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13588900000037

第37章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89?),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姓孟,名轲(kē),字子舆(yú)。原本鲁国人,出生于邹(zōu,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孙氏曾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把持着鲁国1/3的天下。但是到了孟子父亲(据说是叫孟孙激)这一辈,彻底沦落沦落:没落;衰落。为穷人。孟子的父亲读了一点书,能写会算。但手无缚(fù)鸡之力,干不了农活。由于家道败落,孟子的父亲流落到了邹国,在一个地主家中找了个账房先生的差使。

孟孙激出生仕宦仕宦:指做官。之家,又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农村人眼里,就成了受尊敬的人物。他那渊博渊博:(学识)深而且广。的知识和彬彬有礼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的作风,在乡民中传为美谈。孟孙激在这里干了几年,就有一些好心人前来为他提亲。他选中了一家破落大户人家的小姐。这女子,知书达礼,很有教养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他们成了亲。

一年之后,妻子生下了一个白胖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孟轲。

孟轲4岁时,父亲得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母亲到处为他求医寻药,但最终也没能把他的病治好。孟孙激抛下幼子和年轻的妻子,撒手而去。从此,孟轲便成了孤儿。

孟母教子两度迁居

孟孙激死后,妻子在乡亲和东家的帮助下,埋葬了丈夫。后来邻家的房子租给别人做生意,谁知道那人做的是棺材生意,小孟轲耳儒目染耳濡(rú)目染: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影响。,也学会了一点出殡出殡(bìn):把灵柩运到安葬或安厝的地点。的常识。一次小孟轲在家里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开始玩出殡的游戏,正好孟轲他妈妈回来了。未进院子就听见了孩子们的哭声。她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急急忙忙赶回家,一进院子,见孩子们一本正经模仿出殡的样子,孟轲担任总指挥,真是让人既好气,又好笑。

孟氏对儿子说:“轲儿,这出殡发丧的事可不是游戏。以后别再玩这种不吉利的游戏了,好吗?”孟轲答应了。然而,没过几天,她又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见到孟轲和孩子们玩起同样的游戏。为了不让孩子学这些,孟母决定搬家。

她找了一处离织布作坊作坊(zuō·fānɡ):手工业工场。近的房子,为的是替人家织布并以此谋生。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镇子,来往行人很多。镇上每5天有一次集市贸易。刚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人地生疏,孟轲的心也收敛收敛(liǎn):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多了,开始在母亲的指教下识字和读书。

孟轲母子住宅(zhái)周围,既有榨(zhà)油的油坊,又有织布的作坊,还有杀猪宰牛的屠宰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孟轲又对杀猪宰牛发生了兴趣,功课也做得少了。孟母看到这些又开始担心了,决定再一次搬家,为孩子的成长寻找一个适当的环境。她认识到,儿子心地善良,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受环境影响严重。于是,她想最好能找一个靠近学堂的住所。不久她在镇子的另一端找到一所学堂附近的房屋。随后,孟母带着儿子,来到了简陋简陋(lòu):(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的新住所。

断机教儿孟轲醒悟

孟轲跟着母亲来到新的居所后,每天在家读书、认字。一天,小孟轲向母亲提出:“母亲,我也要上学。”孟母听到儿子的要求,心底生出一股喜悦,通过选择环境来影响和教育儿子的目的达到了。她立即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孟轲上学后,孟母每日为人织布缝衣。这日子持续了大约半年后,孟母感觉到儿子好像有些变化:过去孟轲回来总是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激动的感情自己无法控制。地讲一讲学了什么功课,先生教了什么生字,而最近一段时间,进家之后总是躲躲闪闪,有一种不安的神态。孟母心生疑问,又不便直接问儿子,于是在一天早晨悄悄跟着孟轲出了门。令她吃惊的是,这天中午,孟轲又假装从学校回来,背着书包进了家门。进门后,母亲把他叫到身边问道:“轲儿,娘这布织得如何?”“很好哇。”孟轲应合着。他心里觉得奇怪,母亲从来没问过织布的事,今天怎么啦?“这布如果继续织下去会怎么样?”孟母问。“是一块很有用的布料。”孟轲回答。孟母拿出一把锋利的菜刀,突然使劲一割,把所有的经(jìnɡ)线全部割断。织了半截的布和经线分离了,布不成材,线也无用了。孟母间被惊呆了的儿子:“织布上的布和线还有用吗?”“没有用了,它们全成了废物。”孟轲回答说。“人受教育也是一样的,坚持下去,就会成才,半途中断,就会成为废物。这就是所谓的‘半途而废’。”母亲的话音刚落,孟轲就老实承认道:“母亲,孩儿错了。”孟母语重心长语重心长:话语恳切,情意深长。地说:“希望你知错能改,一定不辜负辜(ɡū)负: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父母的希望,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学而专心立志成材孟轲聪慧早熟,孟母教子有方。在孟母巧妙的引导下,小孟轲过了10岁,就专心投入学习了。他经常和先生讨论问题,探讨可以吸收的道理。当地学堂的先生已经不能满足孟轲的学习要求,他想到外地去游学。孟母虽然不愿意离开儿子,但为了他的前程,还是很痛快地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并且建议孟轲先去鲁国,那里距离较近,又是孔夫子的故乡,还是自己祖先的所在地。孟轲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带着母亲的厚望和自己的向往,走上了游学之路。

孟轲来到鲁国都城曲阜,寻访了许多学者,最后选定了子思做老师。子思是孔子的后裔(yì),是精通孔学的大学者。孟轲在外游学3年,饱读儒家经典,成了儒学的最大继承者。他学有所成之后,决定学以致用,了解政治,力争效力于民,学习治国之道,以便将来成为有名的“士”。

后来孟轲果然成了大学问家、儒家思想的继承人。他曾在宋王偃称王时游历宋国、滕国,入魏先后会见魏惠王、魏襄王,继而任齐宣王的卿。因为其主张不见用,就退而和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反对武力兼并,他的理论核心是“仁政”。认为只有“不嗜(shì)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