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墨子清谈
13637700000008

第8章 节约生命(1)

十三、尚节俭,重实用

凡是人们制造某种物品,都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所以,使用钱财不浪费,民生能不劳顿,他们就会得到很多益处。

去掉大人先生们所爱好搜聚的珠宝、鸟兽、狗马,用来增加衣服、房屋、兵器、车船的数量,这并不困难呀!

减少铺张浪费,是圣王之道,天下的大利。

——《墨子·节用上》语译

圣王建造房屋,是为了便于生活,不是用来观赏和享受的;制作衣服、腰带、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不是用来显示怪异。

——《墨子·辞过》语译

1.实用与实在

朋友去商店买家具,一套华丽漂亮,但质地欠佳,存放衣物的地方不宽余;另一套式样一般,但材料好,结实耐用,放东西方便,功能齐全。这位朋友多半会挑选式样一般、材料好的那一套。

假如丈夫给妻子买回一双时装皮鞋,穿起来很好看,但不到三天就断了鞋跟,这位丈夫必定遭到妻子的埋怨,责备他不会买东西,花那么多钱买回的鞋穿不到三天。

在好看与实用面前,将实用放在第一位,这种购买心理其实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生活原则:实用第一,然后才考虑美感效果。

实用原则在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耐不耐用,经不经磨,结不结实,往往是人们认定一种物品好坏的第一标准。

张三仪表堂堂,特别注重修饰打扮,但办起事来却不行,没有魄力,缺乏手段,张三必定被人瞧不起。

李四俨然以能人自居,办事呼风唤雨,声势颇大,但雷声大雨点小,架子搭得大,战线拉得长,收效却甚微,李四必定让人失望。

人们对张三李四有一譬: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实用原则影响人的个人行为,也影响人的处世。

学艺讲究具体实在。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能体现出深厚的功力,花拳绣腿式的东西最为人不齿。

交友以有利为准则。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是知己好友,也不必表现得如何亲密无间,有事时大家一起来撮合把事办成,平日里各人干各人的,过多的礼节性拜访,无具体事情的闲谈都没有必要。这种交友,先是互利互惠,再才是性情相合。

做官以有为为标准。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说要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办几件好事;实事,就是政绩,就是功劳,自然也就是资本。

实用、实在培养了中国人现实、入世的一面,培养了中国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出神入化的实用技术,培养了中国人注重血亲伦理、看重人情世故的社会心理。同样是这种实用原则,却导致中国人看轻抽象玄思,缺乏对无实用价值的东西的彻底追求精神,如关怀人类命运的哲学情怀等,这正是实用原则的另一面。

2.勤俭节约则昌

铺张浪费则困,勤俭节约则昌,自古皆然。

远古之时,物资贫乏,节用节俭便成为兴国利民的重要手段。因而,古时候贤明的君主,为倡导节约,常制订出一些具体的规定。

技艺:凡天下百工,如制车轮的、造车子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冶炼金属的、当木匠的等,使各人从事自己擅长的技艺,足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就可以了。

饮食:足以充饥增气,强壮手脚身体,使耳聪目明,就可以了。不极尽五味的调匀和香气的调和,不招致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

衣服:冬天穿天青色的衣服,又轻又暖和;夏天穿细葛布或粗麻布,又轻又清凉,就可以了。

房屋:房屋四旁可以抵御风寒,上面可以防御雪霜雨露,房屋里面光明洁净,可以祭祀,墙壁足以使男女分别居住,就可以了。

丧葬:衣三件,足以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以使死者骨头朽烂在里面;掘墓穴,要深但不通泉水,尸体的气味不发泄出来,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因丧致哀。

请不要在这些近乎苛刻的规范面前闭上眼睛。正因为有这种尚勤节俭精神的传扬,古人们才不至于被铺张浪费、花天酒地的腐朽意识所淹没,才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为我们生存所需的物质文明。

3.言谈

言谈以怎样为好?

墨子认为:夸夸其谈而行动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人们必定不愿听;出力多而夸耀自己的功劳,即使辛苦,必定不为人所取。

聪明人心中明白,但不夸夸其谈,出力多但不自夸功劳。言谈不求多,而求睿智;不求华丽,而求明察。

书面文字就是写在纸上的言谈,这种言谈没有直接的听众,只有间接的读者,故只求自己表达舒服,不求读者愿不愿看的现象更为突出。因而,写文章,做报告,必须具体实在,言之有物;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文风只能令人生厌。

事实胜于雄辩。任何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空谈出来的。因此,少说大话,多做实事,必有所成。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要担心自己的功劳和成绩不为别人知晓,将自己的言语化成行动,社会必将对每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十四、礼教杀人

儒家实行厚葬,居丧时间长,做几层的套棺,做很多衣服、被子,送殡像搬家一样;三年服丧期内哭哭啼啼,别人扶着才能站起来,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耳朵听不见声音,眼睛看不见东西。这足以丧亡天下。

