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优秀的人也常会面对物质世界的匮乏,忍受着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生苦短,机遇不可能均勻地光顾每个人。一个精神优秀的人也有可能面对清贫、灾难和不幸。但精神优秀的人能活出精、气、神,因此仍然是富有前途的人,因为他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能让他更有底气、更有生机,也更有崛起的可能。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毎一天。无论在治世还是在乱世,无论天下有道还是无道,精神优秀的人都能乐观地面对人生,以乐观的态度应对困厄与挑战,从而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精神优秀的人每天都能取得新进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展示独特的魅力,像金子一样散发光泽。处于穷困时,精神优秀的人能心志宽广、穷且弥坚;身处富贵时,精神优秀的人能恭敬从容、谦卑如故。一个精神优秀的人,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也不会因为物质的困顿而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纵然是身罹困厄,又能怎么样呢?精神优秀的人从来不会低下高贵的头,也不会放弃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一个精神优秀的人,拥有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坚定的处世原则。心情愉快时,能和颜悦色地办事,办好每一件事;心情忧虑时,能宁静致远而守理,更不会胡蹦乱跳。正因精神优秀,才能贫穷不移,富贵不淫,能上能下,可进可退;才能舒舒泰泰,安安乐乐,一派祥和。人生若能精神优秀,还会有什么烦恼忧愁、顺境逆境呢?
精神优秀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幸福和尊严,才有可能在这个星球上走得更远。做一个精神优秀的人,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那样独立思考,像一个孩子那样学习提高,始终过一种粗茶淡饭的平民生活,幸福就会来敲你的门。
2011年11月24曰至25日草于列车上
心静书味长
在市声喧哗的现代社会能静心读书几近奢侈,但我坚信非心静不能读书。我喜欢手握热茶独坐书房,以静默的力量与大师们进行精神的交锋。由静人味,人味而入神,人神而至痴,是一种非常浑然的感觉。
窃以为,浮躁是读书的大忌。这种情绪归根结底是由内心深处的烦躁不安引起的。《六祖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慧能云游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慧能忍不住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心理浮躁的内因就是两个字:心动。制止“心动”,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就读书而言,书中精美的思想多,俗念烦心,利欲熏心只会使人消化不良。读书不是商品利益交换,读书应该是超越世俗的行为。眼光远大一些,心性平和一些,读书时的境界就不一样。也唯有凝聚心神,潜心书本,世俗烦杂不闻不问,心灵才尽可能绽放出丰厚的魅力。
如今,世俗化的消费、文化快餐、广告、传媒的煽风之笔正深刻改写着人们的生活。而我始终认为,书籍决定着人生境界的高度,对书的尊重和热爱,关键看是否静心去体味。唯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心若止水,咂出书味。因为宁静,便会在难得的恬淡和怡然中使人生不断升华。
2000年12月29日
东西相融长智慧
——简评《全球通史》和《中国人史纲》兼杂感时代的进步使史学界在当前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书。特别是通俗史学的兴起,使很多名家佳作进人读者的视野。
去年冬天,我抽出一个多月时间浏览了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意犹未尽,准备再读之际,却又发现影响华人数十年的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夜夜阅读,爱不释手,竟有些如醉如痴的感觉。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知识是历史的总结一读书不能不读史书。这么多年来,我读过不少历史方面的书,对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肤浅的了解。读着上面两本书,对比着读,交叉着读,越读越觉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在这个重视文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归根结底有赖于文化力量的发展和强大,有赖于对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解读借鉴能力;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否,也与他的文化积累息息相关,与他对历史的了解和传承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全球通史》和《中国人史纲》两本书结合起来读,颇能启发心智,增加我们阅读的愉悦感,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积淀。
毛主席曾经说过,“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因此主席终生酷爱历史方面的书。“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主席读史,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乐此不疲。通过靠“智慧指导冲动”,主席一生避免了很多死路弯路,在实践中成为彪烟千秋的伟人。
