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病的预防方法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其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日常以感染性发热较为多见,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
为什么会发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衣着适时,饮食适量,通过体内产热和散热调节,在外界冷热环境中保持着恒定的体温。当某种原因使散热出现障碍或产热过多时,可使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
中医认为发热属于“温病”范畴,并将其分为外感性发热和内伤性发热。外感性发热多因饮食、生活不规律致使内热产生,继而感受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而致。内伤性发热多因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一般外感性发热的热度较高;内伤性发热以低热最为常见,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病患者,如现代医学中的结核病、肿瘤、血液病、功能性低热等。
从表面上看发热是一种病理表现,中医则认为发热是人体内正邪交争的结果,是机体有抗病能力的表现。有的人一生都很少发热,这可能与机体反应能力差有关。所以,发热不能单纯说是一件坏事,要辩证地看待它。
如何预防发热
职工饮食要注意科学搭配,防止暴饮暴食、挑食、偏食。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又可防止内热产生。
生活有规律,衣着适度。人们要根据节气变化及天气情况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平时要经常做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这样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发热。另外,在室外多让阳光照射还可防止缺钙。
睡觉不要在通风口处。因为人在睡眠状态下,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易被外邪所侵袭而致外感性发热。
如果已出现外感造成的发热,针对病因服药的同时,还需采用物理降温,如把冰袋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酒精擦浴,以腋下、额头为主;多饮水,通过发汗、利水便,使热量排出体外而降温。
2.头痛病的防范措施
现代职工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家庭琐碎等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都有头痛的症状,怎样预防头痛呢?
正确认识疾病,树立起自信心
在临床上所遇见的头痛,还是功能性的占绝大多数。经有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患,最好还是相信科学,树立起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消除自我的不良暗示。
提倡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睡眠充足、饮食结构合理、戒除不良嗜好;积极参加感兴趣的文体活动。
积极治疗原发病。
正确作用药物预防。
避免紧张的处境和任何可能导致紧张的行为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有时连识别一个紧张的处境也很困难;即使认识到,也难以避免,如必须向上司提交报告,被委派做连续三小时的打字工作,家里孩子不听话等等。在某些场合,不妨尝试采取某些预防措施。
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例如避免长时间弓着背坐在书桌前,应时而站起来伸展四肢,活动筋骨。和别人谈一些与目前的烦恼或困难无关的事情,轻松一下。躺下休息片刻或洗一个温水浴以松弛自己。如果这种自助疗法没有效果,不妨求医就诊,可考虑当试另外一些预防头痛的非药物疗法,例如生物反馈法、放松疗法和其他使头部肌肉和血管松弛的疗法。
避免诱发因素
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缺少睡眠和熬夜、饮酒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某些特殊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熏鱼也是一些患者的诱发因素;这些情况均应避免。如月经性偏头痛发作的职工,应在月经期前一周左右开始服用苯噻碇或西比灵等预防药。口服避孕药诱发者,应停服该药。
3.流感的预防方法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烧、咽痛、干咳、乏力、球结膜发红、全身肌肉酸痛。一般持续数日全身不适,严重时可致病毒性肺炎或肺部继发感染。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流感是一个威胁极大的传染病,因为它除了可引起发烧和周身不适外,还易使病人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最近几次的流感爆发中,都有千万人因患流感而死亡。
流感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它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3~5年形成一次小流行,8~10年形成一次大流行。对于流感的预防和控制,世界上目前多采用疫苗和药物预防两种措施。疫苗对甲、乙型流感均有预防作用,而预防流感的药物—金钢烷胺却只对甲型流感有预防作用。我国目前对金钢烷胺的使用已较普遍,即在甲型流感的爆发区域内对所有人员用抗病毒药物金钢烷胺做预防性投药,使流行的范围逐渐缩小,甚至中止流行。但流感疫苗的使用,目前在国内还不广泛。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组预防流感的简易有效措施—食醋消毒法,可与药物预防结合使用。
个人防护口、鼻洗漱法
食醋一份加开水一分等量混合,待温,于口腔及咽喉部含漱,然后用剩余的食醋冲洗鼻腔,每日早、晚各一次,流行期间连用5天。
空间消毒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家庭住房,将食醋一份与水一分混合,装入喷雾器,于晚间休息前紧闭门窗后喷雾消毒。新式房屋或楼房以每立方米空间喷雾食醋2~5毫升,老式房屋每间按50~100毫升为宜,隔天消毒一次,共喷3次在流行严重期间或家庭内部已出现病员的情况下,食醋的用量要增至每间房150~250毫升。
住宅熏蒸(煮)法
将门窗紧闭,把醋倒入铁锅或砂锅等容器,以文火煮沸,使醋酸蒸气充满房间,直至食醋煮干,等容器凉凉后加入清水少许,溶解锅底残留的醋汁,再熏蒸,反复3遍;食醋用量为每间房屋150毫升,严重流行高峰期间可增加至250~300毫升,连用5天。
在这两种空气消毒法中,可根据条件任意选择,如只有暖气设备而无火源时可采取空喷雾消毒法。在有火源而无喷雾器时,可采用熏蒸消毒法。这些方法的实行都很简便,也都具有消毒的实效。
除吃药预防以及实行个人口鼻腔消毒预防、环境空气消毒外,还要注意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要注意体育锻炼,保证休息,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身体抵抗力也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
4.远离胃痛的妙方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不论什么原因,大家都希望尽快平息痛楚,下面是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能认真采纳,相信对胃会大有裨益。
少吃油炸食物
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
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
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
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定时定量
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饮水择时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注意防寒
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避免刺激
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此外胃痛患者应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职工,应戒烟。
