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寻找生活的平衡
13494600000007

第7章 积极的生活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状态?

我给你的回答是积极的面对,用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对待他。可能读者会觉得,“积极”?这不是老生长谈的问题,这不就是常说的成功学之类么。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相同概念,也不是一个相同的东西。

“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或者说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课程。有人曾经指出:“虽然‘情商热’和‘财商热’都有组织策划的成分,但作为一个持续10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成功学现象’却不是某一个机构力所能及,它既有天时地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人们心理需要的配合,既有成功学本身的魅力,又有成功学培训和图书等丰富的载体的配合。可以说,成功学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相比而言,积极心理学更偏重于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说到这里,我想说—积极的生活,他一种心理,一种学术上叫做积极心理学的东西,他很重要,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认识它,学会它。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种学说不是社会研究家和心理学家拍脑子们想出来的,是他们通过观察,对人们积极生活的研究得到的答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他的女儿叫尼奇。塞里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也只想快一点干完了。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塞里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塞里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他认识到,是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灵深处的潜能,发扬尼奇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这一天也改变了塞里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故事讲完了,你或许会问:“重大发现呢?”重大发现就在故事里,那就是传统的心理学总在找病因呀治疗呀,这太消极了,新的心理学应该将目光转移到正常人那里,帮助他们找到幸福、获得满意。

就这样,“积极心理学”诞生了,没有重大学术成果,但有个好的目标。康普顿在其著作《积极心理学入门》中这样说道:“积极心理学家要去发现和培育天赋和才华,让日常生活更令人满意,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的许诺迎合了大众需求。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对大众的许诺是什么?是愉快的生活、好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这么好的东西,谁会拒绝?没有人。

积极心理学迎合了心理学家消除偏见的希望。一直以来,人们对心理学家职业形象的理解受大众传媒的深远影响。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心理学家具有看穿别人内心的能力,被人看穿内心世界会让人不安;另外,心理学家被视为心理疾病高发人群,其原因被误认为是长期接触精神病患而导致。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这些现实存在的偏见,成为心理学家不得不承受的压力。为了给大众留下一个好印象,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去发现和培育天赋和才华,让日常生活更令人满意,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是一个令心理学家们向往的美丽新世界。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心理学家聚集在某个场合探讨某个课题,突然有一个心理学家声称他研究的心理学是积极的,而其他人的研究是消极的。当其他人带着惊异的目光要求提供原因时,这位积极心理学家答道:“你们只知道治心理疾病,所以是不积极的;你们就知道关注精神病人,而不关心大多数普通人,所以是不积极的。”

如果此事真的发生,我想现场一定会顿时变得喧嚣不堪。因为那位积极心理学家的回答无法令人信服。比如,会有其他人追问:“治病怎么不积极了?”“正常人那么多,心理学家那么少,关心得过来吗?”

我们的生活大多数都是正常,我们之所以也要用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活,是因为积极是一种爱。

积极,它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积极是一个行为过程,包括过程的体验。

积极与个人处境有关,是指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行为,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和一个处于创作状态的作家,虽然所面临的人生状态如此不同,但在积极状态上会是一样的,他们都可能是积极的。只不过前者是与疾病作斗争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气,后者是陷入创作高峰体验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两者之比,没有量的规定,但在质的规定上是一样的。

积极只能与消极相比,或者与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与另一个积极评价相比。积极是指主观上的感受,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积极只能与自己的过去感受相比。我们不能比较两个人的积极,科学家和下岗工人都有自己的积极,前者是实验室中对科学的献身,而后者可能体现在对小时工的敬业中。积极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某一文化进程中对于何谓积极品质会具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优秀的人在什么方面表现出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过去,我们认为节约、贞洁、谦卑、沉默是积极的品质,而现代社会则更注重创新、自主、主动和外向。

大多数人对积极理解有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想到社会精英,如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积极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积极状态虽然不排除外在的指标,一个处于积极状态的人可以拥有外在的高成绩和高分数,一个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积极状态主要不是指这些外在的东西,这只是一个人奋斗和机遇的结果,是一些与人性无关的数字。

积极也不总是指一个人征服外部世界,积极有为地把每一个事情都去办好。神经症的人有时就过于征服世界和追求完美了,他们的欲望超越了自身能力范围,在需要和改造世界面前过于有为,用主观意愿取代现实的客观。比如,当一个强迫症的病人因为屡屡为是否关家中的煤气而焦虑不安时,他觉得事事都是有为的,只要我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就一定会万无一失。可是,这种脱离现实的有为,恰恰可以理解为过分的欲望,是不合理的,它不是真正的积极,而只能导致矛盾和冲突的消极。真正的积极有时包括一种无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客观和如实接受,接受该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看上去很无奈,但它却是最佳的积极,因为此时此景,没有比这一行为更好的主动。

积极的生活状态是指一个所具有的出色的综合心理素质,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心理素质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