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春联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不论牛舍粮仓,亦贴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以徵吉兆。居丧之家不贴或贴浅红色春联。
春联及五福红钱等均于除夕贴好,以迎新正。
除夕围炉大团圆
俗,为一之为节。时,新春,诗有云“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除夕是年末岁首之交,送旧迎新之时,故此日举国共庆,万众同欢。
我国民间有关除夕的风俗可谓多姿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闽南侨乡别有一番过年气象,自从腊月廿三辞年送神以后,家家户户忙于准备过年食物用品,购办年货。旧社会经济不宽裕的家庭,为了过年,四出张罗,颇费周章。而小孩们则因过年能有好吃,好穿和好玩的,所以格外高兴,因而俗谚有云“大人乱嘈嘈,孩子畅年兜”,实为旧社会农村过年风俗之写照。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一堂吃团圆饭,在夕卜地工作者务必赶回,即远在南洋、香港者,也力争赶回参加除夕团圆之庆。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酒席,围上“吉祥喜庆”的绣花桌裙,由家长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齐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祈保佑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然后撤去筵席,留下红桔果盒,供奉祖龛之前,再进行“围炉”吃过年饭。闽南有句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俗对合家“围炉”过年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由于闽南侨乡外出谋生者甚多,除夕回家来家过,的之,家人的。
除夕之夜,各个成人有妻室的卧房中,均要孝敬床母,并在桌上摆上一壶过年白米饭,上插一对春花,一丛连母带子的芋头。这象征年年食有余粮,子孙兴旺如芋,过年饭上还点燃一对长脚烛,以象征火红兴旺之兆。
吃过围炉团圆饭,男丁即准备跳火墩。先在自家大门中,把“毽尘”枝以及一些干薯藤之类堆成一个小墩,上面再盖一捆棘类干草剌,点燃后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据传上古时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头上有角,凶猛异常,每于寒尽春来之时出来掠食噬人。为了防止它肆虐,每年此时人们便点燃篝火,并投人一根竹竿,使其发出噼啪爆裂声,以吓跑“年”兽而保平安。古俗流传,直至今曰。
吃过团圆饭,家长在灯烛辉煌的祖厅上香后,把火墩点燃,并燃放鞭炮,家中男丁一个个从门夕卜向内勘过火墩而人,小孩也由大人抱在怀中勘过,并要代在海外未能归来的男丁多跳几下。边跳边喊吉利语:“火墩跳人内,钱银一直来。”“跳过东,五谷食烩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有时还向火中撤盐,让其不停地发出噼啪声响,增加热闹气氛。
男丁跳过一阵子之后,婆婆引着媳妇,在火墩边用瓦筒盛起火烬倒人火笼中,拿回放在眠床底下,俗称“担金担银”。民俗有云“年兜夜,跳火墩,公担金,婆担银,阿爸惊火薰,阿母笑纹纹……”看来此俗由古代的篝火流传下来,逐渐加人火旺发财的美好愿望,并衍化为一种热烈除夕夜气氛的传统民俗。
跳过火墩,长辈就给小孩分发“压岁钱”,俗称“分年”。家中主妇又拿了米,到各房中向帐顶和床脚撒去,口中高声说道“共三娘分年”,意即给为老鼠“分年”,要它们以后别乱啃舌咬。
诸事已毕,合家老小围坐聊天或玩牌,通宵不眠以待新正到来,俗称“守岁”,意在为长辈添寿,此乃古俗流传。唐李世民诗云“强欢新放岁,迎送一宵中”,宋陆游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守岁”之俗延续至今。如今除夕夜大家都看电视,等待“新正”到来。
附:
钟山村时令风俗
除夕晚上十二点过后,也就是正月初一凌晨,钟山村各家各户开始大放焰火和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到了早上,人们准备好各色水果、三杯清茶、茶配(闽南一带特指喝茶时食用的饼干、糖果等点心)等供品到水美宫、福仁宫祭拜神明,祭拜时需点香烛,拜后烧金银纸并放鞭炮。供品忌用荤菜和酒。
由于正月是新年伊始,人们的所有举动都关系到随后一年里的吉利,所以在正月里有许多禁忌需要遵守。如初一至初四忌用扫帚扫地,恐财气一扫而空;如实在需要打扫,需把垃圾扫到门后或墙角里堆着,不得拿出去倒掉,等初五那天再一块清理掉。初二忌操刀切物,所有需用用刀切的食品,都应在除夕准备周全。忌打骂小孩,说不吉利的话等等。
正月初二做“头牙”。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也重视“做牙”,而且随着家庭生活的不断富裕,“做牙”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做牙”的时候,要在院前(或店前,住套房则在卩日台上),摆上果品、酒菜,如炒米粉、炒面条、甜丸子,鸡、鸭、猪各种肉类、虾类等,并在院前或楼下烧香、烧金银纸等。“做牙”一般是由家庭妇女操办的。她们祀神的目的,一是期盼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二是期望出外工作的亲人一切顺利,上学读书的能考上大学、能安排上好工作,子女未婚的则婚姻如意,家有猪、羊、鸡、鸭、猫、狗等,也盼其“六畜兴旺”;三是利用“做牙”,邀请亲朋好友和全家人欢聚,打打“牙祭”,聚聚餐,叙叙旧,拉拉家常。
