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文宗洪迈
13488200000010

第10章 华衮及终(1)

(第一节)临事达权

洪迈被罢免一年之后,宋孝宗重新起用他,任命他出知泉州。一年后又命出知吉州,取道京城述职。旋即在九月被召回。洪迈路经家乡鄱阳县,了解到一些苛捐杂税的实际情况。当时的饶州,每年春节需要上缴朝廷黄金千两,历任长官不明就里,代代沿袭,老百姓苦不堪言。洪迈钩沉典故,发现其实这是一笔没有道理的杂税,于是上奏皇帝要求免除。《容斋四笔》卷八《文书误一字》中有载:

……乾道二年冬,蒙恩召还,过三衢,郡守何德辅问奏对用几札,因出草稿示之,其一乞蠲减鄱阳岁贡诞节金千两事,言此贡不知起于何时,或云艺祖初下江南,郡库适有金,守臣取以献长春节,遂为故事。……

虽然皇帝最终只同意免除三分之一,但饶州百姓毕竟因此减轻了许多负担。

乾道三年二月,洪迈除起居舍人;五月除起居郎,六月除中书舍人,兼侍读兼直学士院,日讲经筵。三年十二月,洪迈兼国史编修官,开始参与修订国史事。这段时间内,洪迈主要在朝堂立议,发挥言官和文书的作用。可资记录者,惟有几则趣闻:

乾道二年十一月,薛季益以权工部侍郎受命使金国,侍从共饯之于吏部尚书厅。陈应求主席,自六部长贰之外,两省官皆预,凡会者十二人。薛在部位最下,应求揖之为客。辞不就曰:“常时固自有次第,奈何今日不然?”诸公言此席正为侍郎设,何辞之为?薛终不可。予时为右史,最居末坐。给事中王日严目予曰:“景庐能仓卒间应对,愿出一转语折衷之。”予笑谓薛曰:“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侍郎姑处斯须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复如常时。”薛无以对,诸公皆称善,遂就席。

乾道六年,洪迈出知赣州。到了赣州以后,他发现赣州地处穷乡僻壤,人民生活困难,文化水平很低。他手上财力有限,于是先从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入手,广修学校大办教育。赣州坐落于赣南岭北莽莽群山之中,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政令的传达及统治的施行。因此,洪迈还大力修治道路,方便民众往来,为赣州当地各项政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而且,洪迈非常重视法制的维护,他断案注重实证,对于判决极为谨慎。在《容斋三笔》卷十六《奏谳疑狱》中记录了这样一笔:

州郡疑狱许奏谳,盖朝廷之深恩。然不问所犯重轻及情理蠧害,一切纵之,则为坏法。……予守赣,一将兵逃至外邑,杀村民于深林,民兄后知之,畏申官之费,即焚其尸,事发系狱,以杀时无证,尸不经验,奏裁刑寺辄定为断配。予持敕不下,复奏论之,未下而此兵死于狱。……

原本此案可称无头公案,而且连苦主也即原告都没有,完全可以草草了断,可就是因为没有实证,洪迈偏偏不肯随便用刑而是郑重提请裁决,发现上级量刑失当的时候还几度上书争论,可谓用心良苦慎于用刑。由于洪迈公平执法,赣州社会治安良好,秩序稳定,史称“士民安之”。

在赣州,洪迈还处理了一场变乱。《宋史·洪迈本传》对此记述极为详明:

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惊,百姓籄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阹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寻阳,斩于市。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洪迈。他处理变乱的手段可谓井井有条。第一步是安抚大众,他自己安坐不动,只派遣一个小校进军营安抚大众。这是极为高明的做法,故意拿谣言不当回事,谣言反而慢慢平息。小校平素与兵勇相熟,又是军中人,正是谣言中要滞留不返的类型,所以由他解释比太守解释更让大家信任。何况即使小校安抚失败,还可以有自己出面的余地。第二步是诛除首恶。谣言虽破,众心仍然未安。所以他“垂橐而入”——即着便服进入军营,从容地查问首先发乱的人。大家一看太守如此轻车简从,原本紧张怕广有株连的士兵们都安定了下来。很快,为首的两人被逮捕了。为了不再刺激当地兵民的情绪,也为了明正国家典刑,洪迈把他们带上枷锁送往九江按律斩杀。洪迈杀害反抗统治的官兵的确有其黑暗面,但仅就他处理此事而言,洪迈表现出了高度成熟的治政技巧和圆熟的权谋手段。而且其胆略与使金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在处理地方政务的问题上,洪迈还善于从全局着眼。这与他久在中央有关,也与他饱读史书,眼光宏远一脉相承。在统领赣州的第二年,江西各地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饥荒。惟有赣州,年中大熟。洪迈主动把粮食省出来救济邻郡。对于这种做法,其下属多不能理解。

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临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

南宋时,宋人多把北方的金等少数民族比为匈奴,而以秦汉自譬。据《史记》记载,秦末,当农民起义军兵临咸阳城下时,秦王子婴曾经急令驻扎于南越地区的五十万秦军北上卫国。但这五十万秦军早已在当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没有应诏,而是坐视秦朝灭亡最后投降汉朝。因此,此处洪迈引用此典故是要告诫自己的下属:都是大宋的臣子,管理的都是大宋的疆土,只顾自己富足,坐视临郡受灾,只能损害国家利益,这不是当臣子的做法!一番议论使下属心折。

