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13496400000004

第4章 多彩的大学生活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马克思

(一)

中学毕业后,马克思遵从父亲的意愿,准备进入大学学习法律。1835年10月,马克思离开特利尔,来到波恩大学。

波恩距离特利尔大约有160公里的路程,城市不比特利尔大多少。当时的波恩大学有700多名大学生。虽然大学生反对封建制度的运动已经被镇压下去,但争取自由、民主、和平的斗争还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令学校的秩序很混乱。一般专业的学制是4年,但不少学生都混七八年才毕业。

在波恩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是冬季学期,但马克思的胸中却燃烧着“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求知热情。他准备在这一学期修9门课程,其中不仅包括与法学有关的一系列课程,还包括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方面的课程,此外还打算选修物理和化学。

父亲亨利希得知儿子的这一打算后,为儿子的好学精神感到欣慰,同时也有点担心。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

9门课程,在我看来是多了一点。我不希望你学的东西超过你的身体和精力所能支持的限度。不过,要是这对你没有什么困难,那就这样学下去吧。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可时间却是短暂的。

马克思考虑了父亲的建议,最后选修了6门课程:法学全书、法学纲要、罗马法史、希腊罗马神话、荷马研究诸多问题以及现代艺术史。

刚刚开始的学习令马克思感到很满意。法学是他的专业,文学艺术是他的爱好,他对这两门课程都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些课程,结果过度的用功让马克思的身体很快就衰弱下来。他经常感到头痛、失眠,以至在临近第一个学期末时不得不休学几个星期。

到了第二个学期,马克思熟悉了大学里的生活,因此也开始在同学们的劝诱下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并被推选为特利尔“同乡会”的主席。

在这期间,马克思也做了一些年轻人所做的糊涂事。有一次,马克思因夜间与同学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被学校的法官紧闭了一天。还有一次,马克思与一个侮辱他的同乡进行了决斗。

而且,刚刚离开家门的马克思在生活上也非常缺乏自我料理能力,尤其是用钱毫无节制,这不仅因为他常常与同学朋友聚会,喝酒无度,纵情享受青春的快乐,也由于他买书没有选择性,结果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只好写信向父亲要钱。

马克思在大学的这些行为让父亲亨利希很不满,于是决定暂停儿子在波恩的学业,准备在下个学期将儿子转到柏林大学去。就这样,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只上了一年,就回到了特利尔城。

回到特利尔城后,马克思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在此期间,他与自己的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仕特华伦私定了终身。这时,马克思18岁,燕妮22岁。

两个年轻人从小就相识,两小无猜地度过了欢快的童年时代。正像经常发生的故事那样,他们之间这种淳朴的友谊也最自然不过地发展成为爱情。

不过,马克思与燕妮订婚的事并未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当时只有马克思的姐姐索菲亚知道。直到马克思即将动身前往柏林之际,他才将订婚之事告诉父亲。

对于这件事,后来有人说得很好:

“马克思的订婚,虽然看起来也许是学生时代的一种轻率的举动,但却是这位天生的领袖所获得的第一个最辉煌的胜利。”

(二)

1836年10月,马克思来到普鲁士的首府柏林。柏林要比特利尔和波恩大得多,是当时欧洲的第九大城市。

柏林大学即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现洪堡大学),是德国的最高学府。这里集中了全国许多著名的学者,大哲学家黑格尔晚年曾在这里讲学长达13年之久。当然,当马克思来到柏林大学时,黑格尔已经去世5年了,但他的哲学在这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一些弟子们还在讲坛上继续传播他的思想。

柏林大学的学术气氛很浓厚,也没有其他大学里那种普遍的酗酒现象。从柏林大学毕业的费尔巴哈曾尖刻地下过判语:

“比起这里的习艺所来,其他的大学简直就是酒店。”

马克思很喜欢这里的学习氛围。在柏林大学报到后,他便在米特尔大街61号租下一间房子,然后开始了刻苦攻读。在这段时间,马克思说:

“到了柏林之后,我断绝了从前的一切交往,有时去看人也是勉强的,我只想专心致志于科学和艺术。”

马克思在刚刚进入柏林大学时,对这里的教授们十分崇拜,因此他也充满热情地去听课。除了法学课之外,他还听哲学和历史课。然而一个学期后,他觉得这些教授的课终日都人昏昏然,只会死背一些老套的讲义,而这些讲义马克思在课外都能很轻松地掌握。他感到这些教授的讲课令人厌倦,因此以后除了少数几位出色的教授讲课他去听课之外,其余都开始以自学为主,自由地钻研各种科学了。

