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1364800000053

第53章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养生内涵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当我们着意去体味它深厚的底蕴时,我们也会感悟到其中深邃的养生内涵。

汉服中的衣着合体养生经

“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又称为汉装、华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其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

汉服,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作为有益补充。一共约有九类基本款式,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作为一个体系,是其他服饰所无法比拟的。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虽然是平面剪裁,但重在非常合体。穿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并配以束腰等手段,会随着人体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曲线,无论从正面、侧面、背面,线条柔美流畅,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自然的风韵。

其实,汉服不仅重视人体各个侧面的线型,还注重人与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汉族传统服装中,贵族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也表现为袖子的长度超长;官员与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后,又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等。而且,到了炎热的夏季,虽然汉服不能像短袖衫那样以裸露避暑,但其采用纯棉面料,吸汗、透气,样式宽大、遮蔽,走动起来习习生风,同样可以避暑纳凉,甚至比皮肤裸露更凉爽,且不伤害皮肤。同时,中衣与汉服外衣之间空隙较大,就像暖壶胆的中空一样,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到降温作用。

透过汉服的巧妙设计,我们可以得到不少衣着合体的养生启迪。衣着、戴帽及穿鞋,都要适合自身的体型。过于宽松,衣不着身,易中风寒;过厚、过重,会使人臃肿笨拙,活动不便;过紧,会阻碍人体气血流畅,甚至引起血管压迫、发育不良、胃肠功能减弱、阴部炎症、不孕等多种疾病。因此,着装要合体,以轻、软、穿、脱方便为宜。

各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用料养生经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温带等6个温度带,加之不同地区间的海拔存在差异,从而使各地气候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服饰用料上大有差异。

在寒冷地区,尤其是北方,由于严寒的气候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很多少数民族用厚实的皮毛和棉麻等做服饰原料,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例如,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的鄂温克族,其服饰原料主要为兽皮,包括牛皮、羊皮、犊皮等,多为蓝、黑两种颜色;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他们同样用兽皮制成耐寒、耐磨的衣裳,主要为狍皮,多为黑、褐等颜色;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等东北地区的赫哲族,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然后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用羊皮等做成蒙古袍,分棉袍和皮袍两种;在新疆气候略温和的地区居住的维吾尔族,喜爱无领无扣的袷袢,即一种长袍,分单、棉两种,夏天多着竖菜花白色单袷袢,冬天穿黑色棉袷袢……这些皮棉服饰,都具有良好的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等特性,非常适应相对寒冷的北方气候。

在暖热地区,尤其是南方,由于炎热的气候及湿润的环境,很多少数民族采用棉、麻、丝绸等做服饰原料,通常比较单薄,甚至裸露部分身体。例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的侗族,通过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然后将棉布与纱作为服饰的原料;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绿洲城镇的维吾尔族,男装以绸作为面料缝制成袷袢,女装以丝绸或毛料缝制成女裙;主要分布于云南的傣族,多用纱、丝绸等缝制短衣、筒裙等服饰原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佤族,主要以青色棉布作为服饰原料……同时,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因炎热的气候,服饰主要以短衣、裙子等为服饰的主要形式,与丝绸等布料搭配,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从以上少数民族的服饰的选料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衣料,才能充分发挥服饰的保健功能。如毛、棉、羽绒等,属保暖性好的纺织衣料,具有良好的御寒作用;真丝、棉织品,属透气、吸湿性能好的衣料,具有良好的防暑作用。同时,在服饰色泽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冬天应选择深色的衣料以提高吸热性,利于保暖;夏天宜穿浅色服装有助于散热。此外,内衣用料的选择应特别注意,柔软、吸湿性好的棉织品为佳,色泽宜淡,不要采用化纤制品,以免导致皮肤过敏,尤其是哮喘病患者。

达斡尔族服饰中的衣随时迁养生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达斡尔族的服饰,通常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其中,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他们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以适应不同的季节。在寒冷的冬季,他们通常穿棉袍,天冷时还外套犴背心,以达到最好的防寒保暖效果;在比较凉爽的春秋季节,他们基本都穿夹袍,这样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在炎热的夏季,他们都换上了单袍,比较薄,很凉爽。同时,达斡尔族的妇女早期着皮衣,至清朝以后便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蓝、黑、灰。

其实,达斡尔族适时更换、增减着装的习惯,正顺应了历代医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如《延寿书》等按照《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春冰未泮,衣服要下厚上薄,养阳敛阴,春天不可薄衣而患伤寒。《孙真人卫生歌》亦有言:“春寒莫着棉衣薄,夏热汗多须换着,秋令觉冷渐加添,莫待病久才服药。”可见,随时令变化而更换、增减衣着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俗语道“春捂秋冻”,概括说明了衣着要适应季节的变化。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气候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中午艳阳高照,晚上很可能就寒潮来袭。而身体在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以后,机体在棉衣的保护下,已经适应了那样一个温暖的环境,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也比较低。若这时急于脱下棉衣,换上单薄的衣服,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摄生消息论》有言:“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因此,春天捂着点好。至于秋天要冻,道理正好相反。秋天的气候是逐渐变冷的,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就会使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反会减弱,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冻着点好。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夏季虽热盛,但着衣仍要护其胸背;冬天还要注意关节局部的保暖,必要时可戴上护膝、护腰等。只有依据气候变化合理、适当地增减衣物,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防病养生。

蒙古帽与蒙古靴中的呵首护足养生经

蒙古族,自称“蒙古”,意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这个民族还被称为“马背民族”。在中国,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有袍服、冠帽、靴子三大类,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长袍,蒙古族称之为“特日列克”,其使用面料,可分皮袍和布袍两大类,其中,布袍又分成棉、单、夹袍,以供不同季节穿用。这些袍子既可以在骑马时护膝御寒,又可以在睡觉时做被挡风。

除了宽大的长袍外,蒙古族的帽子与靴子同样特色十足。蒙古帽子种类很多,在蒙古语中称“玛拉盖”。男子戴的帽子分冬夏两种,冬季戴皮帽、风雪帽,夏戴尖顶圆帽和毡帽;妇女们有时戴帽子,有时扎头巾。这些帽子一般以兽皮做里,绸、缎、布料做外套。这些帽子不仅美观,还可以使蒙古族人们的头部避免风吹日晒,挡风挡沙。蒙古靴是蒙古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因面料不同可分为皮靴、布靴、毡靴三种,不同时期,款式有所变化,有大翘尖、小翘尖、圆头、尖头、薄底、厚底等,靴面帮上贴绣图案,典雅大方。这些漂亮的靴子,能防虫蛇叮咬,而且骑马时很方便,不仅避免小腿受到摩擦,也能防止脚和小腿被虫蛇蛰破。此外,靴子还内配衬毡,具有防寒防水的作用。

其实,蒙古族在靴、帽的运用上,正是顺应了呵首护足的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气会聚于头部。故在寒冷季节戴帽,可以避免阳气的耗散,保护身体。同时,戴帽应大小适宜,轻重合度,不影响头部的透气、排汗。中医还认为,“寒从脚起”,足部受凉,很容易感受风寒之疾。故日常养生需要注意保持足部温暖,以免受寒。同时,穿鞋也应注意大小适宜,过大行动不便,容易跌跤;过小影响血液循环,甚至造成足脚畸形,一般以布鞋大半号,皮鞋大一号为宜。此外,鞋跟的高度也要适中,否则易引起疲劳和疼痛,一般以2~3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