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13463400000034

第34章 写作,让文化在笔底流淌(1)

高铁与文学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铁路职工和铁路作家面临着社会各界的质疑。对于社会的批评、责备甚至误解,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我坚信中国高铁文学大有前途,各路作家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关于高铁的作品。

作为铁路人,从事铁路工作这么多年,我最自豪的是高铁的发展、髙铁留给我们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有。每当想起高铁,我总能文思泉涌,写不尽高铁的前世今生、历史未来、风驰电掣和当下的压力与尴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不断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速度。“高铁速度”体现着“中国速度”,不论是成功和挫折,都能体现千万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和追求。

高铁改变的不仅是交通方式,而是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铁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局限于交通领域,而且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不仅改变着中国,而且影响着世界。可以这样说,高铁不仅开创了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时空,而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动力源泉和精神沃土。面对高铁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遭受的挫折和困惑,我们都有责任去记录和升华它,以艺术的形式予以鲜活再现。

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展示平台。高速改变中国,高铁连接八方,高铁是友谊的纽带,髙铁是成就梦想的地方。许许多多的人随着高铁的延伸,逐步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些寻梦、织梦、追梦和圆梦的历程都可以通过文学记述和表达。高铁还连接着城市和乡村,现实和未来,高铁穿越过的地方文化底蕴丰厚,社会风情各异。随意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高铁瞬间,就能成为绝妙诗文、璀璨篇章。中国当代文学理应关注高铁,表现高铁,揭示高铁背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在时间与速度的轨道上,推出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记录时代、讴歌时代、赞美时代。

文学是人学,是人文精神的产品。除了反映现实生活外,还必须展示其内在的、超功利的精神价值,反映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这些年来,为了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无数炎黄子孙奉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甚至奉献了个人的健康和幸福。高铁不仅展示着强劲的速度和力度,而且一定程度上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理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代中国的作家应强化担当意识,坚守人文精神,及时将高铁及高铁关联的事物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再现,深度反映高铁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充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画卷和喜怒哀乐。坚持以厚重健康、昂扬向上的艺术形式挖掘和体现中国高铁的精神特质,将髙铁人的精神气质融人到千千万万读者的灵魂深处。

每位有担当的文学作者应大胆探索体现高铁特色、揭示高铁内涵的文学形式,更好地展示高铁建设发展的成就以及高铁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在中国高铁经受挫折的时候。不仅可以用书面文学,而且可以运用网络文学,不仅可以写给成人看,也可以写给儿童看。不仅可以运用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大胆探索当前流行的表现形式。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剧本、骈文、赋、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学形式都可以综合运用、互为补充。通过各种文学形式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逐步打造高铁文学的奇葩,展示高铁文学的魅力。

铁路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布中国高铁的最新资讯,使髙铁成为各级各类作者可以借鉴的写作资源库。铁路文化部门应进一步整合路内外各类文学载体,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型载体,及时宣传发布高铁文学作品,激发专兼职文艺工作者对于高铁文学的创作热情,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高铁,给力高铁,使髙铁通过文学的形式深人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用毕生的精力来了解高铁、宣传高铁,以史诗般的品格来记录高铁、描述高铁,既写它创造的辉煌,也写它曾有的失落,从而无愧于时代对于我们的重托。我也期待着更多的作家和文艺家来关注高铁、书写高铁,展示中国高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高铁人争创世界一流、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状态,写中国髙铁人经受挫折、毫不气馁,振作精神,克难攻坚的奋斗历程,再续高铁精神新篇章。

2011年7月26日

写作的意义

对于写作,我始终认为自己绝非天资聪慧的人。这么多年,我一步步走过来,在写作上采用了许多笨办法。坚持至今,积攒了那么一点可怜巴巴的文字。

写作于我,先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虚荣。学生时代因为作文常被当做范文在课堂上宣读,便一次又一次膨胀了写作的野心。上初中时,也曾为了博得一点小小的名气,往报刊投稿,有着很重的功利心。读髙中和大学时,作为“愤青”存在的文学青年,对于文学的痴迷是因为从文章中读出了思想和灵感,因为有话要说,便停不下手中的笔。当然也掺杂一些微妙的自负和虚荣。待到参加工作,写作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著书都为稻粮谋”,不知写了多少的公文,才得了一些职务的变动和升迁,以此作为生存的途径。

