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礼仪修养
13490600000027

第27章 教师教学教育礼仪(5)

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语言不可强迫别人接受,只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谅解。因此,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应能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看法转变成使人理解、易于接受的语言。

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那些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是极为推崇和欢迎的。学生厌恶那种语言贫乏、言之无物、枯燥无味而又盛气凌人的空话、大话和假话。与学生个别谈话也同样如此,欢迎对他们能有启迪、平等而坦率的肺腑之言,他们愿意结交能够理解他们思想心理的知心的朋友,希望寻觅到更多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那种交往情境。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言语沟通,认识一致,师生之间才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

3.情理交融,“金石”为开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情”是说理的基础,“理”是感情的升华。情理交融,才能交流思想,上下相通,忧乐相同,心意和悦,播下沟通的种子。思想教育如果光有道理而没有情感,说理就只能是泛泛而谈、空洞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富有情理,针对性强的话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教师话语的起伏而激动和变化,并在听完之后久久地回味和思考,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达到沟通思想的目的。

比如:

一次,李老师收高三学生作文时,一位同学不但不交,还向他发火:“现在还做啥作文?烦死人啦!”

可李老师当时只低声提醒他:“你别嚷嚷了,等会儿再同你谈谈。”

下课后,李老师叫他到办公室来。端凳子请他坐下,然后,便和颜悦色地说:“你和我一样,是在农村长大的。高中读书三年寒窗,你远离父母,寄宿在校,生活上学习上吃了不少苦头。我衷心希望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你历来总是语文这条腿短,作文水平更差,再不多下工夫,总分就会被拉下一大截。老师是为你好,但可能对你要求过严,你偶然发发火,也是自然的。我请你到办公室来,只想跟你交交心,如果你现在愿意跟我谈谈,那挺好;如果你一时还想不通,你走也无妨……”

那位同学原来摆足架势,准备顶牛的;现在被李老师入情入理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噙着泪说:“老师,我错了……”

李老师对学生生活甘苦和学生心情的理解以及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进步的态度,架起了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桥梁。“情先行,理易通”,李老师入情入理的话语产生了奇效。

4缓和与化解紧张气氛

学生在有教师的场合,尤其是做错了事,想到事态后果,他们的心态常常紧张拘谨。一些性格倔强的学生闯了祸,甚至会先摆出对抗的态势,对老师的教育谈话采取戒备和抵制的态度。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教育谈话的顺利进行。因此,缓和化解紧张气氛就成为消除双方心理隔膜的首要步骤了。

说一句轻松幽默的或者亲近友好的话语,是驱散紧张气氛,沟通双方情感的常用方法。例如:

有位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问题,先后找她谈了两次话,由于两次谈话的话语内容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

第一次谈话。

师:“××,今天要你站办公室是为什么?”

生:……

师:“你看看你,烫一脑壳的卷毛,还擦口红……”

生:“擦口红怎么了?英语老师也擦口红,画眉毛,烫发。”

师:“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

生;“学生就不是人!”

师:“学生是人,但你化妆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画眉毛,擦口红有什么用?人漂亮不漂亮也不是靠化妆化出来的。”

生:“呜……漂不漂亮不要你管!呜呜……”

第二次谈话。

师:“‘为您服务’节目看了吗?有味吗?”

生:“有味。”

师:“那个要大家看四张妇女的化妆像,然后要大家评论好坏的节目,你觉得怎样?你能讲出她们的优缺点吗?”

生:“这还不知道!第一个脸长却梳高发型;第二个年纪好大还化浓妆;第三个脸大画细眉,脸就更大了,丑死了……”

师:“为什么丑死了?”

生:“那些妆不合她们的身份和特征。”

师:“哦……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

生:“我不知道,老师讲讲。”

师:“我看,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化妆切记乱学别人的浓妆艳抹。”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中学生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和老师,艳妆浓抹会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造成隔阂;青少年应有自然朴素的美,过分地化妆会掩盖住你脸上的青春活力和红润的肤色,让人觉得你是矫揉造作,不伦不类。还有,中学生应有蓬勃向上的气质,艳妆浓抹,会让人以为你是几十岁的妇女,把少女的天真活泼的自然美都糟蹋了。”

生:“想不到化妆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师:“是啊!穿着也是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体型、肤色等特征。”

生:“哎呀!老师,我那天妆就化得……”

5.选用恰当的句式和语气

师生是否心理相容,与教师选用的句式和语气密切相关。导致心理不相容的可能是话语内容,但也可能仅仅是不恰当的句式、语气和语态。比如在感情较冲动的情况下疑问句就不如陈述句平和委婉,反问句就更加生硬。直问句的语气,往往带有咄咄逼人的意味,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造成“没气生气”、“越听越气”的不良后果,成为妨碍沟通的障碍。例如:

早上,(第一节)课上了约10分钟,某生才怯怯地走到教室门口。

师:(严肃地)怎么又迟到了?

生:车太挤……

师:你就不能早点儿吗?

生:6点半我就出门了。

师:那怎么现在才到呢?

生:(什么也不说了,心想:刚才不是说了“车太挤”吗?)

老师几句问话都是责备和追问,可以想见语气是生硬的。老师既不能接受“车太挤的解释”,学生便只好忍气吞声了。这样,师生感情不但不能沟通或还会扩大距离。如果把问句改成感叹句或陈述句就缓和多了。

七、教育方式“十忌”

以下十种教育方式,要引以为戒:

1挖苦式。如:“白吃了十几年饭,一点也不知害臊!”“你当然比老师聪明得多!”

2比较式。如:“你和××同学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你和××一样没出息!”“全班同学不要像他(她)那样!”

