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13463400000010

第10章 书籍,总是文化的载体(2)

学了哲学,就不会绝对地看问题、僵化地看问题。学了哲学,你就会明白,世间的“圆满”是不存在的。成功也不是绝对的。稍有点圆满,紧跟着就会有缺憾,成功背后有隐患,失败不见得是坏事。挑战中蕴含新机遇,挫折中暗藏新天地。这条路不通,还有那条路,这方面不行,那方面或许有强项。因此我在写作、讲话中尽量不用“最”字,常用“更”字。因为只要用“最”,做事就会绝对化,思维就会变僵化。世间的事情,无论好坏、高低、尊卑、是非、善恶、智愚、得失都经常在变化,变化中往往能转化。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该得的是得,不该得的得了也是失。不尊重客观条件是不行的,不强调主观努力是不对的,不看到发展中的机遇是愚蠢的。抱着这种想法,做任何事我都不怕客观条件差,不怕责难多,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成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情比比皆是。

学了哲学,说话办事才能有水平,显档次。我经常写文章,也常给别人改文章。我发现凡质量好、层次高的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思维性,有一种哲学的味道。不学哲学,不用哲学,文章的境界就不高,思维也打不开,文章显得非常幼稚和单薄,再好的词语也白搭。凡是领导当得好,工作干得好的,都有很好的哲学思维和头脑,说话办事一套套的,这边不亮那边亮,这招不行用那招,整个工作局面显得就比较生动和活泼。而且据我的观察,工作面临的挑战越多、考验越大越要用哲学;身份地位越高,业务范围越广越要用哲学;工作变化越快,工作强度越高越要用哲学;越是像上面所说的那几种情况,学哲学、用哲学才特别管用,效果才越是神奇,作用才越是突出。“没有哲学,我们寸步难行”,管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不懂哲学肯定没前途。

学哲学还有一个好处是遇事不怕事,越来越冷静。凡是哲学学得好、用得好的,遇到各种具体事物和问题时,脑子会转得比车轮子快,对策会想得很周全,很短时间内能做到“胸中有思路,手中有办法”,理性平和地应对复杂局面,而不是慌了神、乱了阵,将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每个人遇事都会有想法,想法太多反而没办法。想法只是一粒火星,要形成燎原之势,变成指导工作的系统理论,只有善于理性思维才可能。学哲学,重要的是锤炼了冷静的理性品格,培养了超卓的思想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具备了这些水平和能力,做任何事情都能不慌不忙,游刃有余。特别在现代社会,社情复杂,民情复杂,不稳定因素、突发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学哲学,用哲学,备在平时,用在关键,遇到复杂问题和困难局面时,头脑里就会多根“筋”,稳住“神”,一条条分析,一步步跟进,多点客观性,少点主观性;多点全面性,少点片面性;多点深刻性,少点表面性,很快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赢得工作的全胜。

很多人不喜欢学哲学,认为哲学太枯燥。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碰上好的哲学老师,一生都不了解哲学,不会用哲学。很多人对基本的哲学问题未能研究透,没有学到位。有的哲学知识学到了,哲学思维未树立;哲学词句会说了,精神实质没掌握;哲学的少数观点理解了,整体把握欠火候。加上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哲学方面的假学者、假把式,说教味太浓,庸俗化泛滥,常常误人子弟,害人不浅,耽误了很多人对哲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一个真正崇尚知识的人,一定要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通过备好书籍、选好导师学哲学,自我加压学哲学,坚持不懈学哲学。始终将学哲学、用哲学作为人生态度来养成,作为处世方法来训练,自觉地学,深人地学,真正让哲学融进自己的血液里,转化在行动上,让哲学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应有的威力。

2011年9月23日

感悟国学

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很有福气。中国的儒、释、道文化相得益彰,滋润着每个有心人的心。国学就包括这些文化,因此国学是养心的文化,让你的内心充盈且有力量。国学让我们叩问心灵,反思生活,审视古今,从容豁达。

因为有心,就能成就很多事情。国学中的很多论述,都是直指内心。只要心里的感觉一变化,就能使结果差之千里。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不同的心力引导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导致不同的结果。一生要做的工夫就是练心的工夫。心地不正,万法皆邪。快乐来自心智的成长。学而有思,思而有学。

我很敬重佛家的因果律,认为是一种接近真理的智慧,叫人不得不心存敬畏。未来的缘,可能是现在结下的;明日的果,可能是当下种下的。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细细分析,一切尽在因果中。或许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前世的缘,如今正变现。但我不相信还有来生,我不迷信佛,因此我活在当下,我不想浪费在人世间的每一天。