细想之下,自己的写作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书读的多了,越怕随便下笔,贻笑大方。人类存在了这么多年,传世的文章数不胜数。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文章,前人写过;许多立意,有人用过;许多办法,都曾想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许多结果,无可奈何;少了一个,人家照过。觉得自己真是渺小地存在这个世界上,难得活出成就和价值。活着的意义,是因为上有老母,下有稚子,前后左右是亲朋好友,难得弃舍,总得为他们做些事情。个人的存在和贡献,对于这个世界而言,简直是可有可无,但对于稚子老母,肯定是天,绝对是地,倘若我们不复存在,对与自己有着亲密关系的人而言,是天塌地陷的事情。因此总告诫自己,活出个样子来,活出精、气、神来,为自己,为亲朋好友,为自己周围的世界多些美好。

灯下写作,是因为倾诉的需要。我在漂泊千里之时,常想起早年我成长的地方,想起我的父母双亲、兄弟姐妹乃至其他亲戚朋友。我想告诉他们我生活的现状、思考的事情和真实的想法。我不甘心因为自己是个讨生活的小人物而选择虚度光阴,以至于老死人间,什么都未能留下。我想让自己的精神生命稍稍延长,以至于安慰有想法的头脑和那些关注我的人们。那些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的文字,连接起来就是我的一生。我想收理好这些记忆的碎片,努力让这些黑色的文字成为我精神生命的见证。

多年前,在我十分关注存在主义哲学的时候,我曾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萨特的话:“靠着词语,一个孤独的人忘却了他的孤独,一个无票的旅客获得了在此世界上的居住权,一个跑龙套的角色成了一个主角,一个最卑微的人一跃而为最高贵者,一个无人需要的多余的人一下子成了全人类盼望的救星。”记忆中,萨特讲这些话好像是评价戏剧演员的,我已经记得不太准确了。但用这话来概括写作的意义,描述那些热爱写作的人们的内心,也是颇为准确的。写作,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疆域,让一个人丰富起来;让一个卑微的人也可以变得灵动、高贵和富有。

写作,是一件苦差事。读书,也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想做一个信笔涂鸦的人,那不难;如果想做一个思想上、学术上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那么,你就准备吃大苦、受大累吧!也许,一辈子的努力也未能有成;也许,当你略有心得时已是白发皤然;也许,你写一万篇文章,未必有一篇传世。在写作上能坚持下来的人,绝对是有精神追求的人;被写作耽误的人,也绝对不在少数;明知写作之苦而欣欣然坚持的人,是活出了一定人生境界的人。

写作,归根结底是自己精神的需要。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著作《苦闷的象征》曾经说过,由于文学家的个人意志在人生中受到了压抑,导致心灵的苦闷,为寻找解脱苦闷的出路,才拿起笔来,诉诸文字,因而文学家的文字成了“苦闷的象征”。鲁迅先生谈到写作时,也曾说过,自己经常感到被压抑得快要窒息的时候,才拿起笔来,挖出一点缝隙,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有时想想,一些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呢?当生活中有了委屈、苦恼、痛苦、悲伤和疑虑,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写作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写作,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这话说得真好,写作是没有什么功利的,只为了不虚度光阴,只为了对得起一生中能够感知和思考的时光。以至于多年后追忆往事,因为写作可以无愧于心。写作,只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是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沉静、更为富有。只为了回首往事,还记得我们曾有的心灵悸动和那些日渐深人的思考过程。

2011年4月3曰

我的文学情结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我,为何痴迷至深?也许,巴金老人的话已经替我道出了心声:“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我是一个贫民子弟,大多时候最大的愿望仅仅是体面地生存下去。对于人生,实在没有过多的奢望。好不容易读书上学,哪敢轻轻松松地“潇洒走一回”?大学期间,我几乎全在书海中度过。除了读书,就是拼命地写、写,直到写好为止。我常常挎个黄挎包,带个小本本到图书馆读书。路上有了什么灵感,随手就赶快记下来。苦难的人生固然遭人轻视,但并不能抹去我永远火热的心呵。当时,我不敢放弃自己的专业课,业余搞点创作也是偷偷摸摸,就那么一个人个体经营,也真难得一份好心境呢。