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最养胃的是面条。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饭。如果熬粥,少放点苏打进去,对胃有好处。
5.预防中暑的方法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轻者头晕脑胀、心慌、恶心、呕吐,重者突然昏倒、脸色青紫、出冷汗、脉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于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引起的。预防中暑的办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曝晒。野外工作的职工,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后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儿。注意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绿豆汤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发现有中暑的职工,应尽快把病人抬到荫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也可针刺人中、曲池等穴位。重患者应尽快送医院。
6.经常失眠怎么办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入睡困难、睡得不深、不熟、易醒等表现。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因素有:心理生理因素、抑郁症、感染、中毒及药物因素、酗酒及睡眠环境不良等。本症患者因夜眠不足,造成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胃纳不佳,一些人同时兼有耳鸣、健忘、手颤、头部晕胀沉重、烦躁易怒等症状。经常失眠,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学称失眠为“不寐”、“不得眠”等,认为其成因很多,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虚劳虚烦不得眠”等说,本病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及阴血不足密切相关。神经衰弱者多见此症。
失眠的职工应定时休息,入睡前避免兴奋和紧张的脑力活动,不喝浓茶、咖啡,避免饮酒。尽量改善睡眠环境条件,学会自我入睡和松弛训练。
医生应向患者解释失眠的原因以消除其疑虑,并给其发泄机会。有躯体疾病等伴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7.腹泻的预防方法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伴有黏液、脓血、未消化食物等。有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之分。
起病急,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腹泻,常由急性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及饮食不当所致。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常由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致胃酸缺乏、慢性肠道感染、慢性肠道疾病、肝与胆及胰腺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腹泻严重者可造成胃肠分泌液的大量丢失,产生水与电解质平衡的紊乱以及营养物质的缺乏所带来的各种后果。
中医学认为,腹泻是由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虚湿盛、传导失常而致的一种常见疾患。可根据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肾阳虚等不同病因辨证施治。
预防腹泻应做到:讲求饮食卫生,禁食不洁或变质食物,夏季忌过食生冷之物。切忌暴饮暴食,一日二餐应定时适度,以免伤及脾胃。
8.呕吐的辨证施治
呕吐是将食物及痰涎等胃内容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呕吐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而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障碍。呕吐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胆囊炎、胰腺炎、肾炎、幽门痉挛或梗阻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中医学认为,呕吐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发,并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虚证多为脾胃功能减退所致。而二者又相互夹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故临床多运用扶正祛邪的方法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实证
(1)外邪犯胃:突然恶心呕吐,并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或兼有脘腹胀闷、肠鸣腹泻、舌苔薄腻或白腻、脉浮滑。
(2)饮食停滞:呕吐泛酸,脘腹胀满、食后加重、吐后则轻,厌食肠鸣,舌苔厚腻,脉濡滑。
(3)肝气犯胃:呕吐吞酸,郁怒而发,嗳气频繁,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滑。
(4)痰浊中阻:呕吐痰涎,脘闷纳呆,眩晕心悸,口干不欲饮,身体困重,大便不爽,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虚证
(1)脾胃虚寒:稍感凉即呕吐,四肢困重,脘腹冷痛,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喜热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2)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或嫩红苔,脉细数。
呕吐病人应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呕吐时,亲属应轻拍病人的背部,以免把呕吐物咽下,吐后应用温开水漱口。呕吐后病人不能立即进食。
食滞伤胃所致呕吐者,应使其胃中所停滞的宿食全部吐出,不宜单纯止呕。痰饮内阻及脾胃虚寒所致呕吐者,要忌食生冷油腻食品;肝气犯胃及胃阴不足所致呕吐者,应忌食烟、酒、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
呕吐日久或量多引起脱水时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下陷等,胃阴虚者尤易发生此种情况,应注意遵医嘱补充体液。
9.如何治疗咯血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呼吸道出血并经口腔咯出者,血色多为鲜红。
咯血与呕血都是经过口腔而出,所以有时易被患者相混淆,其鉴别方法为:呕血多呈暗红色,混有食物,易凝结成块,数天内常有黑便,并伴有恶心等症状;而咯血则为鲜红色,混有痰液,并伴有喉痒等症状。
咯血病因甚多,一般认为,下列疾病均可引起咯血: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亦可见于肺瘀血、肺梗塞、肺炎、肺脓肿等。
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房间膈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其他
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
临床观察表明,咯血常伴有发热、呛咳、胸痛、脓痰、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患者可据此判断引发咯血的病因。
(1)发热: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流行性出血热、肺梗塞。
(2)呛咳:见于支气管肺癌。
(3)胸痛:见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肺癌、肺梗塞。
(4)脓痰: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等。
(5)皮肤黏膜出血:见于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病等。
此外,由于咯血及精神紧张,病人还可表现出贫血、乏力、出虚汗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