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才是成功的根本
——心理学哲学笔记之十一
婚姻和家庭永远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我多年的阅读经历看,任何一个社会学科体系如果脱离对家庭的论述和研究,都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深人人心。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特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髙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急剧的社会变迁,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在经历着前有未有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是家庭问题,许多的人生悲剧其实是家庭悲剧。诸如:道德滑坡,夫妻、婆媳、父母与子女反目成仇,独生子女与家庭养老问题,子女成才与家庭教育问题,经济纠纷,沟通障碍,婚外恋,家庭暴力,自杀、犯罪等等。有些家庭问题曲折复杂、积重难返、破坏性强,不仅伤害到面临这些问题的个人和家庭,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
据统计,一个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不管人们主观上是否认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日积月累中进行着。可以这样说,家庭影响是终生的。不管以什么方式,从什么时间开始,父母等长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上一代的教育模式无声无息地延续着,上一代人的悲剧极有可能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有人说这是宿命,但也充分表明家庭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生活不全是温馨。有本书叫《家庭会伤人》,文辞痛楚且纠结。该书认为,许多家庭环境和家庭规则对人具有伤害性和羞辱性,甚至可以称为“灵魂杀手”,成为当代家庭最大的危机。起初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不良刺激会越来越明显。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与社会相比,前者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为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地方。孩子总是通过家庭生活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婚姻。长大后难免会重蹈覆辙,重复上代人的悲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破碎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的原因。
家庭是灵魂成长的栖息地。从小生活在病态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会蒙上阴影和病茵。特别当家庭关系失调或矛盾激化时,精神和情绪的土壤会越来越差。灵魂的成长因为环境的恶劣而陷入恶性蔓延,甚至成为难以获救的怪圈。打破这个怪圈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挣扎、努力与牺牲,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弥补的创伤和疤痕。
很多父母认识不到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将子女的不良习惯怪罪于学校、老师及孩子,唯独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子女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由他难以改变的家庭氛围熏陶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更大、更本质的教育。
世界上的事情皆有因果,从来没有天才之说。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家庭问题的折射。没有家庭环境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和伤害着孩子的家庭。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环境。只有在那些真挚温暖、互相信任的家庭里,才会教育出人格健全、善解人意、学习力强的孩子。和谐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幼苗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首要条件。
作为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优秀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精心培育的结果。人才的成长,往往需要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很多年的熏陶与培养。父母不经意的错误或疏忽,有时哪怕一点点,都可能伤及孩子,造成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每个追求幸福的人们都应该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努力为孩子营造欢欣愉悦的成长环境,在自己安康幸福的同时,为孩子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2011年6月11日
与孩子一道成长
做父亲后,心中总是恐慌,老想起上世纪初鲁迅的话:我们如何做父亲。
一个人从小到大,历经不同时期,经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事,读过深深浅浅古今中外的书,靠亲友、师长、同仁等有缘、有恩人不时的诸多帮衬,才渐渐有所长、有所成,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童年时最亲密的玩伴,是孩子心田里最早耨地、播种的人,不仅要供他吃、供他穿,还得教他、育他、不时扶正他,是一生必须经营和牵挂的事业。
实话实说,我对如何做父亲知之不多,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工作,而且不允许做实验、不允许出大错,不然后悔都不来及了。树种错了,可以砍掉,人育坏了,简直是罪过,对家庭、对社会、对个人绝无好处。在我看来,父亲是一家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撑,是一家的战略谋划家和苦斗士,他总得关注更为长远的事情,必须着眼未来和发展。父亲做得如何,对孩子至关重要。因为从父亲身上,孩子在做人的气度、家学的渊源和物质支持等方面可能获益更多。
问题在于,作为成人的父亲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都可能僵化得不可救药;而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世界正对他们全方位铺开,他们的发展之路将千姿百态皆有可能,今天的因,必将成为以后的果。由此看来,父亲更像地球,而孩子,发展之路则是整个宇宙。他在幼年时可能依赖你、崇拜你,但有一天他达到你的髙度甚至超越了你,他也许会为父亲的浅薄而窃笑。
出于这种恐慌,我必须把做父亲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作为一种信念来行动。我在做父亲后读书更为投人、涉猎更为广泛。我用心去读一些有用的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减少错误对孩子的干扰。我会诚恳地告诉孩子,不学习永远不会变聪明,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作为,让我们一道来学习、来探索、来进步。在这个知识经济年代,我不仅是你的父亲,更是你的学长或师兄。
2008年5月1日
让孩子爱上阅读
阅读,一直是我和孩子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自从孩子二岁到现在,我坚持与孩子一道快乐地阅读,共同体验精神成长的愉悦,收获了一些感悟和知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因知识面较广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前不久,孩子所在的班级邀请我向家长们交流了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做法,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个人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关键要坚持不懈、注重方法、潜移默化。首要的一点,要积极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家藏书大约有1000多册,基本上是经过历次搬家后留下的经典之作。有些书尽管孩子不看或看不懂,但营造了一种书香氛围,对孩子可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家几乎不看电视。我和爱人在家基本上也是靠读书看报打发时间,渐渐让阅读成了家里的传统。我家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比较多,如《论语》、《大学》、《弟子规》、《菌儿自传》、《我最喜欢的超级科学书系列》、《科技馆里的奥秘》等书籍,孩子爱看,家长也觉得有趣,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我们家订有《中国剪报》、《少年百科知识报》、《少儿智力开发报》、《中国儿童报》、《未来科学家》、《思维与智慧》等等,孩子随手可拿可看,可供选择的书报较多。收藏了很多故事碟,比如《中华五千年》、《孙子兵法》、《幼儿知识大百科》、《聪明的小问号》、《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孩子常常一边玩一边听,越听越开心。
