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沧民俗文化
13482400000002

第2章 保生大帝信俗(2)

由道士念咒祝福,祈求肀安,并点燃成篝火。然后,一群青年竞相飞速轮番从篝火跳过,群众围观喝彩,场面热闹,此种活动俗称“跳火盆”。

6.请戏谢神!信众在求签问卜“应验”时,要感谢保生大帝的神灵,其主要形式就是请戏谢神。各村庄选定固定的日期在保生大帝庙前,由信众们或以集体、

或以个人的名义请戏班演戏,在谢神的同时供人们观看。戏剧演出前要谢神祭拜,在摆满敬物的神案前,信众要行“祭五营”、“送孩儿”的活动仪式。请戏谢神活动的时间,少则三天,多则十余天不等,视谢神的信众多少而定。

卜签类分药签和灵签两大类。

保生大帝药签是闽台影响最大的药签。旧时通行的保生大帝药签有手抄本和木刻简,关于大道公药签的来源和创始时代,民间广泛传说为吴真人所创。据专家研究,一般认为大部分药签为后人(尤其是明清时期(集古代成方和民间常见验方假托真人之名而作。医学界认为,药签上的药方基本符合药理。药方绝大多数是一些清火、滋补、强身类的处方,没有药性剧烈的药,病人服用后,即使不对症,治不好病,也不会伤害身体。大道公药签分为大人科、小儿科、妇科、眼科、外科等。庙祝大都深谙药性,兼通医理,配药时,又有意识地询问病情,及时调整药方药量,俗信药签是在神明的恩准下求得的,患者自然对药方产生信任感,因此,口碑颇佳。

药签的产生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医学与民俗信仰互相妥协的产物)一方面,巫觋从传统医药中吸取营养,寻找方便、简捷、有效的药方,另一方面,一些医生依从于信俗势力,参与制作药签,以此作为普及医药的途径。

灵签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签为占具来占卜吉凶。青礁慈济宫的保生大帝灵签谱有66首,灵签从外在形式看,有竹片的,有印在纸上的,签诗大都为七言四句,内容大都是借助典故劝人从善或富含生活哲理。上、中签比例占到七成左,以的吉凶的。

的签方是签,签者一,签,

签筒稍微倾斜,再轻轻上下不停摇动,其中一支竹签会从签丛中露出头来,甚至是从里面跳出来。经卜茭确认后,即认为是神灵赐予的灵签。抛掷茭法也是另一的求签方,信,一仰,以察吉凶。

纵观保生大帝信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广泛性:信仰保生大帝的地区有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整个台湾岛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它拥有遍及闽南、粤东、台湾等广大地域的广大群体,信众近亿人。

特殊性:现在的祭典采用双主祭,双祭文的祭奠形式,由大陆和台湾方面各设一名主祭人,分别颂唱两篇祝文,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宗同源。

娱乐性:形式多样的祭祀过程中充满着趣味横生的文体活动。巡境时,锣鼓喧天,旗幡飘扬,炮声震天,神像的轿舆镂雕精致,三十六官形态各异,场面十分热闹,犹如狂欢节一般。大型的谒祖进香或神诞之期是隆重的庙会,白天,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庙前广场耍龙弄狮,还有“宋江阵”、“车鼓弄”等地方特有的民俗表演活动;夜晚歌仔戏隆重上演,整个活动期间,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既娱神又娱人。举行祭奠仪式时,仪仗队、乐生带领全场合唱颂歌,终献时舞生献舞,以此向人们展示中华文化的礼仪和鲜活的民俗记十乙。

现实性:千百年来,保生大帝的信众之所以越来越多,归根结底,在于其慈济精神。“慈济”两字,体现的是治病救人、慈怀济世,进而发展成为提倡扶困救危、团结互助、关怀弱势、共创和谐。在当代,同样需要这种“慈济”精神。

文化性!保生大帝作为医神、地方保护神,历来受到朝野重视,累获褒封,自真人而侯而帝,列为正祀。因此,与其相关的信仰习俗,自宋代以来,数百年来沿续不断,具有历史沿袭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受到民俗学者的重视,围绕其进行的学术考察,一直延续至今。

医学性!药签中的药方基本上选用中草药,对治疗常见病和某些疑难杂症有一定的疗效。厦门中医界医生曾对药签处方作了较全面的研究,据原厦门中医院副院长涂福音和主任医师吴耀南在《关于慈济药方中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论文中写道:“我们从青礁慈济宫和白礁慈济宫收集到的内科处方(签方)120首,发现其中有关治疗脾胃病的药方有51首,占总数的42%。”对于外科签方的分析,在厦门中医院外科医师郑启明的《吴真人外科药签集解》一文中,分为治“阴症”、“半阴半阳症”、“阳症”三类,并认为“综观吴真人之外治处方,或可认为,吴氏根据病情的性质与阶段的不同,在辩证组方,采用民间处方,大量地总结应用地方青草药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调制手段,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临床学习和借鉴。”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吴逸华对儿科药签做过全面分析,她总结该儿科的调中之法有11种之多,即祛风解表、泻肺止咳、降火化痰、化痰止咳、降气化痰、健脾清心通淋、芳香化湿催呕、清热利尿、疏肝益气坚阴、健脾清心祛风和健脾益气消食等。对于这些处方,吴医师认为:“有选择地结合运用于儿科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缺医少药的时候,老百姓得小病按药签索药,得以便宜而实惠的医治而痊愈;某些疑难杂症按药签中的偏方医治,有时也能起到奇效。

在现阶段,保生大帝信俗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保生大帝信俗历经千年,相应的祭祀活动从未间断,并随其神格的提升、信众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目前的祖庙祭典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尊重了史料记载,结合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的形式,是保生大帝祭祀活动的一个总结!

