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沧民俗文化
13482400000019

第19章 节庆习俗(1)

(第一节)春季诸俗

“开正”与‘‘贺正”

农历的正月初一及其后的三五天内,属于新春佳节期间,通称春节。

由于春节前夕是除夕,所以除夕和春节可以说是合二而一的融合节日。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购鱼买肉,做稞蒸糕,炸排骨,蒸鸡卷,既为除夕过年食用,也为春节期间请客宴饮。

除夕之夜闽南侨乡有守岁之俗。深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之后,迎来了新年的黎明,此时各家各户大放鞭炮,俗称“开正”,就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至清晨,一家人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衣服鞋袜,晚辈向长辈恭喜,祝新年大吉大利,亲友之间往来探访、相互拜年,即使在路上相遇,也都互相恭喜,是为“贺正”。

正月初一都不吃稀饭,传统习俗说正月初一吃稀饭以后出门常会遇雨,虽属迷信,但也没人在正月初一吃稀饭。

初四散正。各家各户在除夕夜摆在祖厅桌上的果盒,要等到初四接神以后。

初二女儿、女婿日

开正过后,家家整天忙碌于接待来恭喜的亲戚朋友,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过了大年初一这个喜庆日子。

正月初二这一天,闽南俗称之为“做女婿”。这一天清早,女儿带着女婿、孩子,一齐来到娘家,向父母大人拜年。当然女婿要准备好“女婿礼”了,如烟、茶、酒等礼品。

正月初三

此日史上曾有过屠城之灾,故一般不安排访友,倒是睡懒觉的好时机,俗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正月初四接诸神

闽南俗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诸神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兼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谓为“送神”,而正月初四则要“接神”。

初九“天公生”

农历元月初九,闽南侨乡普遍做“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

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准备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鸡,公鸡的尾雉还不能除去。摆贡品的桌子还常常系上剌绣的锦,是为“桌围”。结束前还要烧金纸,天公金是特大号,也特多。

正月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节,是夜为“元宵”。闽南元宵之俗,主要有吃上元丸,即“吃圆”。上元丸,亦称元宵丸,以细糯米粉为皮,炒花生仁末拌人细冬瓜糖碎、葱头油、白糖和桔皮碎、黑芝麻等拌和为馅,制成比余甘大一些的圆团。食用时裹以糯米粉皮,用开水煮至丸浮水面为熟,吃起来皮嫩、馅香、十分可口。也有不包焰的上元丸。

元宵节前,民间有送灯之俗,即母亲向已出嫁的女儿家赠送红灯笼,以寓生贵子之意送灯与“送丁”谐音。

元宵节时,家家悬挂高灯,将灯泡系在几尺高的鲜竹竿上,置口,通宵。

元宵佳节乞寿龟

元宵期间,闽南有向寺庙乞寿龟之俗。

这天,闽南各地寺庙会准备一些由米粉或面粉特意蒸制的大小“寿龟”,连同信众去年乞去,今年又来奉还的,以供信众乞龟。人们之所以来此乞龟,乃是祈求肀安长寿,做生意兴旺发财等。他们认为如能在神前乞得这种供奉过神佛的寿龟,便可得到神灵的保佑庇护而达到上述的愿望,因此每年乞龟者人数众。

乞龟的程序是乞龟者先向神佛上香,然后用老竹根劈开制成两片腰子形的薄茭杯,举高放下,看看佛爷是否允许你乞寿龟。而在焚香拜请之时必须许下如若今年乞得寿龟,明年将奉还规格大小若干个寿龟的愿,所还寿龟只能比今年所乞去的数量多而规格大,不得减少或缩小。所许下明年奉还多少和大小的愿,均须一一在庙祝的专门账簿上登记清楚,以便明年照账奉还。

有的村庄也有“乞红蛋”之俗,企望孩子读书成绩更上一层楼,与“乞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月初二做“头牙”

按传统风习,农历二月初二日做“头牙”,以与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相对应,一头一尾,均称“做牙”。

闽南民俗中,“做牙”一般在工商界、渔民及航运界进行,俗谚有云“得罪土地公,鸡仔鸭仔都养不活的”。工商业者为了业务发达,生意兴旺,渔民和航运者也希望土地公能保佑其出航顺利,大发利市,每月的初二、十六均以水果等孝敬土地公,以了心愿。

清明祭祀与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因要邀兄弟姐妹们一起祭祖扫墓,人多了时间较难协调,故前后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有、和。中在中的五孝敬厅中祖先神位、厝主和地基主等,照例焚香点烛,烧金放炮,祭祀礼毕,撤去菜肴,一家人共同进餐,是为家祭。

饭后一家人一齐参加扫墓,各家各户都准备了果盒、香、烛、鞭炮和大量金银纸钱,还要备上朱漆红颜料。原来所用朱漆,因原料难取,现代均用红色漆代,了地,头地去,清理干净。然后一家人分别动手,有人用红笔把墓碑石上的祖宗名号描红,有的焚香点烛,摆上供品,仪式后将纸钱一张张往墓区压着。献纸事毕,儿孙们便在祖先墓前跪拜行礼,既尽子孙孝道,也祈求祖先保佑今后肀安如意。

