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13496400000003

第3章 天资聪颖的少年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

(一)

在德国莱茵省的南部,有一座名叫特利尔的风景秀丽的古城,坐落在森林繁茂的圣玛尔加山麓、默塞尔河畔。

城里有古老的教堂和一座连一座的修道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主教区。年代久远的古老住宅和新近建立的楼房鳞次栉比,显示着这座城市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沧桑阅历。在街道和楼寓之间,是碧绿的草地和冠盖如云的树林,其间还有一些鲜艳的花朵点缀。

在特利尔城中,有一条名叫布吕肯的大街。这条大街的664号是一栋二层的楼房,周围是一个宽敞的花园组成的院落。

这是一个殷实的人家。这里的主人是特利尔城律师工会的主席亨利希·马克思,在特利尔城很受人尊敬,在当地也有很高的声望,还获得过司法参事的荣誉称号。女主人是性格温柔、善于持家的罕丽达·普列斯波克。这对夫妇都是正统的犹太人,但后来亨利希·马克思放弃了自己的犹太传统,经过受礼后成为路德教徒。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在这座小城里过着平静而和睦的生活。

1818年5月5日凌晨2点钟,一个可爱的男婴在这个家庭中诞生了。亨利希先生高兴地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卡尔,全名为“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小卡尔有着浓密的黑头发,宽宽的额头,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身体健壮结实,与普通的婴儿并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几十年后,他却成长为一位历史巨人,成为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亨利希·马克思夫妇共生了9个孩子:4个男孩和5个女孩。在卡尔出生之前,亨利希家已经生育了一个女儿索菲亚,卡尔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但像当时的大多数家庭一样,这些孩子多数都夭折了,最后只有姐姐索菲亚、妹妹艾米丽和路易莎与卡尔一起活了下来。

光阴荏苒,一转眼小卡尔就已经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深得父母的喜爱,母亲称他是全家的“幸运儿”。同时,他也表现出了许多不平凡的天赋,有很强的想象力,但又是一个性格暴烈的孩子。

在妹妹们相继出生并长大些后,卡尔便经常追赶着自己的姐妹,把她们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他还用自己脏乎乎的小手和很脏的面粉,做成“小包子”让姐妹们吃下去。奇怪的是,她们居然听从他的驱赶,并乖乖地吃掉他做的“小包子”。然后作为奖赏,他开始给她们讲故事听。这些故事都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稀奇古怪的故事,但却经常引得姐妹们哈哈大笑。

童年时期,马克思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亨利希不仅法律才学出众,而且对古典文学和哲学也有着相当的造诣。他尤其喜爱拉辛、伏尔泰和卢梭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这一点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后来在回忆自己的祖父时说过,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18世纪的‘法国人’。他能背伏尔泰与卢梭,就像老威仕特华伦(马克思的岳父)背诵荷马和莎士比亚一样”。

马克思惊人的渊博知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种“遗传”的影响。为此,马克思对父亲也怀着深厚的感情,经常会不厌其烦地谈起他,而且还总是把父亲的那张老式银版照片带在身边。

当然,马克思同时也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尤其是在童年时期。母亲善良朴实,一心扑在家庭上,尤其对“非常喜欢的、亲爱的卡尔”更是关怀备至。母亲的爱与关怀也是马克思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而且母亲在家庭中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为童年的马克思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因此,当马克思进入大学校门后,父亲还用这点来继续对马克思进行教育,要他“仿效”母亲的“光辉榜样”。

当然,母亲的影响与父亲不同。马克思的母亲一生都为家务所缠绕,甚至终生都没有学会正确使用德语(她的家族讲荷兰语)。因此,尽管她十分爱自己的儿子,但并未能参与儿子的思想发展,在精神方面也未能成为马克思的知心人,一直不能理解才华横溢的儿子日后为何要放弃高官厚禄的前途而献身于“饥饿的哲学”。

(二)

