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礼仪修养
13490600000020

第20章 教师语言礼仪(7)

与人初次见面,给对方一个亲切的微笑,可消除对方的拘束感;与朋友见面打招呼,点头微笑,显得和谐融洽;对新住院的患者报以微笑,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被亲切感和信任感所代替;上级对下级一个微笑,会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服务人员面带微笑,顾客就有宾至如归之感;相反,服务对象向服务人员报以微笑,显示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会化解对方的烦躁与疲劳。同时,微笑着向别人道歉,会消除对方的不满情绪;微笑着接受批评,能显示你承认错误的诚恳态度;即使微笑着委婉拒绝别人,也代表你的大度,不会使人感到难堪,等等。总之,微笑是人际交往的一张万能通行证,如果没有微笑,生活就会黯淡无光。微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微笑外交”就是缘于此。

下面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片断,它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面部表情性体态语的效果。

教室里乱哄哄的,大家都在议论着新来的班主任,有的说他很高很高,有1米80;有的说他很厉害,喜欢用教鞭敲打学生,还有的……

忽然,大家都不说话了,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只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位中等个子的男教师,他圆圆的脸,脸上笑眯眯的,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缝;但从那缝里,我们仍能感受到亲切、和蔼的目光;他的下巴可能是刮胡子刮的,颜色有些暗;他的额头很宽,一看就是很有智慧的样子;只是他的头发很少,稀稀的倒向一边,大概是用脑太厉害了吧,所以头发掉得多……

老师像个笑弥勒佛一样,站在教室门口望着同学们,同学们也都打量着他。忽然,不知谁笑了,顿时大家都笑起来,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老师也哈哈地笑了。他大步走上讲台,朝大家挥了挥手……

就在这么短暂的一会儿工夫里,全班同学便都喜欢上了新来的班主任。

你看,新老师来了,最先引起学生注意的不是他的服饰打扮,不是他的手势,而是他的面部形象,学生从他面部所传递的信息来判断新班主任是否受“欢迎”。而观察、解读面部语言的结果是:“就在这么短暂的一会儿工夫里,全班同学都喜欢上了新来的班主任。”由此可见,教师面部表情性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微笑是指用略带笑容、不出声,嘴也不张开的笑来传递信息的态势语。如果说服饰、手势还带有地方性、民族性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微笑是态势语中的世界通用语言。微笑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举止。一张甜蜜的带着微笑的脸总是受人喜爱的。微笑可以表示友善、欢迎、愉悦、满意、欣慰、支持、肯定,也可以表示惭愧、抱歉、拒绝、否定、轻蔑;微笑是善良的外露,涵养的显示,信念的展现;微笑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是师生沟通的捷径。微笑可以美化教师的讲台形象,更可以把真善美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学生;微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催化剂。微笑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态语。在讲课中,恰当地运用微笑语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你若边微笑边解说,则让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容易沟通师生感情;当学生回答的问题错误时,你若边微笑边摇头,则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反而更加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正确答案的兴趣。微笑能大大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彼此获得尊重与信任,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微笑作为一种表情语言,它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而且也往往反映着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一个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人,一个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总是微笑着走向讲台,这是教师的一种职业修养。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拒绝微笑。当然,微笑毕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禁区。当面对学生所遭受的不幸,任何形式的笑都是禁忌的。

在运用微笑传情达意时,要注意自然得体。微笑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无笑装笑、笑比哭还难看,便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冷笑、皮笑肉不笑,外表和内心不一致也会在表情上反映出来,那就是眼似笑而嘴形似恨;苦笑,脸上在笑而心里很苦,这也是外表和内心不一致,表现为嘴角似笑而眉眼似悲。

在社会交往中笑有多种方式,其中最美的是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是渗透情感的微笑,包含着对人的关怀、热忱和爱心。

五、目光语言

眼睛是人的面部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感觉器官,同时人又凭借眼睛与外界建立联系。眼睛通过眼睑的开合,瞳孔的扩大与缩小,眼珠的转动等等,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目光,传递出丰富的信息。目光是重要的情感传递媒介,在交际中通过视线接触传递信息,称为“目光语言”。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目光语言是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因为人的瞳孔不能自主控制,不像自然语言还可以作假。一个人的态度和心情往往会通过眼神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礼仪学研究的内容。从医学角度来看,瞳孔反应病情的变化。而心理学家往往用瞳孔变化大小的规律,来测定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兴趣、爱好、动机等等。兴奋时,人的瞳孔会扩张到平常的4倍大;相反,生气或悲哀时,消极的心情会使瞳孔收缩到很小,眼神必然无光。