洪迈在赣州政绩极其卓越。时人何异在《容斋随笔序》中记载道:

仆顷备数宪幕,留赣二年,至之日,文敏去才旬月,不及识也。而经行之地,笔墨飞动,人诵其书,家有其像,平易近民之政,悉能言之。有诉不平者,如诉之于其父,而谒其所欲者,如谒之于其母。

洪迈受赣州人民爱戴之情可见一斑。这些都充分表明,洪迈具备了独当一面的政治素质。宋孝宗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淳熙二年洪迈改知建安府,期间治理地方卓有成效,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他还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公平执法的美谈:

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记载非常简明,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洪迈这种不问贫富,不阿私曲,公平执法的态度,史家极为赞赏。

淳熙十一年,洪迈改知婺州。洪迈善于因地制宜,治政理民。来到婺州之后,他首先对当地风物人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发现金华地区田地多沙,无法存水。每当下雨或浇水时,流失速度极快。地处江南水乡却屡屡遭受旱灾困扰,时有“五天不雨则旱”之说。要解决金华这种特殊的缺水问题,只有依靠官府力量,组织群众广修小型水利工程,蓄水以备旱。但是,这样做有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当地民众人心不齐。地主阶级有钱有田,他们希望修缮水利,但却苦于没有人力;而普通劳动人民有人有力,但却没有财力兴修。同时原有水利设施分布不均,各地人力不齐,人心不一。洪迈敏锐地发现了这些情况,让官府在其中担当组织者和牵线人角色。他打破地区分割,对辖区内的各种池塘陂湖做出统一规划,调动所有人力,统一修缮。修缮过程中,由种地的农民出人力,而拥有土地的地主出粮食,在官府的安排下把所有的公私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修缮,总数共达八百三十七所。由于治水得力,金华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自此得到很大改观,甚至到今天,洪迈时兴修的一部分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南宋时期常年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士兵众多且素质不一,如何治军也就成为各个地方官员的一项大难题。洪迈前在赣州就已经遇上过一次兵士哗变的情况,这次在婺州,再次碰上了一起驻军啸聚的事件。同上次一样,洪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处理手段和过程比上次更加干脆利落:

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拱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

这一次洪迈成功把变乱化解在萌芽中。当变乱将成,郡将恐惧甚而企图姑息了事之时,洪迈独持己见,坚持毫不妥协。他用计逮捕四十余人,兵众哗然,公然聚集拦截他的轿子。可是他呢?没有滥施威风,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巧妙地把普通士兵与啸聚闹事的首恶分子分化开来。开导士兵:我抓的都是罪犯啊,你们干什么要牵扯进来呢?士兵们知道了其中利害,思前想后终于慢慢散去。随后,洪迈立刻对抓来的人员进行甄别,提出其中带头啸聚挟官的两人,历数他们的罪行,最后在集市公开斩首,其他从恶人员,根据罪行大小分别施以刺字及鞭刑不一,而先前啸聚的普通士兵一个不问。这样,一起由腐败兵员挑起的啸聚事件很快烟消云散,取得了统治阶级最满意的结果。因此,在听到关于洪迈如何处理此事的报告之后,孝宗惊喜地说:“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为此特地褒奖,加封他敷文阁待制。

(第二节)再立朝堂

淳熙十二年,洪迈因上淮东边备书受孝宗嘉许,特命他以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洪迈初入史馆,参与编修四朝帝纪,又晋升为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讲读官宿直。皇帝非常器重他的博学多才,经常召入宫中,讨论经学以及治理国家之道,有时跟他谈论到深夜。

淳熙十三年九月,洪迈拜翰林学士,四朝史编修完毕,进呈孝宗御览。

淳熙十四年,洪迈主持词科考试。

淳熙十五年三月,洪迈上书推举吕夷简、赵鼎、韩世忠、张俊配飨高庙。杨万里等人与之争论,后孝宗将两人全部出放外郡。这件事情原委多端。实际上,洪迈推举这四个人是孝宗皇帝的意思。据周必大《思陵录》中记载:“乙未,又引洪迈。迈退语侍从云:上问太上宰臣吕赵孰优?迈云:吕遭时艰难,功虽不细;而赵首陈立储之义,其功尤大。上曰:此社稷大勋也!”周必大揣测,一定是洪迈故意探听皇帝的口风:“迈必有以开陈,故圣论及之。”而洪迈弄清了孝宗皇帝的本意,于是在下旨要推举高庙配飨时候,洪迈没有跟众人商议,便以士林代言的身份给皇帝上奏折推举如前四人:

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

《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引《朝野杂记》云:“永思陵复土,翰林学士洪迈言神圣武文宪孝皇帝附庙有期,所有配食臣僚,先期议定。臣两蒙宣谕欲用文武臣各两人。文臣故宰相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忠简赵鼎;武臣太师靳王谥忠武韩世忠,太师鲁王谥忠烈张俊,此四人皆一时名将相,合于天下公论。望付侍臣详议以闻,议者皆以为宜从之。”