按照丧礼,国君、父母、妻子、长子死了,要服丧三年;伯父、叔父、兄弟死了,要服丧一年;族人死了,要服丧五个月;姑、姊、舅、甥死了,都有几个月的丧期。这些都是应该废止的。

——《墨子·公孟》语译

1.孔子一语破天机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时,有一阵混得只有野菜汤喝,非常狼狈。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孔子的弟子子路设法弄来了一头小猪,蒸了给孔子吃,孔子不问清肉从何而来便大嚼起来。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用来换酒,孔子也不问酒从何来张口就饮。鼓吹礼教的祖师爷一点礼义廉耻的影儿都没有了。

后来孔子到了鲁国,鲁哀公久闻其大名,待为坐上宾。在鲁哀公的欢迎宴上,筵席摆得不端正孔子不坐,割下的肉不方正孔子不吃。

子路颇为惊诧,上前问道:

“先生为什么跟在陈、蔡时的态度相反呀?”

孔子说:

“过来,让我告诉你。从前我们是苟且偷生,现在我们则是要获取道义。”

饥饿困逼之时,则不惜妄取以求活命,礼义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到了饱食有余之际,礼节规矩就来了。

如果礼义只在不饥不寒、生活富足的情况下才适用,那么,这种礼义就该打个问号了。要么是礼义本身是虚伪的,要么鼓吹礼义的人是虚伪的。

2.死者与生者

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人都难免一死。

对每一个人来说,生是短暂的,死才是永恒。

死者死了,活着的人该怎么办?

一种是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以绚烂多彩的人生来祭奠死者的亡灵。这样,死者的生命在生者身上得到了延续,代代相承,所谓历史和民族就是这样形成的。

祭奠死者,不仅是缅怀,而且是使生者更有生的勇气。

战时,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只会激起后面的战士更勇猛地冲上前去。所以说,死不仅是肉体的消亡,它是为生者铺平前进的道路。

即使是非正常的死亡,如意外灾祸、自杀等,也能够带给生者以提醒和反思。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要防患和警惕的。

另一种是不管情不情愿,乐不乐意,整日价为死者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人生道路从此蒙上阴影,从此失去许多选择的自由。死者死了,生者也因此而进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为失去亲人、朋友而悲痛,这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而成为对人的一种要求和规范,并由此而制订出一整套礼节和仪式,则是一种罪恶。

最极端的就是君王或大臣死了,用活生生的生命(有的还是儿童!)去殉葬,为公开杀人找了一个最无耻的借口。

其次就是丈夫死了,号召女人守寡,最好是跟着去死,被称为烈女,树碑立传以留后世。杀人不用自己动手,其手段更为卑劣狡猾。

再次是久丧,国君或长辈死了,三年五载,大臣不理政务,农人不事农活,学子不读书修业,生命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死人夺去了一大部分。

儒家在中国盛行几千年,有利有弊,鼓吹礼教则为弊端之首。

墨子反儒,重在反这些戕害人性的僵死的教条。

3.厚葬:害己又害人

人难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无论是泰山鸿毛,死后却没有两样,都是化作一股轻烟,一堆骨灰。人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这是自然之理。

但有些人却不信这个,偏偏要与自然规律较劲儿,总想长生不老、不死,所以中国古代炼丹术特别发达,寻求长生不老的人也特别多。实在抗不过死,怎么办?那就搞厚葬,活着用不尽,死了带着走。

仔细想来,这些人在世时并没好好地生活过,一心想的是死后怎么办,该住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样的衣服,睡什么样的棺材,如何使那一堆死肉十年百年不烂,等等。于是,年纪轻轻就为自己修墓穴,就把金银财宝大批大批地往土里面埋,就把自己的家奴、仆人杀掉陪葬。

这些人活着总在想死,死后还害人。

这些人能是吃不饱、穿不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百姓吗?

厚葬之风,一害自己,二害他人,实不该有。

鼓吹厚葬的人,要么是权欲熏天、心理变态;要么是财迷心窍,腐化堕落;要么是讨王公大人的欢心,捞几个赏钱。

这最后一类比前两类更为可恶。自己并不富有,却鼓吹厚葬,很有些在富人面前摇尾巴的味道。对广大贫苦百姓来说,则又是一种麻痹和腐蚀,让穷人放松警惕,以为富人的荒唐有理,以为富人的举动值得羡慕,跟着眼馋心热。

然而厚葬居然能成为一种习俗和时尚,可见流毒之深。近代以来,文物出土不时爆出轰动性新闻,不少人为发现了一座又一座古墓而奔走相告,这实是中国人的悲哀。在一具具殉葬的幼童骨骸面前,我们还高兴得起来吗?

厚葬在近代已不像古代那么盛行,但流毒未曾肃清,因而在某些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地区,又有死灰复燃之势。

厚葬曾害了我们无数的先人,难道还能让它继续害我们的后代吗?