在马克思4岁的时候,他们全家搬到了路德维希·冯·威仕特华伦男爵家的附近。两家的关系很要好,男爵的女儿燕妮(后来成为马克思的妻子)与马克思的姐姐索菲亚是好朋友;男爵的儿子埃德加尔与马克思也是好朋友。

男爵冯·威仕特华伦是特利尔城的枢密顾问官,与亨利希·马克思都是受过法国大革命影响的、具有民主自由精神的人。冯·威仕特华伦虽然身为贵族,但没有一点贵族的傲慢和优越感。他也非常喜欢邻居家这位可爱聪明的小男孩,两人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马克思后来的博士论文就是献给他的。他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并向马克思介绍了圣西门的观点。马克思从小就受到这样的熏陶,这与他后来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无关系。

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是个美丽而恬静的小姑娘,经常与马克思在一起玩耍。马克思顽皮而幽默,经常把燕妮逗得咯咯笑。虽然身为名门贵媛,但燕妮却在具有民主、自由精神的父辈们的影响之下,思想解放,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充满了同情心。

燕妮同父异母的哥哥斐迪南是个极具贵族气质的人,后来成为普鲁士大臣。燕妮的同胞弟弟埃德加尔后来前往美国参加了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

马克思小学时期的全部课程都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没有进过小学学校。不过,他是个非常顽皮的孩子,喜欢户外游戏,在孩子们中间是个“小领袖”。他以极端丰富的想象力博得了众多小伙伴的钦佩。小伙伴们也很有兴趣地一连几个小时听他讲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马克思自己随时随地编出来的。

1830年12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5年的学习生活。

特利尔中学,更确切地说是特利尔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从校名上来看,它是一所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因此从师资配备到课程安排以及毕业考试,都比较严格,在这里任教的老师都是一些出色的古典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数学家等。

校长维滕巴赫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进步学者,在学校里讲授历史和哲学。他对康德的哲学有着很深的造诣,是特利尔市康德研究小组的组长,又是特利尔市文化俱乐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马克思的父亲也参加了这两个团体,与维滕巴赫关系密切。

马克思在进入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后,深得维滕巴赫校长的喜爱,而马克思也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马克思日后对历史及哲学的特殊爱好,就与这位校长的影响不无关系。

在全班的32名学生中,马克思是年龄最小的,大多数同学都在20岁左右。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开朗的伙伴,但又害怕他那信口拈来的讽刺诗。当时,马克思在学校中就以说话能击中要害、开玩笑贴切自然而著称。

这所中学虽然教学严格,但那个时期的学校普遍没有严格的教育体制,因此学生们的学习都比较自由、随意,无论学什么,一般都能比较轻松地拿到毕业证书。这种环境对于那些学习自觉、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有利条件。他们可以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知识海洋中尽情汲取营养,产生淳朴、真挚的思想。

在特利尔中学期间,马克思的作文总是以论证精辟、思想丰富而见长;他的历史课、地理课也都学得非常好;对宗教课学习也很认真。但他学得最出色的应该算数学,因为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所学校,马克思读了5年,其中一年级(大约相当于初中班)只读了两年就进入高中班,按规定需要再修3年。从当时的高中班教学计划来看,课程是比较充实的,主要是一种人文教育,尤其是几门语言课,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作品。

其中,拉丁语课包括西塞罗的《讲演录选》、塔西佗的《编年史》和《阿格里克拉传》、赫雷西的《颂诗》和《讽刺诗集》;希腊语课主要包括柏拉图的《婓德罗斯篇》、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河马史诗》以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德语课程包括歌德、席勒和克洛普什托克的诗词及17世纪以来的德国文学史;法语课程包括孟德斯鸠和拉辛的作品;历史课包括罗马史、中世界史和现代史等。在科学知识课中,数学课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等;物理课包括声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

正在成长中的马克思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思想极为活跃,性格也日趋成熟。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也开始充分地反映在他的作文当中。

