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13489300000023

第23章 论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的策略(2)

小班年龄幼儿自控能力比较差,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互相谦让的意识较弱,因此提供丰富、充裕的材料避免幼儿之间为材料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教师应尽量激发孩子新的想法,不断改良和更换活动的材料和物品。如把两种材料稍做加工组合运用,新的材料和内容也随之产生,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新玩法。比如,在玩天平小鱼游戏时,幼儿会把几条小鱼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寻找一条大鱼放在天平的另一端,然后拿掉一边的一条小鱼,再把另一边的大鱼换成小一点的,以此类推。还可以根据小鱼的颜色、形状、花纹进行分类、排序等。后续还可以提供其他的小动物玩具、水果玩具让幼儿在以上玩法的基础上,自由发现新玩法,增加趣味性。这样区域活动既有一定的目标,又能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发现新的玩法。

二、巧用语言激发兴趣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能起到导向的作用是教师的语言。正确的导语能有效调动孩子积极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相反,就会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阻碍孩子的发展。尤其对小班孩子而言,教师更应该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1、多用启发性的语言。

让幼儿自己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示、指导。多用启发性的语言对小班幼儿进行指导,会有较好的效果。教师采用启示性的语言,来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并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沉与浮”的区域小实验中,幼儿用自己收集回来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放到水中进行沉浮小实验。如有易拉罐、铅笔、玩具、磁铁、小碗等,开始,幼儿都沉迷观察自己带来的材料在水中的反应,并没有观察比较同伴收集其他材料在水中的反应及变化。这时,老师适时提醒幼儿:“看看是不是沉的东西就一定沉下去,浮的东西一定浮上来?”。这样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在问题的启发下,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幼儿开始结伴进行实验。幼儿尝试将沉的东西想办法让它们浮上来,而让浮的东西想办法沉下去.经过多次尝试后,幼儿惊喜地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中,但吸满了水后,就会沉下去。玩具小碗是浮在水上的,加一点水进去还可以浮着,加进的水越多,小碗越是往下沉,最后还是沉下去了。这样,在老师的暗示下,幼儿能有目的地通过自己的操作与观察,对“沉与浮”的现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2、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速度有快有慢,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但只要孩子能积极思考,不断尝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为了不妨碍幼儿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穿珠子”活动中,由于刚开始幼儿没掌握穿珠的方法,穿得很慢,渐渐有些幼儿就失去兴趣了。一次,我发现有一名幼儿成功了,就请他演示给大家看,并把穿好的珠子在脖子上围成一条漂亮的项链。鼓励其他幼儿:“明天你们可以再试一试,看一看你能不能象他那样穿一条漂亮的项链。”当幼儿做到时,我再提高难度,再次鼓励幼儿:“xxx小朋友的项链珠珠是有规律地间隔颜色排队的,你们有谁超过他,比一比谁穿得又多又漂亮。”鼓励性语言马上使幼儿充满信心,一直很有兴趣地坚持完成任务。

三、巧设游戏引发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蕴藏着孩子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在科学游戏中,能让幼儿自身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都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游戏中的情节与体验构建经验,获得发展。把粗浅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能够有效地引发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例如:将“娃娃家”布置成家的情景,娃娃睡在床上,衣服、裤子挂在衣柜里、鞋子放在鞋架上,这样的布置让幼儿很自然地模仿妈妈给娃娃穿衣服裤、给娃娃喂东西吃,模仿大人分类整理家里的食物、餐具、玩具等,而且玩得很投入。这样利用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来引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懂得了一些初浅的科学知识。

总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让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成为幼儿活动的帮助者,材料的提供者,成为幼儿的朋友,并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让幼儿在科学区域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与感受,去学习。

参考文献:

1、何翠月:《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言语》,《教育导刊》,2000年第六期。

2、谭加颖:《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猜想”活动在幼儿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

唐立群

[摘要]幼儿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幼儿学习的亲身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它使幼儿学到的知识,得到的观点,得以验证或启发,使幼儿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猜想活动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性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特别强调教师处于幼儿发展引导者的地位。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性学习中,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出现,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本文就猜想活动在幼儿科学探究性学习中情境创设、猜想验证、善用记录等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猜想活动幼儿科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

办事。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它们为孩子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去关注孩子们的猜想和发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萌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站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鼓励他们大胆猜想,敢于探索,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调整自己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开展猜想活动,让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更加生动,使幼儿形成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就猜想活动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教师参与,让幼儿敢于、乐于猜想

猜想是幼儿进行探究性活动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去进行科学尝试的一种动力。孩子因为有了猜想,才会有探索的渴望,才能投入到实践中,主动地去实验和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为使教师的引导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师必须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真诚的、信任的、理解的、民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心理环境和氛围,注重创设互动的、探索的、开放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支架,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并且以和幼儿一起学习的学习者的身份,以与幼儿共同探索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敢于猜想,乐于猜想,从而乐于探究、勇于创造。

