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13463400000028

第28章 人生,才是文化的道场(2)

整个解说过程中,杨利伟语调平稳、语速适中、字字清晰。我注意到,他的讲解没有多余的话、拿腔拿调的话、可有可无的字。他讲解航空专业知识,就像讲自己的家事,随手掂来,举重若轻,应答自如。他的平和,就像一杯白开水,很解渴、很受用,能让渴望了解相关知识的我们平静下来,不断加深对展览内容的了解,不时沉浸到对宇宙奥秘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思索中。

事后整理他的讲话,随手记下就是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好文章。以至于若干天后我回忆与杨利伟接触的过程,就记得了那种平和、那份沉静的感觉。杨利伟的平和,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平和,是真正放下了任何架子的平和,是自家人相处的无拘无束的平和,是一种让人舒服、令人受用的平和,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有媒体报道说,杨利伟最大的特点是平和。“神五”升空的前一刻竟然能保持血压110心跳68,而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都要加快,有的达到每分钟140次,能做到如此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非常了不起。一位老专家在“神五”升空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称赞说:“杨利伟,好样的!”交谈中,杨利伟向我们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保持这样的镇静和平和。杨利伟的平和是靠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历练积累出来的,是一种高超本领的生动体现。经过系统的训练,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保持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

慢慢我理解了,杨利伟的平和,是一种底气、一种静气,是多年文化熏陶和反复训练的结果,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大气,是因为他博大的胸怀从未将自己与大伙隔离开。座谈中,杨利伟说是祖国把他送上了蓝天,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实现了飞天梦想,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他接着介绍道,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集中了全民族的智慧,涉及到全国3000多家单位的合作,参与人数多达十万人,他个人的贡献非常有限。

杨利伟与我们拉起了家常。他说,他儿时曾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飞行员,另一个是当火车司机。1983年,18岁的杨利伟考进空军飞行学院,实现了他飞向蓝天的梦想。从此,中国少了一名火车司机,造就了一名航天英雄。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走近杨利伟,领略两个字:平和。这算得上我参观航天城的最大收获。2003年,“感动中国”对杨利伟的颁奖词曾经写道,成就杨利伟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这种精神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精神的体现,也必将成就中华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我非常喜欢这段话,感到这些话说的真好,一下子就抓住了杨利伟的精神特质。特别是“保持理智平和,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让我感动、思索,并学着去做。

杨利伟,让我跟着你学平和!参观完航天城,我的心也越来越平和。相信中华民族平和的人会越来越多,真正凝聚成民族进步的强大力量。

2010年7月初稿,2011年8月12日改定

抚摸香烟

屋里的烟头逐渐多了起来。我本是不抽烟的,可后来迷上了写作,迷上了夜深人静的那份孤苦和寂寞。于是只有烟,似乎穿过岁月长长的走廊,将我带进一个冷静思索的世界。无数个夜晚,在一次次吞云吐雾之中,灵魂似乎脱离肉身,与任何功利无关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无疑会顺利地开出绚烂之花。

没有烟抽的日子让人心焦和不安,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习惯性地摸摸烟盒,居然一根不剩那将是受苦受煎熬的前奏。无奈何,厚着脸皮敲开同事的房门,借得几根香烟便如获得宝贝一般,亲了又亲,又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可是好景不长,抽烟的弊端逐渐暴露无遗。以至于茶饭不思,口中无味,我在接二连三的咳嗽中接受烟雾的沐浴。于是恍然醒悟:自己的健康正被自己像抽烟一样一截一截的断送。可真若戒烟,面临的折磨还不如就那么一直咳下去。不利因素首先是烟友很多,看着别人抽烟心里直痒痒;其次是惯性太大,只要一思考问题,往往是“众里寻烟千百度”,还常常安慰自己:下不为例。在拒绝香烟的旷日持久的努力中,欲罢不能缺乏坚韧和明智的确难成正果。

也曾见过抽烟过多而致的肺病患者:两颊凹陷如潭,额头滞暗如石,嘶嘶发音宛若秋虫,满口黑牙与蜡黄的手指揪人心痛。连续几天,我不抽一根烟,那凹陷的两颊、满口的烟垢无一不在问着我:小伙子,你是否想试试?

以后的时光自然是远离香烟。有时轻轻抚摸着这曾经给自己带来无穷快乐、无尽灵感的往日好友,我的心里不免怅然。世界上有太多的好东西潜伏着太多的恶因子,偏偏两者水火不容。真实的人生善恶相依,局限太多,给了你欢乐,不一定给予你健康。认识到了局限并超越局限,是多么困难又是多么重要!

1998年4月28日

喝酒那些事

屈指算来,我巳经有20多年的饮酒史。曾经灌倒过别人,也被别人灌倒过,自觉喝不完的酒,出不完的丑。欲说还休——喝酒那档事,是事不是事,算不上个事,有时又是天大的事,最后发现不是那回事。

现代社会中,觥筹交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亲密的不得了。当曲终人散,每个人再度回到那髙楼大厦之中,彼此之间被钢筋水泥隔开,真正过起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寂寞生活,内心深处便不自觉地附上一抹哀愁,孤独与寂寞就这样静静地蔓延开来。你就想,身体是自己的,感情也并不是全靠酒来维持的,今夜同“高”者无数,酒后又有几个能记起姓名的?你就会质问,喝那么多酒有什么意义呢?

