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3654400000015

第15章 松涛荡然有回声

徐宜发

我第一次走进北方大森林的王国,走进盛名之下的林都伊春。这绿色的世界,童话的摇篮,满目青山,激荡着我——大森林的陌生人。更值得欣慰的是又见到了令我难忘的蒸汽机车,那是我永远眷恋的火车头。

我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寒不得不选择了报考技校之路,幸运的是郑州铁路司机学校也选择了我,从此我就和火车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校学的是蒸汽机车,毕业进了机务段就登上蒸汽机车干上了“司炉”这一行。在火车头上烧火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风里来雨里去,又是汗又是油,正是这种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了我的毅力,锻炼了我的坚强,40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些日子心中都有无限感慨。如今,我们早已离开了蒸汽机车,这次到伊春见到它倍感亲切。走进五营原始森林,我一眼就看到摆放在那里的那台蒸汽机车,“少奇号”三个大字格外醒目,更为巧合的是它和我曾使用过的“FD型”蒸汽机车都是从原苏联进口而来。这台蒸汽机车自重28吨,牵引动力为200马力,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第一机车制造厂生产制造的,在林区服役了整整40年,现已作为文物保存下来,从它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月留下的点点滴滴。我国机车制造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铁道部先后两次从前苏联进口了1050台他们已经停止使用的“FD”蒸汽机车,经过改造,作为京广大干线和其他线路牵引货运列车的主型机车。我在“FD”1631号机车上烧了5年火,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轻步走到“少奇号”蒸汽机车前,逐字逐句细读它的说明,这是一段历史记载。40多年前的1961年7月23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到伊春视察,乘坐森林小火车深入到第一线了解伐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1998年少奇同志百年华诞,林业局把当年牵引少奇同志乘坐森林列车的这台蒸汽机车命名为“少奇号”并陈列于此,以表达林业儿女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之情。站在这台蒸汽机车前,那威震山河的汽笛声仿佛还在茫茫林海中回荡。

我与火车头有着深厚感情,见到它总想里里外外看个够。我看到“少奇号”蒸汽机车的车门敞开,便熟练地登上驾驶室,里面的设施和备品依然如故,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顺手拿起铁锹还像当年一样,搓上一锹煤做出烧火的架势,朋友们纷纷拿出相机为我留下了一张烧火的照片。我在蒸汽机车上工作了6年,从未留下照片,这次留影也许是对流逝岁月的弥补和回忆。我端起这把沉甸甸的铁锹,许多往事浮现在眼前。那是我从司机学校毕业分配到武汉江岸机务段不久,我身高只有一米六五,体重刚过百斤大关。一天晚上,我们拉一趟货车总重3100吨,从信阳发车到武汉。车从信阳开出不久进入长大上坡道要翻越鸡公山,这是关键地段,我的任务就是烧火,不停地往炉子里投煤,保证供气供水。车出柳林站坡道不断增大火车速越来越低,火车头吃力地喘着气,整个炉床在跳动,我不顾满脸的汗水,一直弯着腰一个劲儿往炉子里投煤,生怕烧不好火供不上气。这时车速每小时只有几公里,不比人步行快多少,慢慢地在大山里穿行。我不停地烧火,又不停地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手上的煤黑也不断和着汗水抹在脸上。夜幕笼罩着大山,笼罩大地。我手舞铁锹脚踏炉门,炉火不时地映红我的脸庞,汗珠“啪啪”地滴洒在地板上。汗水浸湿了搭在我肩膀上的毛巾,汗水又浸透了我的衣衫。我只觉得这车跑得太慢,时间过得太慢,这一段路途太遥远……穿过李家寨,驶出鸡公山,爬上武胜关,我们这趟车终于到了坡顶开始转入下坡,从柳林到武胜关足足跑了40分钟,炉火正旺,水满气足。这40分钟我不知道向炉子里投了多少煤,更不知道流了多少汗,只知道我的腰整整弯了40分钟。车爬到坡顶列车进入惰力运行,煤不用投了可我的腰直不起来了,大约活动了3分钟的样子,才慢慢缓过劲儿来直起了腰。这趟车我们烧了十几吨的煤,累得筋疲力尽。天亮了,我们回到武汉下班,我一觉睡了10多个小时,这就是当年我在火车头上的真实写照。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非常感谢那种磨难和锻炼,是那种苦难给了我力量和智慧。

蒸汽机车已经远离了我们,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它在人类工业革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家纷纷前来与“少奇号”机车留影留念,让它伴随着记忆一直到永远。

走出林都,当我带着许多未知的悬念和眷恋离开伊春的时候,正值一年一度的伊春森林节即将开幕。这里的人们捧出绿色正在迎候八方宾朋,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人们了解认识伊春,让伊春走向世界。

归途上,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回望,我听到了大森林那久久荡然的回声。

选自《鸭绿江》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