我读儒家经典,真是满心欢喜。我宁可生在古代,做一穷且坚的秀才,读遍经史子集,终生笔墨做伴。读懂了经典,就能很好地生活;生活得通达,能使人变成经典。儒家的经典来自生活,生活是儒家最好的道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迷茫说明我们未能找到根本。熟读了经典,就能顺藤摸瓜。

我喜欢道家的学说。《老子》让我沉思,道德让我沉迷。我读《老子》,常觉醍醐灌顶,豁然开窍。换个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改变位置,会有全新的发现。《老子》是大胸襟,道德是大智慧;心不开朗就是苦,心境豁达转为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祸福无门,唯己自召;心主神明,百事可成。道领人生,德助心灵,《老子》是心病的良药,道德是处世的良方。圣医处无为之事,明师行不言之教;遇阻抗柔顺支持,化对峙清静忍让。“无为”方能“大为”,顺势而不妄为。天道忌盈,乐不忘悲。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终及忧患。在我看来,学道践道,就是依既定的目标努力,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循规律而行,凭坚持而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水到而渠成。

我还喜欢《易经》,尽管我读不懂它。但我感到《易经》里的东方智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算得上因果律的体现。《易经》教人行善,善有善的循环。好人吸引好人为友,坏人勾结坏人成奸。由此一来,好人身边都是好人,坏人身边相互捣蛋。由此激励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个好人,身存善念。

这些年来,我研修国学,虽无精博,但略知皮毛。我深感生活质量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幸福的寻找存于内心而非外界操劳。有权有势不一定幸福,物质的占有不一定幸福,幸福取决于内心修炼,幸福存在于心灵感念。以精神的厚度增加生命的长度,生命与宇宙同在;以智慧的天空拓展一生的旅程,人生与日月同辉。

学习国学,必读好书。好书是拿来读的,不读没用;好文章是拿来嚼的,能背诵最好;归根结底是拿来用的,能写作更好。写作能促进更好地阅读,阅读能促进更好地写作。因此要不停地读,不停地写:读着读着涵养大气,写着写着写出境界。读书不应有太多功利性,写作不应有小家子气。读书当志在圣贤,写作当兼济天下。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必刻意去理解经文,不必有意去死钻教条,多背诵,常反刍,生活会教你理解经典,疑惑随阅历烟消云散。若有可能,平生要把四书五经背完,中华经典要做一通览。当然也有人否认经典,在没了解之前就表示厌倦。嚣张无知的态度让这些人离智慧越来越远,一生都未能活得明白。好多人在中年时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信仰危机、家庭危机、职业危机,实际上是内心空虚没有依靠,年岁越大问题越多。熟读经典能让内心充实,固本清源才是人间正道。人的一生,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权势富贵,都要厚德载物、有所依靠。如果没有德才,任何富裕或风光转眼即逝。荣华富贵,只能是昙花一现、遭人耻笑。

我感谢国学,庆幸自己是个中国人。我感谢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庆幸各家学问的交融。儒释道互补,左右逢源,集百家之长,达中庸之境。经典启用于生活,生活成就着经典。中庸之道,或在于不做偏执之人;儒释道契合,或在于道理本就相通。国学是教人智慧的学问,学问靠积累完成,智慧靠实践养成。虚不受补,修身需要根基;勤学苦练,光明就在眼前。趁年轻要打牢身体的基础、学问的基础、道德的基础,真正按经典的指引成长成才。

《论语》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易经》说:君子当自强不息。很多错,不是命运的错,不是别人的错,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穷也好,富也好,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人活一世,要靠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度方能度人,自觉方成正觉。国学大则包容宇宙,小则心香一瓣。环境也许无法改变,心动在一刹那间。国学小中见大、大中有小。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内心:天人合一,自强不息,顺势而为,操之在我。或许是国学给予我们实用实在的启示。

2012年2月11日

于娟对于生命的启示

于娟,32岁,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因乳腺癌死于今年4月。这个风华正茂、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在与晚期癌症抗争一年四个月后,含泪而笑,撒手人寰。

面对步步紧逼的死神,于娟以其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留下了一本生命的文字——《此生未完成》。这本书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未完成的一生,和一个普通人创造的生命奇迹。于娟以文字记录下了她生命的痕迹,也在告诉生者,要好好活着,好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于娟是一个智者,她不是消极逃避或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而是勇敢面对,向死而生,将死亡看成了生命的归属,尘世的生命在死亡的那一刻,如同搬家一样,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远广深的家。