另外,我觉得睡前讲故事有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早点上床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也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几年我给孩子讲了大量故事,既密切了父子关系,又开发了孩子智力。我还将讲故事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孩子一旦养成了听故事的习惯,可将讲故事作为他干好一件事的奖励,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如我们要求他做一些比较枯燥的背诵和练习,孩子有时容易出现厌倦情绪,但做一会就讲一段他爱听的故事,孩子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讲故事时我们注重声情并茂,较好调动了孩子的情绪记忆,有时讲一遍孩子就记住了。
通过几年来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我深刻感受到,阅读,就是在开发智力;阅读,就是在学习方法;阅读,就是在获得知识;阅读,就是在陶冶情操。阅读能有效地扩充孩子的知识面,较好弥补课堂上的局限和不足。阅读多了,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强,对学习越来越自信。对于课本上最难的章节,孩子阅读越多,头脑中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对该章节的兴趣就越高,越容易突破盲点和难点。通过阅读,使孩子学习的乐趣增多,产生了特别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我个人感到,要使孩子成绩优异,必须广泛阅读。阅读的要义在于培养非智力因素,在于培养兴趣、毅力、耐心、注意力等,增长多少知识是第二位的。爱上阅读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没有功利性。这种爱好应当鼓励孩子终生保持下去。不管孩子长大后从事哪项工作,都应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爱好。阅读表面上浪费了时间,但它不但有益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为学习做了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要善于鼓励孩子大量地阅读,尽情地阅读,时刻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励他们做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人,做一个精神优秀的人,为将来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2011年4月19日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先生是我比较敬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博学多才,6岁学完五经,9岁能写出千字文章,12岁中了秀才,17岁中了举人。中举时的主考官称他“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将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这似乎是传统中国对于人才的最高礼遇。到天津游玩,我第一站便是到梁先生的故居“饮冰室”参观,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仰慕。“饮冰室”是典型的西式建筑,外观呈浅灰色,正面人口为三连拱门廊,中间用两根类似混合式圆柱支撑,造型别致典雅。走进“饮冰室”,彩色玻璃的藻井,宝石红的大理石地板和悬挂于墙上的名人字画,让人感到厚重和儒雅。
在上世纪20年代风云变幻的中国,梁先生不仅注重自己学问的长进,还始终把注意力投向孩子们,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远见,对孩子们进行言传和身教。在他的精心培育下,9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连最小的儿子梁思礼,也成了火箭专家,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梁启超先生的至理名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不无启发。
梁启超先生清醒地认识到,幼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可化石成金、事半功倍。尽管公务繁忙,但他总是想方设法抽出时间陪孩子们学习和玩耍,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孩子们。子女小时,他经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为孩子们讲故事。他注重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反复告诫子女:“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这种重视精神生活的理念,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梁启超除言传身教手把手教孩子们外,还多方设法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教育子女。在送思顺、思成、思永、思庄、思忠出国留学后,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从1927年下半年起,梁启超还专门聘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教四子思达、三女思懿、四女思宁学习。教学地点就在“饮冰室”及旁边的居所里。课程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名家名作和史学知识,每周仅有半天休假时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梁启超几个孩子的国学、史学水平大大提高。在“饮冰室”参观,我们仿佛听到当年的朗朗书声,同时感受到梁启超作为父亲的苦心及用意。
我注意到,梁启超比较注重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在饮冰室的图书售卖处,我们看到梁先生的《学问之趣味》一文。文中写道:“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他鼓励孩子们:“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1927年8月,他曾经建议次女思庄学习现代生物学,但思庄的兴趣并不在此,学得乏味郁闷。梁启超知道后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鼓励她按自己的兴趣重选专业。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学问有兴趣时,才会对它予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度。梁启超先生在教育子女中,身体力行趣味教育,为孩子们赢得了自己热爱的发展空间。他担心孩子们厌倦学业,告诫已到美国留学三年的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堕落之根源。”梁先生苦学也乐学,引导孩子们始终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我们为之折服。
除了开发孩子们的智力,梁启超还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当孩子们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畏难情绪时,他总是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引导他们“尽自己能力做去”,“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当得知在国外求学的思庄对英文成绩不满意时,梁启超赶紧去信安慰:“万不可以此自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他向孩子们交流心得:“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教导他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以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换来了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
在“饮冰室”,我看到梁启超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老照片,或站或坐,或院前树下,或书信往来。他与孩子们平等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向孩子们讲解治学的态度、学问的方法,充满风趣。以前我仅仅了解到,梁启超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术领域涉猎广泛,均有建树,但没想到他在做父亲方面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