3挑战式。如:“我要怕你,就不当这个老师了!”“好!看看到底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4告状式。如:“走!到校长办公室去!”“我管不了你,叫你爸爸来教训你!”“你再这样调皮,我就要请家长了!”

5预言式。如:“我看你啥也学不好!”“你早晚得进监狱!”

6结论式。如:“这件事就是你的错!”“你怎么这么笨!”“你简直无可救药!”“全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学生!”

7记账式。如:“早晚跟你算账!”“毕业鉴定上见!”

8挑拨式。如:“同学们,他这是什么行为?”“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咋办?”

9驱逐式。如:“不愿听我的课,请马上出去!”“学校管不了你,明天收拾行李回家!”

10罢课式。如:“好,我教不了,不教了!”“我走,这堂课让他给大家上吧!”

(第三节)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她担负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神圣使命。同样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为此,学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园礼仪规范。校园礼仪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学生就会自觉地养成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的道德观念。

一、尊敬师长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生的美德。

教师的辛苦,出于本能的无私,对学生成长乃至一生的影响,值得尊敬而难以忘怀。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教师都花了很大的心血。因此,学生应以最饱满的情绪,听好每一节课,这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尊重。

历史上不少的尊师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便拜程颐为老师。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这位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这位老师。1959年,已是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这位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徐特立先生也是他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先生后来参加了革命,并于1927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内着名的“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1937年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在今天,尊师的传统仍在发扬光大。

在内蒙开鲁县的义和塔拉草原,高中毕业生张蔚2007年高考发挥得不错。考上一所好大学应该没有问题。

然而,高考结束后,张蔚得知教过自己的薛老师患上了白血病,急需大笔医疗费用,就想到了父母辛苦多年积攒下来的为他上大学准备的一万两千元积蓄。张蔚知道,如果把这笔钱捐给薛老师,家里就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了。但他还是对父亲谈了这个打算,父亲坚决不同意。张蔚则打定了主意,把家里的一万二千元寄给了在北京治病的老师。后来他就跟他爸吵了起来,说要救老师,不念大学。然后离家出走打工去了。

张蔚说:“这个事他们肯定不同意。但是这时候如果不拿这钱来报答薛老师,如果薛老师这个病好不了,我以后还拿什么报答?”

薛老师知道张蔚家生活并不宽裕,她把这笔钱退了回去。张蔚的父母也终于被儿子的选择感动,再次把钱寄给了薛老师。而懂事的张蔚为了让父母不再为自己上大学的费用发愁,报考了可以免缴学费的部队院校,并被录取。

尊师重教一直是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然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淡漠了,一些地方的学生甚至发生了严重的辱师事件。

请看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辱师事件”。

2007年5月25日开始,一段视频迅速流传于各门户网站和论坛之间,引起众网民关注。视频内容是学生羞辱老师:一名高中生在课堂上抢下老师头顶的帽子并公然辱骂老师,被羞辱的老教师选择坚持授课,台下传来的却是哄笑声和谩骂声,甚至还有学生用DV记录这一场景……

“这××就是地理课。”一名戴耳钉的高中男生(以下简称耳钉男)在视频开头说道。视频拍摄的背景,是一间教室。教室内,一名头戴白色帽子的老教师正在给20余名学生授课。

画面上,讲台下的学生显然不在听课:有人伏案睡觉,有人大声闲谈,有人对着镜头比画下流手势。随后,一名男生高声起哄,“下面让我们××给大家表演一下”。

“耳钉男”迅速离座起身,径直走向老教师,劈头拽下老教师的帽子。随后,帽子被老教师夺回手中。耳钉男带着笑容返回座位,并对镜头得意招手。

视频过程中,老教师一言未发,只是默默盯着耳钉男。片刻停顿后,老教师选择了继续授课。

不过,授课声马上就被辱骂声和嬉戏声淹没。在这个高中课堂上,耳钉男和“摄像师”随意走动,男生女生随意起立打闹,互扔杂物,脏话与哄笑一直回荡在教室内。

摘帽事件过后约1分钟,耳钉男再次走上讲台,用手指去弹老教师的脸颊,老教师慌忙躲在一旁。台下的学生视若无睹,并无人上前制止。

倒数第二排的男生接到戴耳钉男生投掷过来的矿泉水瓶后,随即掷向正在讲课的老师。

“你们不要影响别人。”这是这段4分钟的视频内,这名老教师唯一一次抗议。回应他的,是他的学生指着他对镜头说:“那就一××,弄死他。”

全班哄堂大笑。

5月26日,视频被网友上传至国外着名视频网站上,网友们的怒火扩大至全球范围。网友用不同语言留言,表示愤慨。

视频中被学生侮辱的地理老师姓孙,已经70多岁,是被海艺返聘做地理老师。孙老师对于肆意凌辱自己的学生,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孙老师说:“学生们没有打我,摘我帽子是因为学生跟我比较熟,我跟学生们之间没有界限,所以他们才这样。”

孙老师说,他有偏头痛又岁数大了,经常戴帽子,学生们都是孩子,孩子们可能觉得戴帽子新奇,跟他开玩笑。

“学生有点过火,但不能说学生太坏。他们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犯了错,我不会怪他们。”孙老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宽容并自责“没有教育好学生,我也有责任”。

一名同学说,孙老师脾气很好,“教学上也是那种兢兢业业的类型”。

“尊师重道”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夫子提出的“师道尊严”传承了几千年,老师上了“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民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三代做官,不可轻师慢匠”的俗语。足以说明自古以来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老师地位之高尚。然而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辱师事件”却实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