早在二千多年前,圣者墨子就对此痛加指责:

厚葬在王公大人家中,棺木必定要多层,葬埋必定要深厚,随葬的文绣必定要繁富,坟墓必定要造得高大;这种情况在匹夫贱民家里也存在,他们竭尽全力不惜倾家荡产;在诸侯豪族家中,死人身上装饰着金玉珠宝,束缚着丝絮组带。并把车子、马匹埋葬在墓穴里,还要多多制造帷幕帐幔,钟鼎和鼓、几筵、酒壶镜鉴、戈矛宝剑、羽旄旗帜、象牙皮革,将这些东西放到死者寝宫一起埋掉,内心才满足。至于生者陪死者而葬,天子、诸侯死了杀掉的殉葬者,多的几百,少的几十;将军、大夫死了杀掉的殉葬者,多的几十,少的也有好几人。若此风盛行,国家必定贫穷,人民必定减少,刑法政事必定紊乱,生命将在这样血腥的习俗中变得灰暗无光。

4.丧葬与人道

死人了,哀惋痛息,人之常情。祭奠以作永远的告别,居丧以告慰逝者的英魂,活着的人能从这些仪式中感受到人世的温暖和亲情。

丧葬的本义是人道。但具体的丧葬行为,却多有反人道之处。

古时候王公大人办理丧葬,必定是大棺套中棺,皮革裹三层,随葬的璧玉准备好,加上戈剑鼎鼓壶大盆,刺绣衣服和白练,车马的缨络上万件,车马女乐也都准备齐全,还必定要除清墓道,修建的陵墓比山陵还高。

如此巨额的财富是百姓的血汗换来,就这样轻易地埋到地下,加剧了百姓生活的贫困。

现代人不以古人为鉴,曾做出一些错上加错的蠢事。有权的迫令职员下属为自己过世的亲人披麻戴孝;有钱的大肆修陵凿墓,不知用这些钱来为社会多行善事。这种事虽不如古时候普遍,但也足令人深省。

古时候居丧的方式,更无人道可言。

无论是否真的哀痛,也无论是否心甘情愿,都必须按既定的程式行事:哭泣不分昼夜以致声咽,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守在墓旁边的茅屋里,睡在茅草上并枕在土块上,还要相互强制着不进食而挨饿,少穿衣服而受冻,弄得脸色又黑又黄,消瘦不堪,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手脚无力,不听使唤。

可见,凡属与人道相悖的丧葬,都该废止。

现今已没有古时候的丧葬仪式了,但实质上相仿的东西,是否还在束缚着我们呢?

十五、虚名误人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间插着记事用的木笏,穿着一身儒服,来见墨子,说道:

“君子是先讲究服饰,然后有一定的作为呢,还是先有一定的作为,然后再讲究服饰?”

墨子回答说:

“有作为不在于服饰。”

——《墨子·公孟》语译

1.臭豆腐与罂粟花

“腐乳”在某些方言中又称为“臭豆腐”。这种食品就是让豆腐发酵,变质变味,然后食用。没吃过臭豆腐的人,看见它脏,闻其味臭,不敢动筷子;但只要尝一尝,别有风味,令人大饱口福。

鸦片之毒人人可知,但有些人不知道制造鸦片的植物罂粟花却分外的娇艳可爱。

这里要说的是外与内的问题。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美”,主要是指人的风度气质、形象容貌。近些年出现了“追星族”,也都是冲着这些炫人眼目的外在的东西来的。为浮浅华丽的外表所惑,已成为时代的通病。

外在的美好的东西固然可以给人带来声誉和实惠,但却也容易使人忽略内在气质节操的修养,从而失去心灵的充实,失去更大更多的作为。

因而,臭豆腐式的人更具有征服性的力量。这种人的美是经过酿造、蜕变而来,尝到了千辛万苦的滋味。一个作家十年寒窗创作出一部传世之作,他获得的声誉常不如一夜走红的歌星,但他一定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两个人赛跑,一个人总担心路边淤泥溅脏了自己漂亮的衣装,而另一个人只顾飞也似的向前,结果必然是后者获胜。

臭豆腐式的人不必悲观,没有人来打扰你平静的生活,没有人强迫你按他们喜欢的样子说话走路。这样,你可以静心地干自己想干的事,顺顺当当地安排自己满意的生活。

2.邯郸学步

事物的存在总要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人出门会客要穿好衣服,这穿好衣服是一种形式,没有这种形式可不行。开大会时要举行开幕式,开幕式也是一种形式,没有这种形式成百上千的与会者就聚拢不起来,大家若连会议的时间、地点都弄不清楚,这会怎么开?

可见形式是非同小可的,忽视不得。也许正因为它太重要了,使许多人对它恩宠有加,格外亲热,弄出一些让人生厌的形式来。

于是,形式便有了差别:有用的形式和无用的形式。

无用的形式常常打着有用的形式的旗号出现。让人分不清真假,被套进形式主义的圈圈里钻不出来。

庄子讲了一个“邯郸学步”的笑话,活现出形式主义者的滑稽可笑。

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优美,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

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国首都邯郸。果然,只见繁华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势都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