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13495800000019

第19章 战乱的岁月

我们总是处于善恶是非的交织中,不管怎么样,善恶是非本身之间是互相脱不了干系的。

——毕加索

(一)

1939年1月30日,毕加索的母亲去世了,这让他十分悲痛。

但是,坏消息可不止这一个。3月28日,传来马德里沦陷的消息,佛朗哥政权打败了共和政府的军队,统治了整个的西班牙。由于西班牙的局势十分混乱,毕加索没有能够参加母亲的葬礼。

西班牙沦陷后,50多万难民涌入法国,其中也包括毕加索的两个外甥。他闻讯后,马上派人把他们从难民营接到家中。从两个外甥的口中,毕加索听到了法西斯分子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

随后,毕加索便与各种慈善机构一起为难民筹集善款,并与其他画家一道组织义卖活动,将卖画所得的钱财全部捐给难民。

看到自己的同胞因为战争而受苦受难,毕加索十分难过,也更加痛恨佛朗哥集团。他曾经说过:

“只要佛朗哥不下台,我就绝不回西班牙!”

毕加索说到做到,此后再也没有回过祖国。

1940年,法国巴黎被德军占领,毕加索被迫搬到法国的一个海滨城市洛昂居住。

美国大使馆向毕加索和马蒂斯发出了邀请,让他们到美国去避难,但两人都拒绝了。马蒂斯宣布,他是法国人,他将于法兰西共存亡。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马蒂斯积极投身于反对法西斯的战争当中。这位在世人眼中生活在安乐椅里的艺术家,用事实证明他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

法国虽然不是毕加索的祖国,但他的一切都在法国,因此他也同样憎恨法西斯分子。他是个和平主义者,哪儿也不想去,他不能离开他的家、他的画室、他的咖啡壶和各种生活习惯。

毕加索在巴黎与洛昂之间焦虑不安地奔波往返着,他不是担心他的房子,而是担心那些留在巴黎各个画室中的画作和雕塑。

有一天,毕加索刚刚到洛昂,就接到了家里老管家打来的电话,说他那里的别墅已经被德军征用了。

得到这个坏消息的毕加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对他的那些油画和雕塑作品担心不已。他害怕德国鬼子一不高兴放把火把它们全部烧了。

于是,毕加索就想了个办法,每次听说德军出去训练时,他就不顾危险,偷偷跑回家中,取出一些绘画和雕塑藏在别处。

就这样,毕加索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抢救出来了,但还是损失了一些。其中一件精美的中世纪基督像被德国人当蜡烛烧掉了,毕加索知道后,十分愤慨。

就在毕加索全力抢救他的作品时,敦刻尔克海滩上的8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正在撤退,成功地逃出了希特勒的魔爪。毕加索闻听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骄傲。

6月,洛昂也被德军占领了,毕加索被迫留在了这里。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一幅最野蛮、最有力、最具有报复性的作品——《梳头发的裸女多拉》。

画中描绘了一个长着角、没有翅膀的类鸟怪人,正在愉快地打扮自己。虽然画中没有直接表现战争,但却充满了对战争造成的黑暗和破坏的愤怒。

在1939年到1940年的战争期间,毕加索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线条粗犷、造型丑陋、狂暴、怪异的画稿,而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二)

由于毕加索的画作和言行,使他成了德国法西斯最为痛恨和害怕的艺术家。于是德国人下令,不允许出售和展览毕加索的作品。

战争期间,物质本来就匮乏,又不能出售作品,毕加索的收入自然也是急剧下降。

很快,第一个寒冷的冬天就到来了,毕加索在自己简陋的画室里放了一个芬兰大火炉。但炉子的耗煤量太大了,嗓音也很厉害,而且煤的价格又贵,毕加索取暖用的煤很快就烧完了,只能每天忍受着刺骨的寒冷。

由于毕加索的名望和影响,德国人不敢拿他怎样,并且平时对他也还算客气。见毕加索画室里的煤用完了,还额外配发一点取暖用煤给他。

但是,毕加索断然拒绝了,他宣称:

“一个西班牙人是不怕冷的!”

几天后,几个纳粹军官到毕加索的住处例行检查。一进门,其中的一个军官就看到了放在桌上的《格尔尼卡》的照片。

“这是你的杰作?”军官问毕加索。

“不,”毕加索看着他说,“这是你们的杰作。”

德国军官听完,讪讪地走了。

为了抗议德国法西斯的野蛮入侵,毕加索还将《格尔尼卡》的照片分发给遇到的德国士兵,并对他们说:

“拿去吧,这是纪念品。”

德国法西斯分子虽然对毕加索恨之入骨,但又不敢对他下毒手,于是,他们就想采取笼络的手段,企图收买毕加索和那些正义的艺术家们。但毕加索却从来不吃这一套,表现出了一个痛恨战争、爱好和平的艺术家的英雄气概。