信俗中的药签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社会价值:保生大帝信俗曾为闽南子弟拓展生活空间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寄托。自宋以后,在信仰区整合了乡族力量,维系了社会秩序。其排难解纷、彰善惩恶的作用弥补了地方政府和官吏所不及。而今,信俗弘扬的主流精神是扶危济弱、扬善弃恶、和谐友爱,这对如今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颇有裨益。

文化价值:华侨、台胞和本地信众通过进香、巡游、祭典等仪式实现了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集进香、祭典、巡游等活动于一体的庙会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传承了诸多民俗遗存。

随着保生大帝信俗迷信意味的减,文化气氛的增浓,信俗活动已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它是联系两岸的金桥。两岸同祭共祀,体现了闽台区域文化的历史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医学价值:保生大帝留存下来的药方基本上使用中草药,对治疗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有一定的疗效,为传统中医药提供了一个研究标本。

凌晨三时,将保生大帝金身从龙湫庵请到了祭典的现场。

一、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鼓敲108下,钟鸣9响)

1.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同祭人、陪祭人就位。(逐一宣读名单,主祭人名单最后宣读)二仕女持水瓶,备二盘,装香、打火机、金盏、手帕等缓步走上。)

主祭、陪祭、同祭人到位。二名主祭、率近五百与祭人身着黄、蓝、棕三色仿古长袍,肩披红色绶带,整齐排列在广场上,面朝保生大帝神像。主祭人是海沧青礁慈济宫理事长和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同祭人是来自中国台湾,福建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各地,广东、香港、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保生大帝宫。

2.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净手。(四名古装仕女捧上净手壶和盂,供主祭净手。)

3.通赞唱(双语):请香。(主祭香由二仕女递给,陪祭、同祭由仕女、文士或唱队人员分发。)

二、迎神

1.通赞唱(双语):鸣炮、动乐。(威风锣鼓队敲起来,八门礼炮齐鸣三响。

2.通赞唱(双语):仪仗就位。(五十名武士和四名仕女组成的仪仗队分二列左右开道,武士有的手执瓜锤、方天戟等兵器形成刀枪队,有的手执旌旗、三角旗等旗帜组成旌旗队,仕女则手执芭蕉扇。)

3.通赞唱(双语):上香。(两位主祭上祭台上香,40名男士和12名仕女收集陪祭、同祭手中的线香,分别插入后香炉。

三、初献

1.通赞唱(双语):奏乐放祭祀音乐10秒后,起献音量调小。祭祀人跪,二、三。

2.通赞唱(双语):献果(祭祀音乐,音量调大,十二名仕女端十二盘水果于乐声中舞步而上,立于祭台台阶上,两主祭人接果盘上祭台)。乐止。

3.通赞唱(双语):恭请台湾主祭人归位,大陆主祭人献祭文。(仕女端祭文上,大陆主祭人跪献,司仪读诵。)

4.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归位,初献毕。

祭典仪式现场

四、再献

1.通赞唱(双语)

2.通赞唱(双语)

奏乐。祭祀人跪,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兴。

献花(六名仕女端两盘花上,两名主祭人上祭台献花)。

3.通赞唱(双语):恭请台湾主祭人献祭文。(仕女端祭文上。台湾主祭人跪献,司仪读诵。)

4.通赞唱(双语):恭请台湾主祭人归位,再献毕。

五、终献

1.通赞唱(双语):奏乐。祭祀人跪,七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兴。

2.通赞唱(双语):献茶。(十二名仕女送十二杯清茶上,主祭人各一杯,献洒香炉之前地上。留二仕女端盛白帛的盘子。)

3.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献帛。乐止。

4.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归位。

5.通赞唱(双语):献舞(祭祀保生大帝舞),起乐(在十秒的钟磬合奏后,悠扬的“梅花操”响起,舞生随之翩翩献舞)。献舞毕。

6.通赞唱(双语):全场献唱赞歌《保生大帝颂》,礼成。

六、送神

两位主祭取帛与祭文在香炉中焚烧。鞭炮锣鼓齐鸣。

附:祭典仪式相关制品!

服饰:黄、蓝、棕三色仿古长袍,红色绶带。古代将士服,将士帽。古装,发髻。祭典供器:供桌、屏风、香炉、蜡抒、烛台、花瓶、净手壶、盂、水瓶、日月扇、龙凤扇、凉伞等。

祭典供品:祭文、水果、命、花、帛。

道具:瓜锤、方天戟、斧、三叉戟、大刀、钩枪及枪,旌旗、三角旗,芭蕉扇等。祭典现场放置钟、鼓。

献乐乐器主要是锣、鼓、镲、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