窃以为,现实的经验可以说服人,历史的经验同样可以说服人,不仅可以说服人,而且还能启迪人。历史是无数人社会实践的记录,历史里有值得当代人借鉴的经验。多读史书,可以知兴替、明荣辱,增智慧、长见识,可以明了未来发展的途径和思路。历史知识丰富了,甚至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汲古铸今,兴利除弊,成为一个富有大视野、大智慧的人。
遗憾的是,好多人接触到的历史书都是在极强的政治目的指导下编撰的语录式、呆板化的教科书,应付考试尚可,考那些谋生的学历也可,就是不见古人的真性情、历史的真面貌。这样的史书,只能将人读呆读傻,读成无用的腐儒。对经世致用而言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因此只能少量地阅读,了解一家之言而已。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必须广泛涉猎,读有个性的书。我们应感谢这个时代,为我们有选择的读书提供了可能。《全球通史》和《中国人史纲》都值得我们多花些时间,细细地品读。
在我看来,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值得精读。老先生秉承“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写作理念,以毕生之内功写就了一本很好看的书:精彩却又不乏深刻洞见,亲切却不失博大厚重。书中大量抨击无良帝王和嘲讽迂腐儒生的段落,辛辣幽默,字字精彩。文中不时跳出来的“历史定律”、“官场规则”让人扼腕叹息、惊心动魄。书中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独树一帜,别具匠心,有强烈的对比效应。让我们不仅看中国,而且看世界,真正像黄仁宇先生倡导的“大历史观”那样,隔着时空远远地看本国历史,越看越清晰,越看越明白。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然篇幅较长,但绝对值得耐着性子一章章读完。这本书的视角尤为开阔,“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断然不同”。对于读者来说,一旦进人《全球通史》的语境、意境后不难发现,读者不仅仅是在阅读世界,也是在阅读中国;不仅是在阅读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了解现实;不仅是在与过去亲密接触,而且是在与现实“零距离”对话。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过:“历史是史家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写史、读史同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真要弄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必须全方位开展阅读。尤其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构建全球史学已经成为史学家共识的今天,若将《全球通史》和《中国人史纲》结合在一起读,是一次美妙的阅读历程。《全球通史》和《中国人史纲》有中有外,有东有西,能做到彼此补充和相互交融,读一读,妙趣横生。
读一会《全球通史》,再读一会《中国人史纲》,特别是分时间段看看中国当时的情景与世界各国当时的情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既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与别国的不同,也有助于了解中国与别国的文化差异由何而生。遗憾的是,《全球通史》毕竟是外来的翻译品,不如《中国人史纲》那样文笔优美、洒脱自在。
在我看来,这两本书的共同点都在于试图描述人性产生发展的历程,揭示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无人则无事,无事则无史。历史总是由具体的人完成的。读这两本书,促使我重温许多中外名人的传记,加深对他们所处时代的了解,从而把握社会和人生富有规律性的东西。重温之后,受益无穷。
客观地讲,人是环境的产物,“势”是成败的凭借。任何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只能在前人留下的既定条件下加以创新和创造。看人物传记,不是要看传主如何风光,而是看他在那个特定环境中的反映,以及在那种特定环境中因何起事、因何而成、因何而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困境中寻找出路。至于他们的功勋业绩,实际上是难以模仿复制的。终其一生,每个人只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可能重复历史人物的历程。作为后来者而言,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习前人尤其是那些伟人的心胸、气度和情操,由此启迪自己、提高自己,向杰出人物靠近一二步。
读史增长智慧。一切巳逝先辈们的传统,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些。读史过程中,真正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多一点共鸣,这书就算没有白读,这一辈子也算有福了。
2012年3月1日急草
面壁
我喜欢面对白墙静静地坐着。
在许多思之踽踽的日子,面壁独思,或坐或立,最能感受到一种静默的力量。墙壁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使我们足够在纷繁的世事中静下心来,默默地叩问内心,用生命的智慧和精神的超度不断地使自己警醒、修炼与成长。
我们认识自身的方式,比较理想的莫过于求知、反刍、思索、追忆和缅怀。实施上述方式,再也没有比面壁更好的办法了。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地人世、奋发、获得、占有,大部分时间仍需要归于宁静、自省和反思,否则我们只会变得浮躁、狭隘、盲目和冲动。