于娟以其诚挚的文字,讲述了病中所见的人和事,讲述了病痛的苦楚和乐观的自嘲,讲述她对生命的感悟,她对父母、丈夫、儿子割舍不去的亲情。也讲述了那些散落在她身后的时光,她与姥姥之间的动人故事,她在挪威的求学生涯,她的童年,她周边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容不迫。

我在网上断断续续看完于娟博客里的文章和那本《此生未完成》,看过她青春的照片和阳光般的笑容,像听邻家小妹般听她讲成长的故事和生命的感悟。这个小妹妹实在可爱,在她已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的躯体里,仍蕴藏着多么活泼的生命力和幽默感。

于娟的性格乐观向上。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她的心态依旧阳光。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幽默风趣的语言。比如在确诊乳腺癌之后,一个男性亲戚只知她得了重病,发来短信说:“如果需要骨髓、肾脏器官什么的,我来捐!”丈夫念给她听,她哈哈大笑说:“告诉他,我需要他捐乳房。”

在面对媒体报道时,她调侃道:“昨天下午,很多短信进来,统统通知我去看电视。然后我破天荒看了新闻综合频道,因为昨天的节目是:我和瘦肉精一起被曝光。不过,这个也应景,我生病前后的照片对比,真的像吃过了瘦肉精一样。”

感动我们的不止这些。生死关口,于娟对人生有着深刻的反思,充满着哲理般的思考。“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身轻松。”“名利权情,莫有一样不辛苦,但是没有一样能带去。”“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人如嵝蚁,终日辛苦劳碌。但人毕竟不是蝼蚁,有割舍不断的亲情与爱,这是温暖我们生命的亮色。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并非名、利、权、美色等等,它们都是过眼烟云;而事业、亲情、友谊,尤其是薪新的精神创造,才真正具有永恒和无限的价值。于娟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狠狠地上了一节生命课,让我们重温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就是王道。只要让儿子有妈妈,丈夫有妻子,父母有孩子,这就是最快乐的!

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人终归要走向死亡,人死如灯灭,该熄灭的时候自然会熄。但灯灭了,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还在读者心中闪烁。于娟的意义在于像灯一样燃烧的过程。在她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能力追寻事业,不辞辛劳,达到心灵的超越,付出最大的努力,追寻人生的意义。在死神召唤之前,竭尽自己的心力让生命燃烧起来,为我们留下这些质朴生动的文字,这些对生命的思考。这种品质令人钦佩。

这个智慧的奇女子,以“死”的存在凸显了“生”的价值,在对死亡的叩问中让精神生命的质量得以提升。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生命的可贵与生命的脆弱,由此更加珍惜尚有的分分秒秒。最好趁活生生的当下,趁自己还有一些光阴可以支配,多为亲人多为自己也多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1年9月6日

做一个精神优秀的人

人生在世,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追求。物质层面似乎更真实一些,精神层面往往显得复杂抽象。其实精神属性决定了人生品质,这与物质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当我们不得不在两种追求间做出选择时,当记住物质生活的局限和精神生活的可贵。

人海茫茫,每个人的血肉之躯大致相当,人与人的差异关键在思想。一个人的内心有多丰富,就跟一个人腰包里有多少钱一样,那属于个人隐私。因而好多人的精神境界我们不得而知。能被后人记住并效仿的,基本上都是精神优秀的人,永放光芒的大多是“精神富翁”。丰富的心灵是一首永恒的诗,能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华,能弥补物质上的缺憾和不足。如果丧失了心智的健全和心灵的富有,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我看来,精神生活关系着人生幸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没有精神生活,就没有幸福可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多人的困厄和苦闷来自精神层面。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人们更愿意承认幸福感来自内心的愉悦感和心灵的充实感,真实健康的愉悦感和充实感来自精神世界的修炼和成长。

做一个精神优秀的人,幸福不会离得太远。一个精神优秀的人,可以直面人生的任何风险和不测,任何挑战与考验,也有条件走一条成功的路。精神优秀的人,往往具有“独行其道”的勇气,在寂寞中享受创造的快乐,在磨炼中提升做人的境界。无数伟大的人物都是精神优秀的人。唯有精神优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民众的领袖和行业的精英,引导更多的人们创造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