到了1942年,法国地下抵抗势力日益活跃,毕加索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加入了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队伍。令毕加索难过的是,每天都有人从他的身边失踪,这都是那些德国的盖世太保干的。

纳粹的统治日渐恐怖,毕加索恨得直咬牙。但法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也让他感受到了人们的力量。在感情上,毕加索对法国共产党也越来越有好感了。

在这期间,毕加索很少上街,就连经常泡咖啡馆的习惯都没有了。因为一出门就会看到纳粹的旗帜,还有冷冰冰的纳粹巡逻队,这些让他感到心烦意乱。幸亏他的管家聪明、能干,帮他处理了不少事务。

毕加索将自己所有的苦闷都倾泻在画布上面,虽然这时他的画还不能与观众见面。他曾经说:

“我没有画战争,因为我不是摄影家,用不着记录下一切,但毫无疑问,我的画中是有战争的。”

毕加索的作品中的确有战争,那是他内心深处的激烈交战,是他个人同统治这个世界的邪恶势力之间的交战。甚至直到现实中的战争结束,他内心的战争都没有停止。

(三)

德军对巴黎的占领,使得巴黎时刻都笼罩在一种阴森、恐怖、压抑的气氛之中。街道上自由行走的人也少了,每天都是不停息的盘查、搜捕、屠杀……

但是,巴黎人民并没有被这些暴行所吓倒,相反,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农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每个热爱和平和正义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与法西斯进行着斗争。

毕加索有一位邻居,米歇尔爷爷和他12岁的小孙子卢森。战争刚一开始,卢森的父母就参加了发法西斯游击队,到前线打仗去了。

小卢森养了一大群鸽子。每天,卢森都会站在屋顶上,用一根系着白色布条的竹竿驯鸽。成群的鸽子都随着竹竿的指挥漫天飞舞,十分美丽壮观。

毕加索从小就喜欢鸽子,所以也经常同卢森一起驯鸽。闲暇时,他还会教卢森画画,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

在德军进入巴黎后,懂事的小卢森就将白色的布条换成了红色,因为他害怕白色的布条会引起敌人的误解,以为是投降的信号。

毕加索见状,无限感慨地说:

“战争也使孩子们早熟了。”

可是不久,前线就传来了卢森的父母牺牲的消息。卢森听到这个噩耗后,痛哭不止。他下定决心,要替父母报仇。

一天,卢森正在房顶上驯鸽子。随着竹竿上红布条的飞舞,鸽群也随之而起,冲向天空。

这时,碰巧纳粹军的巡逻队过来了。他们看到卢森手里拿着红布条,便认为那是“红旗”,然后恶狠狠地冲进卢森的家中搜查。

米歇尔老人向他们解释说,小孙子那是在驯鸽子。

可是巡逻队并不相信,硬说是卢森在给城外的游击队报信。他们就冲上屋顶,把小卢森围了起来。

卢森看到这些德国鬼子,心里暗想: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小卢森的眼睛都红了,他紧握拳头,怒视着敌人。

“小家伙,你拿的是什么?”一个士兵问道。

“红旗!”卢森愤怒地回答说。

“你是不是要给城外的游击队报信?”

“对!他们看到了,很快就会打进来,把你们这群坏蛋都杀死!”

“啪!”一个士兵抄起枪,用枪托向小卢森的头上打去。

卢森被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一声都没有哭,而是勇敢地冲上去,与敌人厮打起来。

可是,弱小的卢森怎么能是这群德国鬼子的对手呢!恼羞成怒的敌人开枪了,小卢森倒在了血泊之中。

枪声惊动了这群鸽子,鸽群呼啦啦地飞了起来。

凶狠残暴的德国法西斯连鸽子都不肯放过,立即举枪向鸽群射击,鸽子一个个地从天空中被打落下来,掉在地上。

一只受伤的鸽子正巧掉在了小卢森的尸体上,悲痛欲绝的米歇尔爷爷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到了毕加索的画室。

“这是卢森最喜欢的鸽子,请你把它画下来吧,做个纪念!”老人泣不成声。

毕加索听了老人的诉说,也不禁难过地流泪了。他立即就接受了老人的请求,伸手接过鸽子,将它放在临窗的桌上,支起画架,准备画画。

就在这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在柔和的阳光下,那只受伤的鸽子扑棱着带血的翅膀,艰难地站了起来。它那红玛瑙一般的眼珠上,似乎也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这只伤鸽就这样一直站立着,眼睛盯着毕加索和米歇尔爷爷。

毕加索深受感动,一气呵成地画完了这幅画。

毕加索画完最后一笔后,轻轻地放下了画笔,忽然,这只极通人性的鸽子也猝然倒下了。

这幅画,毕加索将它命名为《泣血的鸽子》,后来成为法国人民同德国法西斯顽强斗争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