在《纸杯承重》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就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幼儿进行猜想:在木板下放多少个纸杯,才能承载一个小朋友的重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始猜测,10个、20个、30个……他们的猜想结果是:纸杯肯定是越多越好!看见孩子们为这个问题激烈地进行着讨论,教师适时地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当孩子们捧着一大堆的纸杯忙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踩扁纸杯后发现:原来纸杯的摆放位置很重要的(力的平均原理),同时发现纸杯重叠后的承重要比单个纸杯强,而且小朋友的重量也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孩子发现了这些“秘密”后,教师又让每组孩子尝试用最少的杯子承重一个小朋友的重量。结果,有一组幼儿只用了6个杯子就成功了。孩子们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还通过自己的实验证实了:并不是纸杯越多越好!在这个验证过程中,教师始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试验,和孩子一样玩得开心。没有给孩子太多的提示,只是放手让孩子去发现和验证,在他们的发现中帮助孩子不断积累着知识经验,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二、鼓励用事实验证猜想,体验探究过程

猜想和假设是对未来结果做出预测和估计而引发的一种思考方式,它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人们通过亲身实践的直接操作来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修正自己的错误的概念。如在由故事《乌鸦喝水》引出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出示两个装有不同水位的瓶子,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如果我们在这两个瓶子里,都不停地加小石子,这两个瓶子里的水位都会升高至同一刻度吗?结果孩子们纷纷议论,有的说不行、有的说行。带着自己的猜想,孩子们进行验证时就积极踊跃,结果发现:在水位低的瓶子里不停地放进石子,但并不能使里面的水升高到所要求的刻度,而水位高的瓶子里加上石子就可以。在这个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原来瓶子里的水过少,无论乌鸦怎样加石子,一样喝不到水!

三、幼儿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科学探究活动要从幼儿的视角进行思考,尽可能让幼儿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归纳和评价思辨,增长见识,深化体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科学”,允许幼儿“不科学”的出现,才能发现幼儿无限的潜能和逐步发展的轨迹。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启发孩子进行猜想,鼓励孩子进行实验,孩子的猜想肯定是各不相同,在教学中也碰到过,有的幼儿为了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就会用错误的验证证明他错误的猜想。如:在活动《有趣的彩棒》中,教师让孩子猜想在橡皮筋的帮助下,最少用几根彩棒能站起来(认识“三角撑”的原理),有小朋友猜想是两根就行,结果在实验中她用尽各种办法,把彩棒的脚插入小朋友的桌子缝、为彩棒的脚找依靠物、不惜扶着彩棒也要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那么这个时候教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交流发现,在实验中发现别的小朋友用三根彩棒不用扶、不用靠就能站得很稳!孩子在结果中也发现这个“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教师不应该为孩子们错误的猜想着急,而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去尝试、发现,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学习中寻找答案,也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的方法!正是这些获取经验的方法多样化,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交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幼儿的猜想与科学探究更加有利于锻炼幼儿的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引导幼儿善用记录,学习整理思维

在孩子有了猜想,就要验证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进行不断的尝试,然后出现不同的答案!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在试验过程中出现混淆!这个时候尝试让孩子学习将自己的猜想和验证进行记录。如我们在玩“沉浮”游戏时,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并让他们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沉、哪些则会浮?第一组的孩子进行操作时,教师没想到让孩子进行记录,结果有些孩子就说不清自己的猜想和后来的验证结果是否符合。在发现这个问题后,第二组的孩子进行探索时,教师就尝试让孩子进行猜想,有了记录,孩子的猜想和验证在记录表上清清楚楚,从中他们发现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这样更能有利于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利于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猜想是通向科学真理的桥梁”,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在其探索和确立的过程中,都会有猜想的阶段。“猜想”激发孩子努力地去探索,从未知走向已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生活中的世界也充满了科学,科学活动中探究的主体是孩子,教师要学会适当地隐藏自己,鼓励孩子大胆地去猜想,和孩子一起站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参与他们的探究,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探究性的综合活动,从孩子们的猜想中引出,而在验证中明白:事实胜于雄辩!

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马洁珍

一、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重要性

科技教育活动资源是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持,它支持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而科技教育活动开展开拓了科技活动资源选取范围。科技活动资源的开展与创新是实现科技活动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概念

科技教育活动资源是指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儿童与教师在一个共同的探索目标下,在一切可能的范围里,可运用的一切物品、信息、环境及人力等资源。

三、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科技教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1、科技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该是互动的,具有自主性和生长性。

2、科技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重点在促进人的发展。

3、科技日新月异,幼儿每天都可以从各种渠道接触到先进科技。因此科技教育活动资源应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和更新。

4、创设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才能让科技活动资源成为科技教育活动巨大的能源。

(二)科技教育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四个组成部分

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核心是人的资源,他们既是开发者也是运用者。所以,幼儿、家长、教师、园方必须紧密协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及应用资源。因此,科技活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教师

(1)对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关键是教师。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活动资源的重要意义,认识儿童巨大的潜能,开拓视野,加强对信息反应的敏感度,提高收集、分析、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2)要充分调动幼儿、家长、同事、社区的积极性,并将此转换成巨大的资源。

(3)注重活动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将活动资源引入到孩子的活动中,物化到各种材料中。

(4)自己的思考方式,收集、整理各种资源,引导幼儿运用适当的策略查询相关的资源给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材料以及适度的指导,让幼儿按照资讯,利用资源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促进幼儿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2、幼儿

(1)对感兴趣探索研究的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收集相关的资讯,进行分类和整理。

(2)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将结果利用叙述、描述、记录资料与图解等方式传达所发掘的资源。

(3)应用观察所得的资源形成假设,进行推论。向他人阐明自己对某事件或物体或(相关科技教育活动)的看法及理解。

(4)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组合、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