洪迈的做法激怒了清流众官,他们纷纷上书发表不同意见。尤袤上书言:

“祖宗典故:既附然后议配享,今忽定于灵驾发引一日前。不集众议,惧无以厌服勋臣子孙之心。宜反复熟议以俟论定。”奏入,诏未预议官详议以闻。继寝之,卒用四人者。

大家普遍认为,吕颐浩的人望不够(众人虽然内心更不同意赵鼎,但都心知肚明其为有拥立孝宗之功必然入选),章森提出用岳飞和张浚,杨万里提出用张浚。没想到,深明皇帝心意的洪迈居然对张浚大加诋毁:

时论有以张浚大类汉诸葛亮,亦宜预列。迈谓亮斩马谡已为失计,浚袭其事斩曲端,几于自坏万里长城。至于诈张端旗,尤为拙谋,徒足以召敌人之笑沮我师之气。帝是其议。

杨万里立刻上书,弹劾洪迈欺、专、私三条罪状,并把洪比做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这应该说是很重的罪名了,表明当时的清流已经把洪迈视为是谄媚事主的奸佞一流。可是孝宗皇帝是偏袒洪迈的,尽管清流多有非议,他仍然下诏采用了洪迈所举四人。同时对杨万里和洪迈各打五十大板,出放外郡。

对于这次外放,洪迈心知肚明所以毫不介意。甚至到了外放地后,他还写信给好友时任宰相的周必大:“予到当涂日,谢执政书云:‘郡虽小而事简,库钱仓粟,自可枝梧,得坐啸道院,诚为至幸。’周益公答云:‘从前得外郡太守书,未有不以窘冗为词,独创见来缄如此。’盖觉其与它异也。”周必大以他为安贫豁达,颇为赞赏了一番。

绍熙元年,洪迈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提举玉隆万寿宫。在面见皇帝辞行并听取指示的时候,洪迈向孝宗上防新政十渐书。皇帝要求他说:“浙东一带的老百姓因为和市而穷困不已,你去要为我解决这个问题。”洪迈磕头回答:“发誓一定尽全力”。洪迈到任后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上书皇帝,一次减免了当地需要和买的绢布四万匹。

(第三节)严蕊公案

次年洪迈因年纪老迈请辞未准,遂解印归故里,不再担任实际职务,而全力以赴编写《夷坚志》。宋廷念起老臣,仍给俸禄优容之。在《夷坚志》的编写过程中,由于过于贪多求快,内容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对此时人多有批评。《夷坚志》的一些内容甚至在后来都引起了轩然大波。最着名的就莫过于朱熹与严蕊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闹得沸沸扬扬。最早在洪迈的《夷坚志庚》中有一段记载:

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唐与正为守,颇属目。朱元晦提举浙东,按部发其事,捕蕊下狱,杖其背,犹以为伍佰行杖轻,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而系乐籍如故。岳商鲫霖提点刑狱,因疏决至台,蕊陈状乞自便。岳令作词,应声口占云:“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即判从良。

对于这个故事,后人争论纷纭。有人认为属实,并进一步推演出朱熹是意在借助严蕊来整治唐仲友(唐有正)。唐有正反对理学,还点名抨击过朱熹的学说。就因为这学术上的分歧,朱熹一直怀恨在心。正好那时朱熹担任了两浙东路常平盐茶公事,唐仲友天台知州就在他的辖区。于是他就想借经济审计的机会,给唐仲友安条罪状。可惜查来查去,偏没查出什么问题来,只好借别的办法让唐仲友身败名裂。严蕊是南宋孝宗时天台州的一名营妓,据说善歌舞、书画、诗词,号称一代名妓,唐仲友经常在邀请宾客时让她作陪。于是,朱熹就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按照当时法律,官员可以命官妓“歌舞佐酒”,但不可以“私侍枕席”,为了达到扳倒唐仲友的目的,朱熹把严蕊抓进大牢,严刑拷打,“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可是严蕊竟然极有气节,有狱卒劝她认罪算了,严蕊坚定地说:“我本来就是卑贱的妓女,即使承认与知州有肉体关系,想来也不是死罪。但是非真伪,怎么可以胡说八道来诬陷一位士大夫?我就是死,也决不诬陷别人!”这件事上报之后惊动了朝廷,孝宗亲自过问,派浙东提点刑狱公事岳霖处理,岳霖敬佩严蕊的气节,也怜悯她伤病交加,在提审时,让她作词自陈志向,严蕊“略不构思,即口占《卜算子》”,也就是洪迈《夷坚志》记录的那一首,岳霖当即判严蕊从良,无罪释放。尔后严蕊死里逃生,唐仲友也躲过了一场风波,兴风作浪的朱熹,易地为官,又满口仁义道德去了,后来还被捧作一代圣贤、道德典范。持此论者绘声绘色地描画了一出生动的活剧,并从而鄙薄朱熹为人之委琐,还不如一个营妓。以他的说法,似乎洪迈与朱熹势同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