在学校的9个学期中,马克思只选修了13门课程。相对来说,他在第一学年选课比较多,共选了6门。他很勤勉地学习了这些课程,尤其是极其认真地学习了黑格尔的信徒、德国著名法学家爱德华·甘斯的刑法课。

但即使这样,马克思的大量学习也都是在课下进行的。他以惊人的毅力阅读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关于法学,他阅读了一些全书类的大部头著作,如海纳克其乌斯的《按照<罗马法全书>次序叙述的民法原理便览》、蒂博的《罗马法全书的体系》、米伦布鲁赫的《关于罗马法全书的学说》,以及许多关于刑法和占有权等方面的法学著作。

此外,马克思还阅读了大量的艺术、科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如拉辛的《拉奥孔》、佐尔格的《埃尔温》、温克尔曼的《艺术史》、卢登的《德国史》、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他还翻译了《罗马法全书》的头两卷、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和奥维第乌斯的《哀歌》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期间,马克思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对自己阅读过的一切书,他都会作出摘录,并顺便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想。这种学习方法对以自学成才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来,马克思一生都保持着这种习惯。

(三)

在柏林大学的第一学年,马克思还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这既有青年人对于诗歌的爱好,也有马克思个人感情发展的原因。在很早的时候,马克思就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开始爱好文艺,尤其是诗歌。在波恩大学期间,马克思就经常从事诗歌创作。而现在,由于对未婚妻燕妮的强烈思念,他更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写抒情诗。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马克思就写了三本诗集,并于1836年冬献给燕妮。这三本诗集分别为《爱之书》第一部、第二部和《歌之书》。第二年,他还献给父亲一本诗集,以寄托自己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

不过,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诗大都是作为练习而写的。他写的全部诗作中只有两首《狂歌》于1841年发表在《雅典神殿》杂志上。这两首诗发表之后,《法兰克福谈话报》曾发表过评论文章。但文章在肯定马克思“独创的天才”的同时,对诗的形式却作了否定的评价。

随着各方面知识的积累,马克思也开始剖析自己的诗,认为这些诗歌并不成功,它们将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了。他说:

“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缺乏自然性、全凭空想编造、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对立,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了富于诗意的思想。”

终于,马克思意识到自己缺乏诗人的天才,于是毅然放弃了这方面的追求,而只是将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

马克思也曾按照父母的要求,在法学领域努力过。他阅读大量的法学著作,甚至远远超过老师指定的书籍。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要想更加透彻研究法学,应将其与哲学联系起来。因此,马克思在学习法学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哲学。

当时德国的理论界有个习惯,就是在研究一门科学时,都热衷于构建一个体系。受这种风气的影响,马克思也决定投建一个法哲学体系。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这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反映了马克思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开拓精神。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马克思发现自己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1837年11月,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这又一次让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无法前进。这样,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

但是,在构建法哲学体系过程中,马克思遇到了困难。他力图将自己掌握的庞大的法学知识贯通起来,进一步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建立起一个包罗全部法学领域的庞大的法哲学体系。他先是叙述了若干形而上学原理作为体系的导言,然后根据自己的某种原理,通过一些复杂的分类,对全部法学内容进行长篇叙述。

可是,马克思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这个体系过于虚假、空洞,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就他当时所受的教育和素养来说,他是无力解决这一体系中的诸多问题的。

于是,他只好放弃这一努力,并将之前呕心沥血之作的法哲学手稿付之一炬。

建立法哲学体系所遇到的困难,也进一步让马克思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他开始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从法学转移到哲学。在这期间,康德、费希特、卢梭、伏尔泰、谢林等人的哲学思想体系马克思都精心研究过,但这些哲学家的思想都不能让他感到进步。

后来,黑格尔的学生甘斯教授指导马克思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博大、庞杂,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马克思每天都废寝忘食地阅读、研究着。

研究上遭遇失败,壮志未酬、才华未展的苦恼,让19岁的马克思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加之长期以来不断地熬夜学习,甚至通宵达旦地写作,马克思终于病倒了。

从这一学年来看,马克思是失败的。但是,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要求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人——不论这个人是怎样的天才——在大学的第一年时就能够创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

事实上,如果说只有马克思才能创立后来那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伟大的思想体系,那么马克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他的天才之外,主要正是由于他一开始时所经历的许多挫折和失败。在大学第一年的不断尝试和失败,也让马克思获得了常人根本无法获得的知识和锻炼,为他日后成长为最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