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讲低碳养生
13489500000027

第27章 低碳心理,健康新生活(2)

我们前面说过人们都希望快乐的生活,而能够使自己的快乐的方法也很多。但是,生活中难免有一些使自己不快乐的事发生,“喜怒哀乐”也是人之常情。可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把握好“度”,尽量避免过度的悲伤。过度的悲伤或长期的悲伤对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还会导致“悲观”,就是对待任何事都以消极的观点去看,整日闷闷不乐,甚至产生“人生是痛苦的”、“活着没有意义”等想法,这就更加危险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随时用“乐观”的心理态度去面对生活。

要做到乐观面对生活,不妨参照以下几点:

1.凡事多往好的一面看。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然有两面性,为什么我们非要死盯住消极的一面不放呢?那样只会让你更加悲观,而且情况同样不会好转,甚至会“祸不单行”,越来越糟。如果多看积极的一面,你的心态也会跟着积极起来,面多困难时也会“笑着面对”,思维也会更加开阔,结果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解决,结果问题随后也就“迎刃而解”了。

2.不要把你的悲伤留给自己。俗话说:“分享快乐,快乐加倍;分担痛苦,痛苦减半。”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一定不要把悲伤情绪独自窝在心里,要拿出来向家人、朋友、长辈倾诉,这样能有效的缓解你的不良情绪。相信不少朋友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向别人倾诉后,即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你的心里也会舒服很多。如果倾诉后问题解决了,那你更是马上“阴转晴”了。把悲伤留给自己,只能让你更悲伤,把悲伤倾诉给别人,就会得到一份安慰,还会增加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毕竟,多一个人分担,就多一份力量,情绪的天平也就会从悲观一段向乐观一端倾斜。

3.让你发霉的悲观情绪晒晒太阳。很多人一旦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就把自己闷在家里,足不出户。甚至有人把房门、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看到。这都是非常不健康的,时间一久,难免会闷出病来。很多因心理疾病自杀的人都是在阴暗封闭的家中被人发现的。因此,有悲观情绪的朋友一定要经常出去走走,沐浴一下温暖的阳光,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欣赏一下自然的美景,也许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不值得只为一件事放弃快乐。

4.不管愿不愿意,只要开口大笑。既然都不愉快了,还怎么能笑得出来呢?错,不管你愉不愉快,愿不愿意,只要你开口笑,你的情绪马上就会有所改变。我们在“低碳娱乐”一章已经介绍过“大笑运动”的好处与原理,你也不妨试一试,相信你会变得越来越乐观。除此之外,多参加一些其它低碳娱乐活动,也能让你笑口常开。

5.对自己好一点。这点可以向那个失恋的女孩学习。不少人心情不好时就茶不思饭不想,觉得什么也没意思。其实,这和愤怒一样,是在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这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反倒不如吃好、喝好、打扮好,让自己快乐起来。当然,可千万别过了“度”。

高碳自私招百病低碳无私常快乐

今天我们环境的高碳状况和人类自私的心理是分不开的,就是因为人类为了满足各自的私利,才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消耗、排放。即使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很多自私的商家依然“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低碳”的旗号继续“高碳”,这不得不令人指责。自私与贪婪往往“狼狈为奸”,人们也经常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因为自私同样源自过度的欲望。

自私本身就是一种病,心理学上认为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就是指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心理。自私对自私的人自己本身也是非常有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自私的人往往只顾自己,不讲社会公德,结果破坏了环境,自食其果。

第二,自私的人常计较个人得失,因此身心时常为之所累,经常郁闷、愤怒、失落、沮丧,甚至痛苦。

第三,自私的人往往没有真心的朋友,甚至家人也会避而远之。没有了亲情与友情,想健康都难。

第四,自私的人往往嫉妒心很强,进而还会报复他人,结果往往遭致他人的反报复。

第五,严重的自私会导致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侵吞公款、诬陷他人、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最终被绳之以法。

第六,自私必然违背低碳养生的各方面,自然也就不会健康。

反而言之,无私利人的心理不但能避免上述危害,还能对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哲人也说过:“助人为快乐之本”。

可是,常言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难道是错的?并非完全如此。其实,适当的私心是正常的,但同样道理,如果过了度,就成了自私自利,对人对己都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自私的心理呢?

首先,要时常内省。自私通常是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要想克服它,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进行自我观察,然后以社会公德和做人准则为参照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判,反省自己的过错。

其次,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如果你连社会公德和做人准则都不知道,你又拿什么来参照呢。除了从书籍、电视等各类媒体中学习外,还可以多向助人为乐的朋友学习。

再次,从身边小事做起,多进行一些帮助他人的行为。自私心理的人应该时常换位思考一下,可以站在别人角度替别人想想,适当地多关心一下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样可以逐渐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并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人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最后,对于自私心理很严重的人,可以采用一种心理学上的“回避性训练法”,具体做法是:在手腕上系一条橡皮环,只要意识到自己有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用手腕上橡皮环弹击自己,从而形成一种自私是不好的条件反射,督促自己尽快改正。