说说喝酒这档事。在我们人类社会中,酒似乎是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大约有几千年的历史。酒的特殊性在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物质存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社会各阶层的人对酒都多有接触,多有体会。酒既有物质的一面,又有精神的一面;既有令人惬意的一面,又有令人痛苦的一面。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似乎更看重酒的精神层面,比如社交功能、文化引子、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等。有人说,酒乃天地间的尤物。虽不能充饥,不能解渴,但作用于人的心神,美妙无比。经酒一刺激,一滋润的心神,往往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单调的世俗生活因酒而丰富多彩了,苦闷的人生因酒而斑斓悠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喝酒从来喝的都不是液体,而是在饮文化、品世相、更深层次品鉴人生、洞察社会了。

我十八九岁开始喝酒,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酒量达到顶峰。那时思想单纯身体好,喝个半斤八两也不倒,凭的是身体这个硬件,赌的是青春意气。想想把别人喝倒自己还没事,心中常有微妙的得意和自豪。刚上班干的都是体力活,一二百斤的枕木,扛起来得走半里地,这种靠力气吃饭的日子,酒是好朋友,也是保健师。酒能通经脉、除疲劳。忙碌了一天,晚上半斤白酒下肚,我一觉能睡到天明。第二天起床后神清气爽,疲惫全无,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想想那时条件简陋,下酒菜无非是炒白菜、拌黄瓜、煎鸡蛋、油炸花生米,最奢侈的是整点青椒炒腊肉,葱白煎干鱼,这是难得的佳肴。酒是当地小酒厂产的散装粮食酒,一块八一斤,口感和品质居然都不错。现在想来,年轻真好,身体好真好,那时的酒真好,喝多了也没事。不像后来我公务缠身,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和国酒佳酿,一点兴致都没有,喝多少都难受。最可恨的是把喝酒当任务,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喝酒,会喝得自己痛苦不堪。酒到胃中,弄得胃一阵阵痉挛,还不得不赔着笑脸。

为什么喝酒会难受呢?是什么时候,喝酒不再是享受呢?我个人感到,只要带着功利色彩,带着一定目的去喝酒,酒注定会变味,神自然会分散,喝着喝着就不对劲了。

一般说来,喝酒为了讨好别人、有求于人;或为了证明自己,表白心意;或为了炫耀酒量,逞强斗狠,都会伤了自己,常喝常醉。还有一种是心理素质不好或常受他人心理暗示影响的人,生怕别人忽视了自己,轻看了自己,越喝越兴奋,越喝越大胆,酒就越喝越多,话会越说越多,最后喝“髙”了也浑然不知。

十几年前,我参与陪同一名乡镇的武装部长喝酒。这人在镇里是有名的好酒量,据他自己说他喝过的酒撒出的尿能把他家乡长湖的鱼都撂翻了。那天我们单位的一位副书记作陪,这位老兄忠厚沉稳,有酒量也有酒德。他俩每人喝到了一斤多白酒时,我们的副书记就说不喝了。那武装部长就开口了,说该不是瞧不起乡镇干部吧?话说到这个份上,于是继续喝。加上旁边作陪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跟着起哄,他俩实际上是较上劲了。两人人均喝到了二斤白酒时,我们副书记再次劝说不喝了,武装部长仍旧不依不饶。最后的结果是,他俩每人喝到了二斤半白酒时,我们的副书记站起来说,再也不能喝了,出去喝茶去。回头看那位武装部长,他先是坐着不敢动,当我们副书记谈笑风生地离席而去时,武装部长一扭身已滚到桌子底下了。

可以这样说,喝酒的确能表现男人的英雄气概与豪爽潇洒,喜欢喝酒又来者不拒的人,除极个别有酒精依赖的病人,大多热情好客,容易接近。那位武装部长,从此对我们单位有了好感,一来二去,居然与我们成了朋友。这也可以算得上以酒为媒,以酒会友,联络了感情,交流了情谊。

喝酒能解决问题。在我看来,特别是需要推动深化、快马加鞭、基本能办成的事情,往往是在喝酒中办成的。喝酒这种沟通方式,优势明显。一餐酒喝下来,多则几个小时,少则个把小时,能交流很多信息,协调很多事情,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交际方式。大多喝酒的场面,高朋满座,推杯论盏,热烈的气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求人办事者因为有了酒的壮胆,更有了“酒席上无大小”的遮拦,平时不敢说的话敢说了,平时不敢提的要求敢提了,说错了就说自己醉了,获得许可也敢明目张胆地感激涕零了。被求者因为酒的参与和众人的帮腔,多了换位思考的因素,少了公事公办的遮尬,现场答应了求事者是豪爽耿直,办成了说是哥们义气,办砸了也无可厚非,只推说酒喝多了,彼此都有了台阶上下。

