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七
13588300000024

第24章 赵孟

赵孟(fǔ,1254—1322),元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入元,荐授刑部主事,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擅画山水,取法董源或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花鸟,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论点,以遥接五代、北宋的体格法度,在继承前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倡导士气,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在元朝一百多年历史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赵孟。后来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以及其他画家,都以他为祖师爷。他在书法上,篆(zhuàn)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样样精通,扬名天下。他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书画家之一。

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代孙,元朝灭亡南宋那年,二十二岁的赵孟失职,回家闲居了。他估计自己没什么政治前途了,就发愤读书,钻研书画,结果成就很高,名声很大。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要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就派程钜夫到江南去搜罗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到京城来做官。程钜夫到江南调查走访,开列了二十多人的一张名单,赵孟跟着程钜夫到了大都,受到元世祖的单独接见。元世祖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准备把他留在朝廷里办事。这时有个大臣说:“赵孟是宋朝皇族,不宜推荐,更不能在皇帝左右办事。”元世祖没有理睬,让赵孟替自己起草了一份诏书,诏书写好后,他边看边高兴地对赵孟说:“太好了!你说出了朕心里所要讲的话。”于是决定重用他,可是遭到朝廷里许多蒙古贵族的反对,只好委任他当了兵部郎中。后来忽必烈想把他提拔到中书省担任要职,赵孟婉言谢绝,要求到地方上去做官,元世祖同意了。十多年以后他才被调到京城。元仁宗的时候当了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的翰林学士承旨。三年以后他就去世了,死的时候69岁。

赵孟不但诗词文章都写得非常好,还精通音乐,善于鉴定古董文物,而成就最高的是绘画和书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谦虚谨慎分不开的。

赵孟五岁读书,就开始练书法,几十年间,总是每天清晨起床,洗涮完毕后,点好香,开始练字。

一天少则几千,多的时候要写上万个字。早年他临摹王羲之的后代隋朝和尚智永的《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光《千字文》他临摹了不知有多少遍,真正做到了娴熟的地步。有一位叫田良卿的书法家,从街市上买到一卷《千字文》,凭他渊博的书法知识,开始以为是唐人的笔法,看到最后,才知道是赵孟写的。他拿了这卷《千字文》去请赵孟题字,赵孟如实地写着:“这是我好几年前写的,当时学唐朝书法家褚燧良的《孟法师碑》,因此写成了这样的格式。没想到我随便练习的字,被人拿去卖钱了。”

原来,赵孟广泛地搜集各种古帖,对各个书法家的字迹全都认真临摹,因此,他能吸收各家的长处,融会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赵体”或“赵字”。

赵孟写字十分讲究笔力,认为执笔要用千钧之力,方能写出有气派的字来。他教自己儿子写字的时候,常常不动声色地站在儿子背后,突然抽他儿子手中的笔管。假如笔管抽不出来,他就高兴地笑了;要是笔管被抽出来了,他自然很不高兴,还要对儿子加以责罚。

赵孟非常善于模仿各个时代的书法家的字,有一次,他得到一卷北宋书法家米芾(fèi)写的《壮怀赋》,可惜中间缺了几行,于是他找来了和原稿一样的刻本,临摹缺了的几行字。他反复写了六七张纸,总觉得不满意,不禁感叹说:“今人的字比古人差多了!”只好用刻本中的字补了缺。其实赵孟在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了。

赵孟从小爱画马,就是拾到一张废纸,也要画一幅以后才把它扔掉。他画的马,就像活马一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他也爱画梅竹、山川。他画的墨竹使人有清高的感觉。画石用笔轻拂,像飞云的形状,画梅具有新的意境,画水仙尤其清雅。他作起画来,起先好像漫不经心,在纸上点点染染,渐渐地在画卷上出现了山水、树木,最后,一幅精美绝伦的画绘成了。

赵孟在世的时候,他的书画就已经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了。当时有不少模仿他的作品,有的甚至还冒充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也为外国人所喜爱。印度有个和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请求赵孟为他写字。后来,他把赵孟的字带回印度,也成了他们国家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