太悲伤就大哭

虽然我们前面强调要学会乐观,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哭泣。哭泣也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一,婴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开始放声大哭,是因为哭泣是他们最直接表达不适应、不舒适以及需求的方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遇到受委屈或不开心的事,也往往用哭泣来表达和排遣。

用“平衡”的理论来说,当人的不愉快情绪聚积到一定程度后,就如同一座水库已经蓄积了太多的水量,如果再不开闸泄水,就有可能使大坝崩溃。而我们的身心就如同一座水库,如果不及时通过哭泣来“泄洪”,则有可能使健康的大坝受到损害。

然而,成人,尤其是男性朋友,由于长期受到“男儿有泪不轻弹”观点的影响,认为哭泣是“很不男人”脆弱表现。于是遇到很多压力与不快,又一时学不会乐观面对,轻松排遣,只好“泪往心里流”,结果往往导致全身气机不畅,心中郁闷无法排解,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有专家表示:“嚎啕大哭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寻求内心宁静的单纯渴望,是为剑拔弩张、斤斤计较的生活寻找停歇喘息的机会,哭泣确实能比较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美国生物化学家佛瑞也指出:“情绪化的眼泪中含有很多人体在压力下释放的物质,如止痛剂、内啡素、荷尔蒙等。哭泣还可以将情绪低潮时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可见,哭泣不但能平衡心理压力,还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好处。

哭泣虽然有益健康,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尽量乐观,这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哭毕竟只是暂时的排解,因此不要动不动就哭,哭多了表明你依旧长期悲伤不快,对身体也有较大危害。古代不是常有“把眼泪哭干,把眼睛哭瞎”的例子吗?

再愤怒也有办法不发火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人们常听说“怒伤肝”,其实,怒不仅伤肝,还伤心、伤胃、伤脑等。

愤怒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也需要宣泄,但是,这种宣泄不是指对人“大发雷霆”

,这样虽然能暂时排解一下,但实际上对身体并不利,因为人们在发火时依旧处于愤怒的状态,而且时常越发越火,此时人的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更大。同时,发火对他人也是一种伤害。发完火后,有些人渐渐养成了一有不快就朝人发火的习惯,对人对己都不利。还有些人发完火后又感到很内疚,很懊悔,这同样是一种不良的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戒怒呢?下面几种方法可以供大家借鉴:

1.意识控制法

当怒火刚从心头燃起时,就提醒自己,发怒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糟,于是冷静理智地控制住自己的怒气。

2.换位思考法

在即将发火前想一想为什么对方会那么说、那么做,自己是不是也有错,是不是对方故意要针对自己。如果是自己的错,对方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合情合理的原因,就没有必要发火。

3.豁达包容法

即使对方真犯了错,也要尽量包容,不要发火。这和俗话说:“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是一个道理。并且,你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对犯错的人进行说服教育,而不必“人错你也错”。

4.回避法

如果是那种“朽木不可雕”或者同时有可能“反咬一口”的人,应当尽量避而远之,做到眼不见,心不烦,“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怒气自然消除大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制怒方法。

5.倾诉法

如果愤怒的情绪还是一直在心头,又不能发,怎么办?可以找个冷静理智、博学多识的朋友,向他倾诉。这样既可以宣泄愤怒,也便于找到解决的办法。

6.提高自身法

有些怒火其实是由于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比较低造成的。比如自己有自私心理、虚荣心强、自尊心过强、心胸狭窄、感情脆弱等,这就需要自己总结反省了,与其发怒伤身,不如“化怒气为动力”,投入到高层次的学习与追求上,不但转移了注意力,消减了怒火,还提高了自身。

l杨力答疑

问:我家孩子今年14岁,是个女孩。最近发现她成天不高兴,也不爱说话,问她怎么了也不回答。不知道她是不是患上了“抑郁症”,请问该怎么开导她?

答:首先要强调两点:第一,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病症,它的种类也不止一种,并不是只要不高兴、抑郁寡欢、不爱说话就算是抑郁症;第二,一些抑郁症不是单靠心理开导就能治愈的,还需要结合一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迷、兴趣降低、悲观厌世、思维迟钝、言语减少、动作迟缓、自责自罪、食欲低下、睡眠不佳、惶恐多疑、感觉全身多处不适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根据患病人群及症状的不同可分不同的种类,其中青少年抑郁症除了具有上述典型的表现外,还有注意力涣散、不爱运动、记忆力下降、厌学、恐学、逃学等表现。而一些非典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则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如胃口反倒增加,体重反而增长,睡眠时间变长等。

并不是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同时具备上面所有症状,如果病的程度较轻,有可能只具备其中一两条症状。

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异常、代谢异常、精神因素等。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替代性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有西医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两种;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特殊仪器进行一种电流刺激疗法;心理治疗主要是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来治疗;替代性疗法往往只对轻度的抑郁症患者有效,主要包含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以及中医类的针灸、按摩等疗法。

针对你说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你的孩子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如果你的孩子还具有上面说的其它症状,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建议你最好到专业的心理医师那进行诊断,如果是,则尽快治疗;如果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待找到原因后,可以参照本书介绍的方法综合应对。

(第三节)低碳心理取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