正月初二也是“女婿日”。在钟山村,这天已婚妇女需和丈夫、子女,携带茶配、红包等礼品一同回娘家拜年,俗称“做客”,并在那里吃一餐。在酒席上女儿女婿给父母等长辈送红包,父母亲也给外孙红包,家里热闹非凡。
以前,钟山村正月初三不兴拜年,因此有“初三困到饱”一说。
正月初四一早,人们要准备菜饭、水果等供品,焚香烧纸迎接回天庭的神只下凡,俗称“接神”、“接”。供品忌用空心菜、菜豆、牛肉、狗肉和芭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禁忌可以破了,人们可以开始打扫房间,把垃圾拿出村民在水美官上香去倒掉了。
正月初六是清水祖师公和三肀祖师公两位神灵的诞辰日清水祖师的祖庙在泉州市安溪蓬莱清水岩,三肀祖师的祖庙在漳州市肀和三肀寺
钟山村有些虔诚的村民在正月初五、初六会驱车前往祖庙祭拜。大部分村民还是在村里的祖师公庵或者家里的佛龛前祭拜。供品可用水果,忌用荤菜,柑橘(据说祖师公姓甘)。钟山村的祖师公庵在菜市场附近,是由村民蔡忠敏私人建造的。蔡忠敏的父亲去世前是祖师公的乩童,并把这一职业传给了儿子,蔡忠敏便在自家的土地上盖了一间小庵供奉祖师公。村里有很多孩子给祖师公做“契子1即小孩给神明当义子,祈求健康成长,因庵里的香火很旺。
钟山村水陆北宫供奉着一尊名叫许逊的大道公(亦称保生大帝)的神像,村里在每年正月初八举行保生大帝神像游境活动。到了正月初八那天上午,游境前,村民大菜、供品水祭拜(多少随意)。游境的时间一到,年轻人抬着保生大帝神像的辇轿和村里面庙宇供奉的神像的辇轿开始出游了,神像在前,后面是村民个人答谢的西乐队、腰鼓队、彩旗队,老人小孩和妇女人手一支点燃的香紧跟在队伍左右,叫做“随香”,队伍所到之处,鞭炮声与奏乐声齐鸣,全村热闹非凡。游境队伍绕村一周,最后把神像抬回到各自的庙宇里,活动宣告结束。
正月初九“天公生”,即给玉皇大帝过生日。拜天公仪式通常在凌晨就开始举行,因此供品在前一天晚上就得准备好。在祭拜时,村民们通常使用专门的供桌,四周围上红色剌绣的布桌围,四个桌角垫上金纸。供品有公鸡(脚上扎红线)、猪头(抹红)、韭菜(用红纸或红线捆扎)、鱼、十二个红龟稞、十二粒红圆、发稞、三粒染红的白煮鸡蛋、三碗用红糖煮的甜面线等。祭拜时要点一对特别粗的红香烛,拜完烧天公金(一种纸钱),放一串长长的鞭炮,祈求全家一年四季顺顺利利、肀肀安安。以前,家里如有新嫁出的女儿的话,拜天公的公鸡和红龟稞可给女。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村民要准备供品在家里大厅祭拜“三界公”。“三界公”的帝,即天帝、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是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供品与做“天公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红龟稞上印的是拜“三界公”特有的花样。女卩果家里有人做木匠的话,祭拜日寸还要把木工工具放到供桌上。
元宵节那天,村民还要把供奉在水美宫的“大仁公妈”抬出来游境。据说早先在蔡氏家庙“谷诒堂”这块土地上建的是另一座小庙,供奉的是“大仁公妈”。
后来让出土地盖了蔡氏家庙,神像就被移到水美宫供奉。因此每年元宵节,村民都会把“大仁公妈”神像抬出来游行,并进行祭拜。村里新婚夫妇头胎生了男孩,也要到庙里向“大仁公妈”报喜。
据说在很早以前钟山村元宵节还有“拜土地公庙,叩大猪”的习俗。钟山的土地公庙现在位于马青路旁边水陆北宫对面,在开发前,那一带都是农田,到了冬天,田地被犁过了,上面的土结成一块块。每到正月十五,村民都要带海蛎饭到土地公庙拜拜,然后吩咐家里的小孩到田里在猪圈里的猪槽下面,祈求猪快快长大。这就是“拜土地公庙,叩大猪”的习俗,现在巳不复存在了。
元宵节晚上蔡氏家庙“诒谷堂”灯火通明,这里会举行“钻灯脚”的活动。村里在上一年生男孩的家庭必须到这里来点一盏灯笼,上一年娶进的新娘子则到这里来“钻灯脚”,人从灯笼下穿过。俗话说“钻灯脚,生男孩”,祈求新的一年能。
元宵节过完,春节就算结束了。之后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家家户户要到庙里拜抵公,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要在家里拜土地公。这是每个月固定的习俗,除此之外,每个月里还有其他的节日,所谓“农家月月都有节”。
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那天村民要煮海蛎饭祭拜土地公和土地婆,祭拜仪式在家中大厅的神龛前举行。之所以用海蛎饭祭拜土地婆还有一个缘故。据说土地公为人忠厚老实,热心助人,而土地婆被认为是“恶婆”,心比较狠。她怕女儿出嫁没有穷人抬轿,于是说“要让穷人穷得手无寸铁,富人富上天”。民间老百姓很痛恨她,所以就在她老公生日寸,用她不敢吃的海蛎做成咸饭来祭拜她,让她吃不下,饿肚子,让她体会穷人之苦。
二月十五是钟山村祭祀祖先的“春秋二祭”之“春祭”。这通常是祭祀年代久远而不知道其忌日的祖先,供品可用菜饭等,在家里神龛前祭拜即可。
钟山村的蔡尖尾山上有座石峰岩寺,里面主供三宝佛。三宝佛是指空间上的三世佛,包括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分别是三宝佛的生日,
到了这几天,村民都带着供品到石峰岩寺为佛祖过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