(第二节)夏季诸俗

龙舟竞渡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民间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有很多民间习俗而最为突出的为龙舟竞渡。此俗之源说法颇多,有祭屈原说、有曹娥说、有图腾说等,闽南以拯屈原说为多。每年端午节期间,各地在江河湖汊之上,举行龙舟竞渡比赛,龙舟多者数十只,少者五七只。舟首插旗,舟后一人擂鼓指挥。十多名划手,各穿号衣,腰系彩绦,分左右两行整装待发。只听一声号令,群舟竞发,如箭离弦,岸上观者呐喊助威,舟中健儿鼓劲竞勇,人人争先,以冀夺魁,于是江河之上,龙舟飞驰。两岸现众,欢声雷动,彩旗飘扬,使端午节增添无限热闹气氛。如今龙舟竞渡逐渐衍化成一种水上竞技的体育活动,为一的上。

端午节民间杂俗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闽南侨乡民间,还保留着一系列古俗:

一、五月节裹米粽,每年此时,家家用竹叶包糯米为粽子,也称角黍。

二、炒午时盐,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口十和盐少许,人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三、端午节辟邪去秽。端午节时值初夏,气候变暖,正是各种细菌迅速繁殖的时期,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一种在此时辟邪去秽、卫生保健的好习惯,久而成为风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在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一定气味,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更有薰烧艾叶及苍术使其发出强烈气味,以薰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熏杀法。

2.泡雄黄酒。取少量雄黄泡于酒中,或少量饮服;或加人少量朱砂,再用毛笔涂于小孩的手心,脚心,并在小孩额头上书写“王”字;或用黄纸染湿再粘贴于门后。因雄黄有杀菌功效,酒有挥发性,不论饮用;涂抹或让其慢慢挥发,都有一定杀菌效果。至于额上写“王”字,与送虎仔帽含义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长得生龙活虎,这是美好祝愿的表现。

3.续命缕和香袋。闽南侨乡之俗,是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股,系于小孩手臂上,称为缕命缕。

端午节时,还特用绸缎为小孩缝制鸟兽瓜果形状的香袋,内装香料及雄黄,让小孩于。因有杀菌用有。

4.汲午时水。汲取午时水为儿童沐浴洗涤,而青少年及壮年男子,也于是曰齐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据云此日沐浴,夏天不长痱子。

七月初七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也称“乞巧节”。闽南一带,有的地方在七夕之时,妇女有结彩楼,穿七孔针之俗;亦有把玉石当作象征的针,或摆上瓜果等等供品,然后祭拜进行“乞巧”。

七月五中元节

农历的七月俗称鬼仔月。道教传说,阴间地府有很多无主孤魂散鬼,久经饥饿,常于此时到人间觅食,于是民间在这一日,除须备办丰盛菜肴,于自己的厅堂孝敬列祖列宗并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关神只;还要在本宅门口,于傍晚再摆上一席,菜肴荤酒俱全,且数量也多,以孝敬无主孤魂散鬼;并备齐冥币及金、银纸,这些冥币仪式后焚化,烧给散魂“好兄弟”的。

七月五做普度

农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谓普度,即普度众生之意,而普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以丰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给无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灾时不幸罹难的死者,成为无主的孤魂散鬼,变成阴司地府的流浪族,这一些鬼魂,到处游荡,有时扰乱人间,造成灾祸。普度之举,就在于施舍衣食,让凡间芸芸众生不被这些无主孤魂散鬼骚扰而不安宁。

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从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进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请来本村看热闹的亲戚朋友。

(第三节)秋季诸俗

中秋佳节戏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闽南侨乡中秋之俗与他地略同,主要是赏月、搏月饼。

中秋博饼之法,亲朋若干人,置一“会”由不同等级的月饼六十三个。特大号饼一个为“状元”,二号饼两个为“榜眼”,三号饼四个为“探花”,“进士”饼八个,“举人”饼十六个,“秀才”饼三十二个。博饼之法即取骰子六个,在碗中轮流抓掷,骰子中一个显出红四,中“秀才”饼一个;显二个红四,得“举人”饼一个;显三个红四,得“探花”饼一个显四个一、二、三、五、六者,得“进士”饼一个显四个红四,或五个一、二、三、五、六者得“状元”。如此投掷游戏,直至把饼分完才结束,这种博饼增加了中秋节的乐趣。

金秋重阳老人节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头去登高,采插花等。

近年来,古老的节日注人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这个传统节日定为“老人节”,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第四节)冬季诸俗

立冬之日话补冬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气候暑往寒来的一个分界线,立冬之前是为深秋,立冬之后,严寒将至。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调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人们经常在立冬之日增加营养补品,所以立冬日便进行“补冬”。

闽南侨乡历来比较注重“补冬”。到了补冬之日,闽南一带,更是家家杀鸡宰鸭,并加人中药“四物”合爝,以增加香味和营养;也有的把西洋参或高丽参切片,包在鸡鸭肫之中缝好合爝,让小孩子吃了长身体还有的用党参川七合爝,以加强骨骼健壮,总之想方设法,大力进补。补冬之夜,香喷喷的鸡鸭,经常佐以美酒或中药补酒,一家人尽其所能地进行“补冬”。

