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礼仪修养
13490600000014

第14章 教师语言礼仪(1)

教师,被人们称为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语言反映着教师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职业上的特点,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领域中,在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运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一节)教师语言的特征

教师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一、规范性

教师语言应当合乎规范。首先,教师口语应当是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普通话。宪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掌握、使用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受各种社会规范的制约,从大范围讲,要受国家政策法令、道德标准、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的制约,从小范围讲,要受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制约。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和运用语言。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肩负的使命,决定了教师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二、学术性

教什么学科用什么专业用语,学术性强是教师语言的特征之二。

教师的工作,是通过课堂讲授、导读、组织讨论、组织班会和集体活动、指导试验、实习等一系列教学、教育环节,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并使其转化为品德和能力的工作。其中,无论哪一项活动的内容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思维的内容决定思维的表达,因而,教师语言的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必定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必须使用学术语言来说话。

比如说,理科教师的语言具有科技语体的某些特点,论证推理常常多于文科的叙述说明,词汇以术语为中心,句式严谨,语调规整,言语具有抽象性。文科教师的语言又有文艺语体的某些特点,通常是叙述说明多于理科的论证推理,词语以口语词、通用词为基础,句式短俏,富于变化,语调充满感情,言语具有形象性、感受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使自己的语言艺术有本学科的风格。

三、针对性

对什么学生说什么话,针对性强,是教师语言的特征之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虽然教师语言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时,应该因地因时因事而且因学生而异,决不能千篇一律,用一个调子,说一套话,这也是教师语言的重要要求。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就应有不同的特点。

1年级的不同。学校按学生入学先后分为不同年级进行学习,学生的不同年级,除反映知识水平不同外,也反映着学生的年龄差距。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决定着自身的不同的接受能力,学生接受能力是从低逐步向高发展的。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年级、年龄特征来变化自己的语言艺术。小学生接受能力低,他们往往从兴趣、爱好、感情出发,教师应多用富于形象的语言去教育他们。中学的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强,教师则宜多用生动活泼的说理性语言去教育他们。

2学生差距的不同。由于学生生理条件上的差异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必然在学习上有上、中、下的差别;由于学生思想方式的差异和受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同影响,也必然表现在思想进步上的差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一客观现状,教师在辅导或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就应注意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程度学生的辅导或思想教育工作。学习好或思想进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优越感,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宜多用些激发他继续努力、不断进取的言语,诱导他们在学习上或思想上取得更大成绩;在诱导过程中要多指出他们在面对大千世界和知识海洋的不足,语气上庄重、严肃,使其在教师语言艺术指导下,明辨是非,正确对待自己。对于那些因某种原因思想较消沉、学习较差、存在着自卑感的学生,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语气要平和体贴,多表扬少批评,少说带有刺激性的话,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便于做好这类学生的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3男女学生的不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当你用同样的话语、同样的语气批评男学生和女学生的时候,男学生可能感到不痛不痒、毫不在乎;而女学生却感到老师太严厉,甚至吃不消而哭鼻子。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性别上的差异,而这种性别差异造成对外界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一般来说,男学生性格粗犷,说话直率,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反应较小;女学生性格温和,说话委婉,接受外界事物刺激敏感、反应较大。所以教师在言谈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损伤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做男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宜用较为直率的语言,而对女学生则宜用细致而委婉的语言艺术。

四、启发性

教师语言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语言的启发性特点是由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决定的,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特性。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为此,必须启发。而启发,又主要靠语言进行的,因此,启发性,是教师语言的基本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去激励、启迪学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打开他们的思路,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具有思考价值的知识,学生自己不容易发现或不容易注意到,通过教师的提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有些比较难懂的知识,教师通过把难点和关键之处,以问句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再听讲,印象便要深刻得多,有助于提高教师讲课的质量。

请看一位教师教“动物”这个概念的片断:

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不也是动物吗?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师: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飞鸟,不会爬也不会走,不也是动物吗?

生: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叫动物。

师:飞机会飞,汽车会爬,是不是动物?

生:它们自己不会活动,不是动物。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诱导,使学生真正全面而又准确地把握了“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五、激励性

教师的语言手段是否高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灵,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

激励是人本身的干涉变量,根据外界的需要,接受外界的信号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变量对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指导或引导行为推向应达目标。教育教学无非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教师应当选择和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发出某些信号,刺激干涉变量值达到良好状态,进而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上进的力量,不断进步。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用有激励性的语言,少用或不用有消极性的刺激性语言。

提高教师口语的激励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寄予希望。教师教育学生,语言应充满希望,让他们从中领悟出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从心底里爆发出奋斗的热情和力量。

2要善于理解。教师教育学生,应从尊重、信任他们的愿望出发,正确理解学生的言行,语言应该委婉得体,亲切中肯,富有启发性。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体贴,从而主动地加快进步脚步。

3要扬长避短。教师教育学生,应积极创造条件,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火,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缺点向优点方面转化。

4要提供榜样。教师教育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榜样,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他们。

5要激发感情。教师教育学生,应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取激将式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敢为人先,发愤图强。

6要及时评价。教师教育学生,应该从分析学生的具体言行入手,及时评价,使学生努力有方向,进步有动力。

六、审美性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言,尤其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审美性,美是打动人的心灵的,它不仅能吸引学生,推动他们深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教师语言的要求

