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沧民俗文化
13482400000001

第1章 保生大帝信俗(1)

保生大帝是闽南土生土长的神明’生前姓吴名本(另一说名为“卒”),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现属龙海市)。当地人也称他为“大道公”或者“吴真人”。吴本以其出神人化的医术和慈悲济世的仁心赢得人们的爱戴,在去世之后不久,当地百海沧青礁慈济宫姓为其立祠供奉。之后又得到官方支持,在其出生地白礁村和升天处青礁村东鸣岭分别敕建宫庙,当地人根据地理位置分别称为西宫和东宫。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生大帝的相关传说不断增益,很多与医神无关的传说也都被附会到保生大帝身上。其神迹已经不限于医术,延展到保境安民、祈雨祷福、御寇弥盗等;其神格已经不限于医神,而开始向保护神转化。这种转化与保生大帝信仰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同步进行,在整个闽南地区形成了以东西宫为中心的信仰网络,并随着闽南移民的步伐延伸至台湾及东南亚。

史传吴本自幼颖悟,立志学医,以普济众生为己任,访求名师,精心钻研,故精通医术及“三五飞步”之法,不受室,不茹荤,结庐于青礁岐山东鸣岭下龙湫坑畔,凿井取泉,采药炼丹,为民治病莫不妙手回春。他为人治病,上至官员,下及庶民,不分贵贱,按病投药,不受奖赏,不索酬谢。遇漳、泉二州瘟疫,吴本偕门徒深人疫区,治人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遐迩闻名,人称其为真人,尊为“神医”。宋景佑三年五月初二日(1036年5月29日)吴本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

吴真人谢世后,民间谥为“医灵真人”,于龙湫坑畔建龙湫庵作为神仙供奉。南宋绍兴年间,由乡绅吏部尚书颜师鲁向朝廷奏请获准立庙,即今青礁慈济宫、白礁慈济宫。由于吴真人神灵显赫,得到累朝褒封,宋天圣三年(1025)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乾道七年(1171)赐庙额“慈济”,谥曰“大道真人”(今俗称大道公);淳熙元年(1174)敕凡立宫处,皆书“慈济”悬挂之;庆元二年(1196)封为“忠显侯”;开禧二年(1206)改封“英惠侯”;宝庆三年(1227)增封“康佑侯”;端,二年(1235)封“灵护侯”;嘉熙三年(1239)封“正佑公”;嘉熙四年(1240)改封“冲应真人”;淳佑元年(1241)诏改庙为宫;淳佑五年(1245)封“孚惠真君”;德佑元年(1275)封“孚惠妙道普佑真君”;明洪武五年(1372)封“昊天御史医灵真君”;永乐十七年(1419)封为“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史称保生大帝。有关保生大帝的历史文献,除《同安县志》、《海澄县志》、《泉州府志》外,还有南宋嘉定二年(1209)乡进士杨志所撰《慈济宫碑》、南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元蒲寿晟《龙湫青礁宫》词、明胡宗华诗《游青礁东宫》、清杨浚《四申志略》等。

闽台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漳泉台湾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瘴疠春冬作”的是非之地。环境的恶劣,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保生大帝信仰得以普及。

保生大帝信仰随着闽南移民的播迁而遍布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可以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保生大帝信仰。自郑成功率军拓殖台湾后,保生大帝就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保护申,其香火遍及台湾全岛,在台湾仅主祀宫庙就超过四百座。祀奉信仰保生大帝,被海峡两岸信众称为“慈济精神”。据称台湾信仰保生大帝者数以千万计,神缘广泛,影响深远,被视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联系乡亲情意的金桥和纽带。

早在明朝,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学甲前头寮,都会举行盛大而隆重的谒祖祭典仪式,隔海遥祭大陆祖先。通常由台南当局领导人来担任主祭人。祭词中“伟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祖德宗功厚,子孙岂能忘”表达不忘故土、怀念感恩之心。这种以保生大帝为载体追念大陆的盛典已历三百多年,代代相承,从不间断,体现了中华文化不朽精神,也是民间道德教化的学堂。

保生大帝信俗的内容主要有两类(祭祀类和卜签类。祭祀类有请神分灵、进香乞火、绕境巡游等形式,祭祀活动有庄重肃穆的官方祭典,也有活泼热闹的进香巡游;卜签类分药签和灵签,药签上的药方基本符合药理,简洁、方便、有效。

世界上大部分民俗信仰都有祭祀活动,信仰保生大帝的祭祀活动与青礁慈济宫有关的主要有:祭典(诞辰)、米龙升天(忌日)、请神、进香、巡境等。

1.祭典: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祭典仪式既循古制又有创新(其双语(通赞分别用普通话、闽南话司仪)、双主祭(大陆主祭一人,台湾主祭一人)便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崇的盛况。