月明星稀的晚上,我常在野外散步,诗的语言往往泉水般浦出,甚至使我仿佛听得到自己心脏的枰枰跳动。此时,一切烦恼、忧愁统统烟消云散。而在春和景明或风花雪月之日,邀几位文友,对酒当歌,畅谈文学,也竟是另一番情致。只有这时,我才感到自己虽然卑微但不卑贱,虽然贫穷也很富有,做人的尊严和欢乐就这样产生了。文学如同那美丽的雪莲花,陪伴着我,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崇高。

就这样,文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激情,使我在“少年也知愁滋味”的时代特别是大学期间经历许多变故却毫不灰心。它铸就了我的人格、品性和才华,也让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和作家。在我看来,文学作用于人的灵肉,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渠道和灵魂的净化所。因此,对学生时代编织的文学梦,我终生不悔。我将把这份文学情结在心底深深地珍藏。

1995年11月22日

文学擦亮您的眼睛

曾几何时,文学还是闪耀在人们心中神秘而圣洁的光环,诗人作家的头衔如同古希腊女神头上光彩夺目的桂冠。而眼下,市场经济的大潮来势凶猛,如惊涛拍岸。当大款、老板这些时髦的名词传遍大街小巷时,曾以爬格子为荣的文人们无不感到囊中羞涩,难以抵挡市场经济的诱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曾经狂热追求缪斯的情人们有的疏远,有的“婚变”,有的改弦易辙,堂而皇之与文学来了个并非愉快的“吻别”。诚然,许多有志之士仍不懈笔耕、佳作频频,不愧为圈内的中流砥柱,然而也处境艰难。不觉间,“无边商潮萧萧下,不尽尴尬滚滚来”,文学到了该擦亮眼睛的时候了。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文学并非敲门砖

市场经济体制下,驰骋商海,各显其能者的确是时代的宠儿,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也要讲利润、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但若让这斯斯文文、钟情文学缪斯的情人们披挂上阵、下海摸鱼,的确有些强人所难。而从事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份清淡辛苦的事。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诗未必都能发表,即使有幸发表出来,稿酬顶天不过百十元,有时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块钱。至于小说,写个中篇之类,弄得不好被编辑枪毙,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心血都白费了。

除此,试图把文学作品变成一块类似“芝麻开门”的敲门砖,敲开其他大门也恐难如愿。荆门市某厂一名青工,几年如一日,笔耕不止,等他有机会把辛辛苦苦发表的文学作品送至厂领导,希望调到厂宣传科时,厂领导称文学作品不算数,说这类东西不能宣传企业,若是新闻报道还差不多,气得这位老兄差点没把缪斯骂得狗血淋头。笔者的一位朋友,诗作在市内小有影响,参加了一些国内诗赛也曾获奖,但系农村户口,家穷底子薄,至今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无可奈何只有远走他乡。至于名气更小、或没有名气的作者,拿着文学这块敲门砖在社会上更是四处碰壁。他们为了改变自身窘迫的生活环境,只好无奈地放下手中的笔重新寻找另一条谋生的道路。

当今,文学也是商品。虽然其价值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但被商品经济所冲击的现实却无法回避。“昨夜西风凋碧树”,想当年,“随便一片树叶落下来就要掉在一个诗人头上”,而如今,这些境况一去不复返了。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大潮之中话尴尬

中国社会正在迅速商业化。在这大潮冲击下,圈内人呈现出不同心态。其中,“任他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者大有人在,弃笔赚钱的为数不少,但居多的还是在文学和赚钱的夹缝中艰难探索。

先说第一种圈内人,明知文章值不了几个钱,却时时供奉缪斯,初衷不改。这本身需要极大的耐性去忍受寂寞,但仍免不了被人品头论足:“都啥年月了,还在那里躬腰驼背地爬格子。”言词中充满不屑。第二种圈内人下海后就按商人的价值观和方式来生活了,心态也变成了商业化心态。第三种圈内人,要想兼顾恐怕也难,对于文学一边气傻一边不平一边干,这个中滋味够呛!

而为数众多的初学写作者,并不知搞文学的风风雨雨,深感文学不再纯洁的苦衷也一言难尽。远的不说,笔者曾在半年内收到了五六封约稿信,无非说阁下文采飞扬,为使你名扬天下,闻达文坛,特敬请将得意之作寄来,保证发表。不过要交百十元印刷费云云。有的更玄,搬出艾青、臧克家之大人物,由他们润色使自己作品锦上添花之说也并不少见。这于那些埋头创作的业余作者无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文学变了味,圈内的怪现象冲淡了文学青年们的满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