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3654400000044

第44章 匆匆的身影

林汉筠

我想象着与我相隔遥远的1927年那个初秋,你将身子骨捆得铁紧,像所有劳工一样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嗬嗨”声中,将那根从石龙运过来的石柱,一步一步地移向黄洞榕树厦;我想象,你用手比划着与工匠们研讨筹建那些书室,这儿开窗光线要强,那儿开窗空气流通;我想象,你站在观合碉楼上,望着远处的山近处的人,还有那些“笑问客人从何来”的稚童,将搬到这儿念书习字,念你最喜欢的那首孟浩然的《初秋》: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瞧,你欣喜若狂的样子。此时的你早已回到童年,回到那段历史当中。

或许,那清波粼粼的石马河早就淌过你的脚板;或许,那山花漫野的南岭山早就回应着你的唤山号子;或许,站在楼顶的你,已披着风迎着雾,只是望着正在建设的书室笑了笑,什么也没有想,眼前一轮太阳托起,一个坚强的信念早就在你心中闪亮。

蔡观合,你说谁会忘记你的举手投足?哪怕时光已越过百十年?对于一个实业家、一个爱国华侨、一个教育家,你的思想泽被后人的岂止百十年?

人生事业都是经过磨砺方能出真识。出身贫寒的他,靠开荒、种地过日,不惑之年才偷偷地随亲友到马来西亚打工。初来乍到,人生地陌,打工的艰辛、离乡背井的无奈,早让这个已过四十的人感到肩上重重的担子呀。他拉过矿石,开过士多,摆过水果摊,但面对日复一日的劳作,在苦苦思索着,如果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完成夙愿,那不仅是自己的造福,更是家乡父老乡亲的造福呀。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发展的曙光,在马国买下了一个橡胶园,旋即购买了橡胶种子,进而大面积种植。经过五六年的努力,橡胶园经营得有声有色,赚下了第一桶金,蔡观合也成为当地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审时度势,投身于房地产和火车站的建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蔡观合这个客家仔在异国他乡创下一定的财富。

虽然,蔡观合在马国生意红火,但总有一种情愫在牵引着他,那就是乡情的呼唤。他想起家乡一亩三分田,想起自己因为没有上多少学,在外受尽了凌辱,经历了不少挫折;想起家乡孩子们那双渴望求学的眼睛。他想到更深更远——要在家乡建学校,要为家乡孩子提供好的学习场所。

“唐山虽然好,但远路迢迢,何况时局动荡,你回去搞建设,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乡亲这样规劝他。

“哈哈,杜甫老人曾这样说过:‘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我们的钱都是家乡的福气带来的,我回去办学校,培养孩子,就是让我们的后代不做睁眼瞎呀。哪怕有点风险,但我心甘情愿了。”他爽朗一笑。

说干就干。他先托家兄买下了一块地皮,告诉家兄,要在这儿建一幢以父亲“广琼”名字命名的学堂,再扩建40间排屋楼。在回乡的船上,他郑重其事地研究建造书室的规划,场地的大小、书室的规模,还有办学方针等等。他跟随船回乡建设的乡亲说:现在男女都是后人,办书室也要让女孩上学,我办学就是要让贫寒子弟上学,要优待贫寒子弟,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更要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要选好的先生来讲课……,轮船上的深思,成为他办学的一项新的理念。

然而,要在黄洞这样的地方建这样一项大工程,岂止是一张规划图那么简单?当时的运输主要是靠水运,再肩担手提,何况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从国外进口?这些建筑材料先通过集中运到石龙,再转运到黄洞奄下桥附近,靠人工把材料搬到两公里远的工地上。但这些都没有难住蔡观合回报乡梓的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望着按自己的计划,先建几幢排屋,还特意在排屋头建了一座八层楼高达26米的碉楼,一是作为龙势,寓意龙抬头,要将黄洞学子培育成龙成凤;二是其时社会动乱,兵匪横行,盗贼猖獗,以作防御之用。“春风进绿树,山色上红楼”,这是观合楼二楼厅、房两边的对联,也印证了这座碉楼的实用和美观性。这一特别典型,建筑风格在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艺术形式,使之成为村中民国建筑的代表作。甫一建成,就力压群芳,在当时凤岗碉楼中一枝独秀。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他一边建设一边聘请先生上课,数十名黄洞子弟在先建好的排屋里学习,并将手书的“广琼书室”木牌端端正正地挂在排屋里。

然而,时局动荡,根本不能让蔡观合来得及细想,就在碉楼建成的第一个晚上,也就是他们住进碉楼的第一天,谣传土匪当晚要来“捧场”。这个捧场不是他们要来庆贺,而是要想搞点事出来。只可惜在外奋斗半生的蔡观合误听谣言,怕因为自己与土匪决战,伤及无辜,便在自己新修的房子住上不到一夜,就这样再次远走他乡,一去就没有回来过。

我想象,当蔡观合急匆匆地逃离碉楼,急匆匆地看着刚刚从石龙运回来的已雕刻好的“广琼书室”的石板、石圆柱、石方柱、石门窗时,他的心是在滴血呀。

轻轻地拂开石板的灰尘,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堵堵还没建成的围墙,那杆还没有竖立过的旗杆,倒在地上任时光流逝,也像主人一样心头流着血。

走进蔡观合当年已建成的排屋,岁月蹉跎,但仍不能完全隔断我们和前人的沟通。那一幅幅精美的雕塑,那一首首激励人生的诗行,打通了我们与前人的心灵之门。让我想起蔡观合匆匆的背影,伴着一轮冷月,孤独而凄凉。

望着那轮圆月,我闭目细思起来。把当年放弃如火如荼的生意不做回到家乡建设排屋办学校的蔡观合与这座排屋楼合成一体,我仿佛看见,老人正躬着腰,在细细地品味着地上写着“广琼书室”的石板,那根还没竖立过的石柱,品味着一种艰辛一种幸福,他正在手捧着一本书,一本人生的大书。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沉沉地远去。

但愿,这个背影一定不会再重演。

选自《东莞文艺》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