还有一种情况,是与好朋友、好兄弟一块喝酒。特别是与三五知己喝酒论道是一件难得的事。即便不知不觉醉了,也觉得值。一次我与一朋友谈三国,喝恩施的巷谷酒,从中午喝到晚上,醉后居然睡到了第二天的下午,也不觉得难受。还有一次与一文友谈诗,在一个小酒馆从李白、王维谈到当代诗人,两个人一餐饭吃了四五个小时,喝了一斤半酒,走出酒馆居然都感到一身轻松。那时就觉得这酒真是好东西。盛在杯里,是一杯情感;倒在碗里,是一份心意;喝进肚里,是一份灵感,不喝不足以尽人情、传友谊、出思想,喝多了才是美好的回忆。

对酒我曾做过理性思考。细想之余,酒风反映作风,酒品反映人品。经常喝醉的人,绝对是对酒的利弊认识不足,至少是修为不够;经常酗酒卖醉的人,绝对是精神疾病,需要看心理医生,与豪爽善饮一点都不搭界。

经常喝醉者有这么几种人。一种是空虚无聊的人。平生无大思想、大境界,终年忙忙碌碌,行尸走肉,靠酒精证明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通过耍酒疯来显示自己“有能耐”。这种人常犯一些低级的社会错误,人见人烦,可怜可悲又可恨。还有一种人,是有思想有水平的性情中人。他们有智慧、有能力、有成就,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当他们面对知己或遇上完全可以放松,可以打开自己的朋友,便毫不设防地喝起酒来。说着聊着,在不知不觉中喝醉,醉倒了自己,也款待了朋友。还有一种是心理失衡的普通人,醉酒常常因为心里不舒坦,靠醉酒这一渠道来发泄。常常是醉一通,骂几声,睡一觉,天一亮该干啥干啥。这种醉我们平时最常见。

无论是哪种酒醉,都和喝酒人的生活环境、情感经历和喝酒时的气氛有关。即使再冷静理智的人,只要上了酒桌,也有把持不住的时候。我多次将醉酒的朋友送回家。那酒醉的朋友,一旦呕吐,状态确实邋遢,的确不招人喜欢。但同为喝酒人,对他们我也惺惺相惜。想想看,不论那种醉法,至少人家巳经够朋友了,责怪人家酒醉,显得很不地道。再说那人生得意处只有一二,而不得意处却占八九,得意处不喝,枉费了大好时光;不得意时不喝,又当如何了断?一醉虽不能了之,却也是一时的痛快。得意不得意,都要喝酒。送醉酒的朋友回家,那是应该做的分内事,还有什么怨言可讲呢。

但我又确确实实感到醉酒的危险。有几次我还救了一些醉酒的朋友。一位老兄,酒后去送火车,居然坐在钢轨上不走,弄得我一身冷汗。面对即将到来的列车,我硬是使出浑身力气将他背下铁路,在冬天我居然被汗湿透。还有一次,送一名醉酒的同事上医院,他脸色煞白,像死去一般,我当时就吓得不轻。倘若他有意外,怕我们都脱不了干系。

去年我还送走了几个去世的朋友,都是喝酒惹的祸。一位朋友,到省城请客,当晚就醉死在宾馆里。还有一位朋友,因酒而致肝癌,发现病状后不到一个月就没了人形,最终被癌症夺去了性命。想想他病时受的折磨,死了反倒是一种解脱,可惜苦了他的妻子儿女。

自那以后,我从不劝人喝酒,尤其对酒量不佳的人,多有爱护。我自己能喝点酒,遇有接待也从不让下属代酒。他们能逃脱喝酒,我反而很欣赏他们。我喜欢那些好酒而不伤身、喝酒而不误事的朋友,觉得他们自律意识强,富有智慧值得交往。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

酒能会友,酒能交心,酒也能乱性,喝了酒往往会松懈应有的防线,露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增广贤文》上说:欲得戒酒法,醒眼看醉人。善喝酒的人,大多有过醉酒的经历。每个人一生经历或听说过的醉酒的笑话可以编成一本书。这些笑话更多的时候不是可爱可笑,而是可叹可怜,甚至可厌可恨。

今年以来,沈阳“最牛工商局长”为了妻子和儿子开店一事,醉酒之后大闹报社,要找曝光的记者单挑;河南“最牛人大咆哮哥”为了儿子座位,醉酒之后大闹学校,一闹就是一个小时……这些官员自毁形象、受到处分,酒后幡然醒悟也悔之晚矣。

最近我看了一些文史资料,再次感到酒的危害。有一篇题为《躲藏一生未逃一死的崇祯之子》,令人过目不忘。文章写道,明末清初,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只有崇祯之子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朱慈焕隐姓埋名,落户浙江,费尽曲折。尽管一辈子委屈劳累,但毕竟活过古稀之年,算得上儿孙满堂,滋润幸福了。据说,朱慈焕的被抓,是因为几年前酒后的口风不严,最终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