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学语言规定了特定的要求。语言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适度,节奏抑扬顿挫,语言流畅自然,表意准确飞动。

一、说普通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具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语音的规范化对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意义。推广普通话,就是促使语音规范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坚持用普通话。

二、发音准确

一个人会讲普通话,并不等于讲得比较标准。如果对于一般人来讲,能讲普通话也算不错了,那么对教师来说,这个标准就实在太低了。有的人讲话总是瓮声瓮气的,好像嘴巴里含了只橄榄,叫人难以辨别他在讲什么。因为教师是一人讲,众人听,教师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

三、语调优美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的。除了语音的准确以外,还应注意语言的节奏,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应该是有起伏的。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的感情变化,教师语言要形成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和谐美,既有平心静气的叙述,又有严谨细密的说理;既有轻松自如的谈笑,又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使之千波百折,跌宕多姿,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理上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以收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如果语言没有起伏变化,始终就是一个频率、一个声调,往往使人觉得就像在喝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很快就觉得没意思。为此,讲课时语调应有起有伏,时急时缓,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到生动活泼,避免过于呆板的音调。

四、音量适中

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的客观要求限定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足够的音量,应该以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听得清晰为标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多少、教室的大小来确定自己语音的音量。如果音量过大,则会使老师的嗓门产生疲劳,而且高音量就成了噪音。而音量过小,则会使学生听来感到费劲。

五、语速快慢适度

教师教学语速的快慢固然和教师的性格有关,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语速应该有比较稳定的标准,那就是适度。一般地说,教师在进行单向表述式阐释时以每分钟250个音节左右为宜,如果过快,学生没有思考反应的时间,如果过慢,单位时间内语言包含的信息量偏少,两种情况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语言的流畅自然,一般不能出现较大的迟滞、重复,不能有过多的插入语。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思维的不顺畅造成的。

六、表意准确生动

表意的准确生动是教学语言最重要的要求。任何抑扬顿挫、快慢适度、音量适中、语气自然的语言都必须在能准确生动表意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而在能基本表意的基础上,前四种要求又有助于准确生动地表现教学语言各种技巧,如语音技巧的掌握,对提高教学语言表意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帮助是很大的。

七、用语要文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时恰当灵活使用有关文明用语。教师课堂常用文明用语有:

①“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

②“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③“你真的很出色!”

④“你一定能行!”

⑤“你的回答很独到!”

⑥“老师很愿意帮助你!”

⑦“你别急,再想一想,你会答得很好!”

⑧“谁都可能会有错误,只要改正了,你仍然是好样的!”

⑨“你很有个性,希望你发扬长处,克服不足!”

⑩“谢谢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当然,还有很多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启发学生、爱抚学生、导引学生的语言,这需要教师去创造,去恰当使用。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禁教师使用以下粗俗恶语:

①“就你拉我们班后腿!”

②“你再这样,我就找家长惩罚你!”

③“我教这么多年学,没见过你这样的!”

④“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一遍!”

⑤“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

⑥“不愿意上课就出去!”

⑦“你就不能像……那样!”

⑧“你真让我失望!”

⑨“你一辈子就这样了!”

⑩“你给我站起来!”

当然,还有很多更粗俗更伤害学生的恶语,这需要教师去彻底予以克服。

(第三节)教师的语言技巧

一、交谈的技巧

交谈,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包括通过现代传播媒介缩小空间构成的同一场合)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更新,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的不断加深拓宽,以及教师工作生活的不断丰富完善,交谈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传授知识需要交谈,师生谈心需要交谈,进行家访需要交谈,参加社会活动也需要交谈。完全可以说,交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交谈具有以下特点:

1.话题灵活。交谈时可以就一个共同话题展开,也可以随时提出新话题。

2.听说兼顾。交谈往往处于多向信息传递活动中,说与听须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交谈的进行。

3.口语化。交谈时说的话一般不作刻意的修饰,随想随说,有自然明快的口语特征。

交谈可以是一问一答、一说一听,也可以是互问互答、互说互听,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也就是说,交谈是一种真正相互平等的双向交流。

二、成功交谈的基本要求

1注意交谈中的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这舞台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也都在这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角色一词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应保持的身份、地位。由于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里生活,所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谈对象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仅以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为例,在父母亲面前,他是儿子(女儿);在爷爷奶奶面前,他是孙子(孙女儿);在老师面前,他是学生;在同学面前,他是一名学生(班干部、朋友);在比他大的孩子面前,他是弟弟(妹妹);在比他小的孩子面前,他又是哥哥(姐姐)。这些不同的角色分别对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他在长辈面前,应该懂规矩,听话,但也可以撒娇,甚至哭闹;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就应该按“学生守则”的要求规范自己;在小孩子面前,他又应当帮助和照顾对方。同理,当你以某一个具体的角色出现在生活中的某一场合时,别人就会对你抱有热切的角色期待,期望你按照角色规范的要求行事,说角色身份应当说的话,反之,就难免要出笑话。譬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可以在家里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喊:“我要吃巧克力,我一定要吃巧克力!”同样的一句话,你让他到学校里对班主任,对任课老师说,看他肯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