时光无法逆转。我们或许只是搭上生活之船的游客。每一时期便有每一时期的经历和故事。船到某个港口,下船了,这个港口的人们未必会记得你的容颜和举止。可是,我们必须得面对自己,行使一项鞭策自己、抚摸内心的责任。反思使我们发现不足,提醒我们还可以表现得更温和、更优雅、更周全。生活使我们的眼光日益打开,不仅需要向前看,还要不断地返观向后看;不仅需要向外看,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内心。
面壁多少使人走向成熟和沉稳。在社会日益变革着的年代,人们往往急功近利。诸多热闹喧嚣的场景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种表象。在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停下脚步简单地回望一下来程,不背任何包楸继续轻装前行何尝不表现了一种髙超的人生智慧?排除了世间的种种浮躁和干扰,思想就会开阔许多,深远许多。若干年后我们终究会发现,面壁的日子,已成为我们一生重要的章节。
1997年11月6日
语言的秘密
“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你这么恶心,还敢待在我家里,我要好好教训你!”每天上学前,广州市天河区华成小学四年级学生马昊总会从冰箱里捧出两樽米饭,一樽尽说赞美话,另一樽则用力骂。
原来,该校上月播放的科学纪录片《水知道答案》让学生注意到语言是否对事物产生影响。马吴通过“米饭实验”来验证纪录片上的结论。一个多月后,奇迹发生了。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则变得又黑又臭。
做完实验,马昊待人接物有了许多改变,“现在生气了也不敢随便骂人。以前跟哥哥抢电脑玩,总会骂哥哥,现在不敢了,怕哥哥的心变得跟那碗米饭一样黑。”
不少人对“米饭实验”心存怀疑,还有网友认为“米饭实验”是伪科学。不过,广州团校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庆说,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量子物理学证明,粒子能记忆身边环境的变化。水分子也是一种粒子,就像镜子一样,会记忆外界的想法、语言、音乐和图像,并通过自身变化反映出来。只要是带有水分子的物质,都能得到米饭实验的结果,比如香蕉、苹果、蜂蜜。日本的江本胜博士所著的《来自水的信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也用不同地方的水做过类似实验。
以上是今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多家媒体予以转载。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语言会对物质世界有很大的改变。人体内80%以上都是水分子,人也是一种物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你对他人也像对米饭那样恶言恶语,结果往往是最差的。而正面的想法和鼓励、赞美的话,比如说句“我爱你”,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语言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让世间更美好。用得不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教育专家提醒我们,对儿童说话尤其要小心翼翼。因为大人无形中的一句简单话语,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在对待孩子的评价方面,无论是积极的语言还是消极的语言,会强化孩子对自身优缺点的认同,以为自己就是这样或那样的人。从此以后,孩子会受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认为他只会做这样或那样的事。由此耽误了孩子潜能的开发,断送了孩子的一生。
有人提出,给孩子作评语时,可以变换具有负面效应的词,用正面的语言来替代。比如,一个孩子比较害羞,可以将害羞二字,换做真诚。依赖父母、独立性不强的孩子,也不要给他下这样的定语,而是换做“热爱家庭,对家人热情有加”这样的评语,对孩子的暗示自然更温暖、更体贴,也更高瞻远瞩。重要的是,它肯定了我们内心的良善,同时又给我们的未来以无穷的期许。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对语言充满敬畏。有时感到宁可去写,也不愿意说。嘴无遮拦,一说就是错。在没有把握准确优美地表述一件事物时,切实感到还不如不说。尽管说话是我们平时不可或缺的事情,但不得体的言语常常是是非、烦恼和磨擦的缘由。佛家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无为而无不为,毋说而无不悦,也算得上一种功德和境界吧。
不可伤人心灵,是很多人处事的原则,实际上很难做到。很多人在回首往事时感到,自己的无心之语,可能会让人心凉、纠结,违背了说话的初衷。那一刻,直恨话巳出口,覆水难收,悔青了肠子也没用了。于是提醒自己,加强语言的修炼,将说话作为修行来进行。不可说些偏、冷、狠的话,要予人以光明、温暖和爽朗。
“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不说“开动脑筋,总会有办法的……”
“你好,谢谢你……”为什么不说“您好,谢谢您……”呢?
“你总是不行……”为什么不说“坚持一下肯定行……”呢?
书藉,总是文化的载体91
“你必须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呢?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建议你谨慎点……”呢?
很多人不相信语言的力量。其实,语言的秘密正被无数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所揭示。不管是伪科学还是真有其事,教会孩子、教给成人和善地待人接物,多用正面语言才是这个实验的意义所在。
2011年12月13曰
交往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