年轻的爱侣都本能地用互相注视来表达深情,不自觉地注意对方瞳孔的扩张,因对方瞳孔的扩张而激动。观察瞳孔是商人常用的方法,当眼睛看到令人愉快的东西时,瞳仁就会不自觉地扩大,打桥牌的高手都知道这个窍门,当对家的瞳仁大放异彩时,便可肯定这位手里有一副好牌。在与顾客谈价钱时,注意对方瞳孔的扩张程度以决定成交与否。已故船王欧纳西与人谈生意时以戴墨镜着名,为的是不让对手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

总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内心深处的所有语言,人的感情、态度和情绪,往往通过这个窗口透露出来,有比微笑更复杂、更深刻、更微妙、更奇异、更有表现力的内容。“暗送秋波”、“眉目传情”都是讲眼的表情功能。心胸开阔、奋发向上、刚正不阿的人,他的眼神一定明澈、坦荡、执着、自信;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人,他的眼神一定呆滞、昏暗、胆怯、游移;轻浮浅薄的人,他的眼神一定漂浮狡黠。不同的目光,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也产生不同的效果。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瞳孔大小变化,无不与人的外界环境和内心活动有关,它直接反映人的思想、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摩尔说,你越喜欢的人你就越喜欢用眼睛与他接触。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两人交谈,谈的越投机,目光接触越多,久别重逢的亲人见面时常常多打量一番。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接触,实际上是人们心理沟通的外化形式,或称之为“非语言泄露”。它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交往者的情感和态度,即通过“眼睛效应”来寻找和体现情感、态度的一致性。寻找到了一致性便“目不转睛”,以体现心理相容;寻找不到一致性或发现与自己内心世界不相符的地方,则会“不屑一顾”,甚至“冷眼相看”,以体现心理上的不相容。

眼睛素来被人们誉为“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因而,目光语较之其他态势语,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刻、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眼睛犹如乐队指挥的指挥棒一样,能起到传情达意与导向作用。

授课中,教师总是巧妙运用自己的眼睛,去帮助传授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凝聚、视线都交织在老师的脸上时,这便是肯定的反馈信息;相反,学生目光散射、东倒西歪、交头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这便是厌倦、否定态度的显现。

反之,缺少经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或是眼神飘忽不定,或是低头念书读教案,或是面对黑板或天花板说话,不敢正视学生,那么,即使他的知识渊博,备课认真,教学效果也是不会好的。可见,眼神在教学中的突出作用显而易见,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目光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视的时间

有人研究,人们在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者,可以认为对谈话者本人很感兴趣;低于平均值,可以认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都不怎么感兴趣。谈话时,若对方为一般关系的同性,应不时与对方目光对视,以示对其的尊重;若对方为关系密切的同性朋友,则可较多地注视对方,以拉近心理距离;若对方是异性,双目连续对视不宜超过10秒钟,目不转睛地长时间注视是失礼的。说话时,若戴深色眼镜,对方看不清你的瞳孔,感觉是你在瞪着他,自然很难交流。

2.注视的位置

注视对方的什么位置,传达的信息有区别,造成的气氛也各异,不同的场合和对象,目光所及之处应有差别。

(1)公事的注视。如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向下级交代工作任务,向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了解患者情况,或者是谈判、谈生意等工作上的注视。可以假设对方的前额上有块三角形区域,即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若一直注视着这块三角区域,一种严肃的气氛油然而起,对方便会感觉到你想谈正事,态度是认真的。你的目光若一直在对方眼部以上,你就能一直保持主动。

(2)社交的注视。目光降到对方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的三角部位,就会出现人际交往的气氛,人们在交际应酬时,一般会注视对方这块三角区域。在与服务对象及同事们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也应采取这种注视的位置,将给予沟通与交流的对方一种友好、亲切之感,也便于双方产生信赖感。

(3)亲密的注视。目光横过对方的双眼到腹之间,便有一种亲密接触的气氛。男女恋人之间以这种注视来表示好感,这种注视的位置也适合于好朋友之间。若是远距离的目光接触,三角区域则是在两眼与大腿根部之间。