帝德泽民,民必颂之。行祭地点设在祖庙广场,祭典过程约五十分钟。在规模上,采取的是大型祭典,即行祭人数为501人(其中主祭2人,陪祭人199人,同祭人300人,与祭者均为两岸同祀宫庙代表);形式上,采取的是古代官方祭典礼仪,服饰上以黄、红、蓝为主,均为古代宫廷服饰,凸显祭典的帝王之势祭典围绕“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再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迎神时,威风锣鼓震天撼地,礼炮轰鸣以示声威,仪仗队54人,旗、伞、牌、戟,威风凛凛。初献献果、再献献花、终献献茶。庄重严肃典礼之后,接下来便是典雅活泼的娱神歌舞。舞生身着宫廷服饰,舞姿别具一格,既有阴柔之美,又充满阳刚之气。送神时,乐生献唱赞歌《保生大帝颂》,歌词富有哲理,歌声浑厚,韵味宜人,极具地方特色。宏大的气势、庄严肃穆的礼仪、优美多姿的宫舞、典雅凝的古,人特的。

与通常在保生大帝诞辰日举行的祭典相呼应的祭祀典礼还有米龙祭拜,它在大帝得道日(农历五月初二)举行。因是为纪念保生大帝升天,祭拜仪式十分隆重,祭拜过程达2小时,场面非常神秘壮观,整个活动时间多达3天。其祭拜仪式过程如下:忌日之前,用3000斤大米在庙前广场制作成长12米,高约20-30厘米的盘旋状米龙,米龙一端安上事先做好的彩扎龙头,再在米龙周围铺红绸布;忌日那天,米龙前置香案,香案上放信众的敬物;仪式开始,理事们用笔蘸鸡血分别在米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处点一下,象征米龙逐渐神化;请祖庙主神的神灵到米龙处,改用白鸭的血在龙的身上点化,到另一殿保生大帝神像前,道士念祷文咒符的同时,理事们跪拜(三跪九叩首)再在神明头上画龙点睛;信众一起烧金银纸(冥纸),鸣鞭炮,象征保生大帝游云升天去了;三天拜祭完毕后,附近村庄的广大信众赴米龙现场分龙米(称肀安米),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众将此米带回家后煮成饭(或粥)全家尽行吃掉,绝不能出现剩饭倒掉的现象发生,否则即意味着浪费天物和不虔敬。

2.请神(分炉):为满足异地信仰保生大帝信众的要求,各地首次建造保生大帝庙宇日寸,都要到祖庙或其附近已立的保生大帝庙迎请保生大帝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这请神,或称分炉。

请神有较严格的祭祀程序。到祖庙的请神方事先要备好保生大帝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大米和敬物(三牲五果)。在选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的1至3月),道士带上数量不等的信众到祖庙祭拜。慈济东宫这座祖庙沿袭至今的请神祭祀仪式先后顺序如下:(1)将带来的新神像置于祖庙神像旁;(2)信众在神案上献摆大米、三牲、五果等敬物,然后进香;(3)信众跪拜,三跪九叩首;

(4)主祭人念祷文,祈求平安;(5)请火,将祖庙香炉中的部分香灰置入带来的香炉中;(6)烧香纸,鸣鞭炮;(7)向祖庙交添油款和捐款;(8)祖庙送有关神明资料和灵符给请神方;(9)分炉的神明乘着辇轿在旗幡的掩拥下和锣鼓声中回境巡游并祭拜,所经敬奉该神明的村庄沿途巡游,祭拜仪式与祖庙大致相同。

3.谒祖进香:已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定期或不定期要组织信众到各自祖庙举行谒祖进香活动,其意是到祖庙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附近乡镇每年举办,路途偏远的三至五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在保生大帝的诞辰日前,即农历一月至三月。规模最大的要数海沧青礁、东屿等村,村民自发组织,抬着自己制作的蜈蚣阁前往慈济宫进香,人们用如此隆重的仪式来表示自的信和,在路病,同时弘扬劝善戒恶、扶危济弱的精神。

4.巡境: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所在村庄,许多地方在元宵节前后还抬着乘坐辇轿的保生大帝神像在所在村庄辖域内巡境。他们把保生大帝奉为境主、保护神,请出庙外巡境,以示驱邪逐疫,以求地方上的安乐。巡境前,家家户户大扫除。巡境时,道士请出保生大帝神像后,旗幡、锣鼓在前,乐队、表演队跟随,神轿垫后,信众在神轿前后护拥,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不时杂有铳声。到主请的自然村时,神明安放在预先搭好的神台上,信众们纷纷带上香火、敬物前来祭拜。在巡境期间,所在自然村白天和夜晚都有戏班在演戏。

5.跳火盆!厦门地区除了东宫祖庙外,一些保生大帝庙还有跳火盆的习俗。

相传保生大帝在世时,某日出诊回青礁住处的路上,突遇老虎挡道。他止步观看,觉得老虎无伤害之意虱似有所相求。于是,保生大帝近前观察,发现老虎口流唾液,合不拢口,仔细查看,是虎喉卡着一块骨头,悉知老虎是找他救治。出于怜悯之心,保生大帝取出一段戒尺,顶着虎口,伸手巴卡在虎喉的骨头拔出,救了猛虎一命。于是,猛虎感悟,遂追随大道公护法,成了正果。所以,闽南所有保生大帝宫庙虎,虎。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供奉虎爷的宫庙举行跳火盆的祭祀活动。前一、二曰,宫庙执事和一帮青年用小辇抬着虎爷向宫的周围店铺、民居乞讨柴火,积累到数百斤。到元宵节那晚,将柴火堆放在宫庙前,少则一堆,多则两三堆,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