,罗门的《漂水花》却是杜甫式的苦痛。他们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同样达到神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