现在,有3篇中学作文是被保存下来的马克思最早的著作:一篇是有关宗教方面的,题为《根据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一至第十四节论信徒和基督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本质、绝对必要及其影响》;一篇是有关历史方面的,题为《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另一篇是自由选题,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斌充分地抒发了自己未来的志向。

(三)

1830年,法国爆发了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巴黎人民的胜利欢呼声震荡着整个欧洲,普鲁士统治下的莱茵省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地区发生了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统治的起义,资产阶级和各界民主人士都强烈要求自由、民主和德国的独立、统一。

在这种局势下,特利尔中学当然也会受到影响。期间,马克思与他的同学们都积极、热情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甚至参加到运动当中。

1834年,在马克思中学毕业的前一年,特利尔发生“文学俱乐部”事件:一些自由主义者上街游行示威,宣扬理性和自由,维滕巴赫校长所领导的特利尔中学受到了搜查。当局没收了学生手里被查禁的书籍,还逮捕了一个中学生。政府当局甚至提出要免去维滕巴赫的校长职务。

听说当局要撤销维滕巴赫校长的职务,学校上下反响强烈,马克思和他要好的同学格拉赫和埃德加尔一起组织学生形成呼声和氛围。当局见维滕巴赫校长在学校师生中的威信如此之高,只好将学校的一个反动教员摩尔斯任命为副校长,由他来监视学校政治方面的活动,通过他来扼杀和抑制这里师生的斗争精神和自由空气。

然而,封建专制对自由、民主和进步运动采取的残酷镇压令马克思和他的同学们更加痛恨反动政府。马克思甚至以自己的行动向反动专制政府挑战。当他中学毕业时,他竟然拒绝向普鲁士政府派来的专门监视学生的摩尔斯副校长告别,以此表明自己的进步倾向。

1835年9月,17岁的马克思在这种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潮水中中学毕业了。由于学校的多数学生都是政府官员和资产阶级的子弟,所以临近毕业时,大家都纷纷议论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一些学生希望走上仕途或从事学术活动,这就需要继续攻读大学,以便将来能够成为政府的官员、神甫、牧师、教授或科学家;另一些人则立志做个富裕的商人,或者当个耀武扬威的军官。

为了了解学生们毕业后的志向,学校给马克思这届学生出的毕业作文考试的题目为《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于是,学生们都在作文中直抒胸臆,憧憬着自己的辉煌前程。而卡尔·马克思的作文却与众不同。

马克思的毕业作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他不将职业当做个人谋求私欲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杠杆。他认为,人如果只为了谋求私欲而生活,那是很可怜的;人若是为了全人类的福利而劳动,那么他就不会被困难所压倒,因为他是属于千百万人的。只有为了共同目标而劳动的人,才是高尚的,历史也会承认他们是伟大的人;相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劳动,他可能会成为有名的学者、出色的诗人,但绝不会成为完人和伟大的人。

第二,社会对人的才能和选择职业有着极大的限制作用。由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他们只能在社会的摆布之下从事社会给他规定的工作。这里,马克思十分重视社会关系对个人的作用。

维滕巴赫校长在看了马克思的作文后,十分欣赏。他为马克思的作文写了这样的评语:

“相当好。作文的优点是思想丰富,叙述井井有条。”

此外,马克思中学毕业的评语还有“勤勉”、“富有思想”、“对事物有着深刻的了解”等。为此,马克思也获得了校长、师生和家长们都比较满意的毕业成绩。这些在中学时代就显现出来的优点,后来在马克思身上也一天天发扬光大。

事实上,马克思的非凡才能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如果说这时还没有在其全面性上得到表现的话,那么至少在倾向性上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他的语言天赋、历史兴趣、历史知识以及讽刺力量,尤其是在他这个年纪就表现出来的思辨的理解力和思想深度,更是颇为罕见的。而这一切,正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必须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