冬至食俗话搓丸

冬至是一的,的冬至前一日了。冬至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大家一起搓丸,搓好之后放人盘中,用蒸笼蒸熟。

冬至以的一,是。冬至的。

冬节之日话祭祖

在过去,每年冬节,除了各家各户搓冬节丸和祀神敬祖而外,各族姓均有祭的重。

闽南侨乡,多数聚族而居,而从各族姓的郡望看来,均系中原移民南来,少数与当地闽越族混合,形成华越融合而最终汉化。较大的族姓,均建有该姓的祠堂,以奉祀开基祖及列祖列宗,一年两次举行春冬二祭。冬祭之日,一般都在冬节曰举行,这是该族姓一件大事。

祭冬之日,事先要打扫宗祠,整洁环境卫生。至冬至日,清早便打开神龛门,焚香,点烛,向列祖列宗祝告今日举行冬祭祀典,望列祖列宗庇佑后裔兴旺发达、添丁进财。

腊月六做“尾牙”

“尾牙”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门口公之俗。而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以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

旧时店东家还设宴款待伙计,以酬谢伙计们一年之辛劳。大家纷纷人席,丰盛菜肴也已摆出,但时所有伙计,面对丰盛宴席,却毫无欢颜喜色,反而个个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大家注视着东家手中所提的酒壶,心想究竟今晚要为谁斟这。家一,酒慢慢斟下。那个伙计顿时垂头丧气,其他伙计同时投来同情、怜悯的眼光。原这一,家先,年。有时思,故而设下此俗,所以过去每年店东虽设酒筵款待伙计,但因有此俗例,所以菜肴再好,也无心品尝,到了头杯酒斟后,被辞退者心伤,其他伙计虽然松了一口气,但物伤其类,说不定明年轮到自己饮此头斟酒,所以总也无心品尝桌上的佳肴美馔。故俗谚有云“尾牙无好顿”,原因即在于此。

后来店东们也颇觉此法使大家扫兴,有点煞风景,为避免一开席就使伙计失去兴致,后来改用出金鸡之法。这道“金鸡”待酒席临近结束才端出,而由头家亲自接下摆上桌面,鸡头对准谁,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尾牙之俗一直沿续至今,但已经同辞退员工之事分开,所以席上大家开怀畅饮,宾主同乐。至于辞退员工,国营有国营的制度,私营有私营的办法。企业家可以辞退员工,员工也可以“跳槽”,自由得很,完全同尾牙脱钩。

廿三送神及辞年

到了农历十二月廿三日,离除夕和春节只剩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这天中午以后,家家户户举行辞年和送神的仪俗。十二月廿三的下午,乃是潮汛的低潮期,常常朔风呼呼,此即俗谚所称的“送神风”,意谓此风将送诸神上天。众人先到本村或附近宫庙中向诸神举行“辞年”仪俗,备办三牲果盒香烛金纸,在神前祝告,因诸神要上天庭了,特来送行,并祈上天庭后为我们说好话,保佑自家明年一切顺利云云,然后烧金纸放鞭炮。

送神之俗一直延续到黄昏。俗云“晚送神,早接神”,以便留各路神只在家中供多呆一会。此俗延续至今,是闽南侨乡泛神崇拜的具体表现。

腊月廿九小年兜

小年兜之日,是以菜肴等奉敬地基主(类似土地公)、门口公、田头公,以及牛舍猪栏羊圈等等厩(朝)公,和认为必须孝敬的各种神只。

小年兜的供奉活动,也是为除夕先作准备,因为蒸糕、做糅、结粽。均集中在这一天行。此日前备,先以酵之后再人甑蒸熟。除了糕、糅、粽而外,还得准备一些肉丸、五香卷、醋肉等等的炸料食品,以应付除夕和春节期间待客之用。由于要供奉以及各种年货的准备,所以“年兜仔”这一日,全家人忙得团团转。而蒸炊糕稞有时还得通宵地做,才能够轻松地过除夕和春节。

贴春、贴联迎新正

按传统旧俗,贴春是在立春之日才贴的,贴联则是除夕迎春而贴。

春联乃由传统的桃符衍化而来,渊源甚为古远。汉应邵《风俗通》的《祀典》载:“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仙木。”至南朝《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降至宋代《宋史·蜀世家》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寅逊撰为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衍生贴春联之俗。

闽南乃“海滨邹鲁”之地,春联之书写张贴,更加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贴金春红钱。金春为四方菱状竖贴,有“春”、贴柴草间的“草木知春”及“春到人间”等等,因字常套金色或洒金粉故曰“金春”。

红钱,又称“五福红钱”。用五色纸刻为镂空的“福”字,字旁镂花,下有短垂条;红钱亦用色纸镂刻,其制半之。五福红钱宽窄相间贴于大门楣上、春联横批之,贴五贴,春联之,代悬苇之俗。

旧时外大门常贴木刻印刷彩色门神纸于门板上方,门神为神荼,郁垒,此俗直承上古。内大门、边门及房门只贴门叶,二、四、五字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