交往时,最好将目光落在对方双眼以下、领部以上区域,目光放虚一些,不要聚焦于对方脸上的某个部位,让眼睛的余光看到对方的眼睛即可。一般来说,俯视表示爱护、宽容的语义;正视表示尊重、理性、平等的语义;仰视表示尊敬、期待的语义。

3.教师目光语言的方式

具体说来,教师常用的目光语有以下两种:

(1)环顾法。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运用这种方法要神态自然,视线向前流转,以观察场内前后左右的学生。环顾时,眼光在全场按一定部位自然地流转,但头部不可摆动。这种眼神可以控制全场情绪,还可以了解学生反映、检查自己表达的效果。环视使教师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灵活,它犹如音乐指挥的指挥棒,照顾到乐队的每一位乐手,共同协调地奏出辉煌的乐章。如果整节课中无环视行为,教师便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反而会给学生以教师呆板、不热情,或高傲的印象。因此,环视在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目光语。

教师运用环视的时机:

①讲课之前。上课的铃声一旦响过,教室里还未完全安静下来,这时使用环视,能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始上课做好准备。

②提问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后,如果暂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通过对全体学生的环视,有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应尽量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以鼓励每一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的正确答案。另外,借助环视,以发现找到或接近找到问题答案的学生,便于随时提问。

③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问之后有环视行为,在教师讲读时亦经常通过环视调控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认真听讲。另外,在一些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练习的教学中,如作文、自由朗读、演算等,教师也经常使用环视来观察学生整体练习情况,并带有监督意味。而考试时的环视则主要是用做监督。

④列队之后及集体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因某种需要而在室外排队集合,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常在学生列队之后环视整个队列,这种环视多带有检查队伍是否整齐的意味,因此教师环视时学生常挺胸抬头、调整体姿予以配合。

教师的环视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环视要遵循一定的线路,不能杂乱无章。

第二,环视时要照顾到教室的各个方位,但不一定要看清楚每一位同学,尤其是讲课前的环视,如果速度过慢,便会耽误太长的时间。讲课过程中的环视,速度可以适当放慢,目光走走停停,可依据需要让目光在个别学生身上作短暂滞留,但时间不宜长。

第三,教师环视不能过于频繁,环视过后应马上恢复正常视线,否则,眼珠不停地乱转会使学生感觉老师的讲课内容不真实,或者认为老师不庄重抑或不诚实。

(2)注视。目光较长时间地集中到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方法。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注视有这几种情况:

①严肃注视。多用于与学生谈话、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眼睛要看着学生脸上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的三角部位,会让学生感到你严肃、认真、诚恳。并且在谈话过程中容易掌握主动权。严肃注视时视线要直,不能侧目,不能眼珠乱转,要直视对方。面部表情要严肃、认真,直视对方又喜笑颜开,不但起不到辅助谈话的作用,而且会令学生感到滑稽。

②授课注视。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的注视。这种注视也是用眼睛看着学生脸上双眼和嘴之间的三角部位。授课注视能够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气氛,使授课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般总是紧盯着老师的眼睛,试图从中发现对自己回答的反应。教师面色柔和、目光亲切地注视其“倒三角区”,无疑会使之得到鼓励和暗示。二是制止个别学生小声议论或搞小动作,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听讲。对一些比较自觉而又偶尔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分心现象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只要目光柔和地注视片刻,就会令其惭愧而中止小动作,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但对一些一贯在课堂上调皮戏耍的学生则应使用“严肃注视”。

运用授课注视应注意:

第一,面部表情应该自然、亲切,既不能板着面孔,也不能笑嘻嘻的,前者过于严肃呆板,后者过于活泼随便。

第二,一般要与授课语言紧密配合。例如,“再想一想。”“不要急,慢慢地想。”,同时辅以授课注视,所获效果最佳。

③亲密注视。教师的注视区域在学生的双眼和胸部之间的部位。教师采用这种注视行为,会形成亲密的关系。它主要用于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不包括以批评为目的的个别谈话)。从学生年龄角度来看,愈是年龄小的学生,如小学生等,愈需要运用亲密注视,以给学生一种老师如慈祥的母亲或父亲的感觉。

4教师目光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