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赤眉绿林起义
13660900000005

第5章 起义的主角

绿林军

王莽新朝年间,在新市(今湖北京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长期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与禁锢,对绿林军的评价总是蒙上一层阴影。封建统治者说它是绿林大盗,百般诋毁,而农民革命家说它是绿林英雄,大力推崇。为了还绿林军以本来面目,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以绿林起义的过程为依据,以其功绩为佐证,深入探讨绿林文化,全面透析绿林精神,对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一)绿林军概述

绿林军,指中国新朝末年由因旱灾和蝗灾造成的饥民所组成的一支反对王莽政权的军队,因主要部队起兵于荆州的绿林山(位于今湖北京山县)而得名,称为绿林起义。后因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被迫分成“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舂陵兵”四支。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各支绿林军会师,共同推举汉朝宗室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决定争夺天下,以王匡、王凤为上公,刘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同年,刘攻克宛。接着,绿林军在刘秀的率领下,在昆阳之战中击溃王莽的主力大军。十月初一,绿林军攻克长安,杀王莽,建立了更始政权。

此后,绿林军与另一支起义军赤眉军发生冲突,内部亦产生分裂。更始三年(公元25年),王匡率部与樊崇率领的赤眉军联合,攻占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后与南阳的舂陵兵合流,成为后来东汉政权得以成立的主力。当年六月,刘秀在河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东汉,绿林军残部并入其部队,成为东汉皇家部队的一部分。

(二)绿林好汉盖赤眉

所谓的绿林好汉,其实就是指活跃于湖北、河南一带的下江、新市、平林、舂陵的四支部队,也被大家称作“绿林系”。但论其远近亲疏,又以下江、新市最为亲近,平林、舂陵关系则相对较远。然而,正是平林、舂陵这两个关系稍远的外围分子,给绿林军在历史上的作为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平林兵中更是有位曾经只是个当“安集掾”的小军官刘玄,后来成为两汉之间赫赫有名的关键人物,即“更始”皇帝。而在舂陵兵中,那位历史上以胆小兼老实而著称的刘秀,后来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帝,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纵观我国古代的历史,从来就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出了这么两位闻名于世的皇帝,绿林起义军的风头自然就要远远胜过赤眉军了,因此后世只有“绿林好汉”却没有“赤眉英雄”之称。

刘玄,字圣公,舂陵人,汉朝疏属,生于汉景帝之后,身为长沙王室舂陵侯一系,与刘秀乃族兄弟,其母何氏为平林人。新莽中期,因为犯法而逃亡远方,走投无路后加入平林军做了安集掾,他与另一位草头皇帝刘盆子在《后汉书》中同传,早期事迹寥寥无几,记载较少,因此后人对其也往往知之甚少。

刘秀,字文叔,与刘玄一样也出于舂陵侯一系。相传刘秀身长有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总之按照史料记载是非常符合古代帝王之相的。不过他却一点都没有遗传到其老祖宗刘邦的脾气,性格爱好倒是十分像刘邦那位以善于置产业而出名的二哥。据史料记载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父亲经常拿他同那位很会赚钱的二哥比较,并将其作为榜样教育他,等到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一家人聚在一块儿喝酒,他捧着玉杯给老父亲敬酒,问道:“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置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说,当年你总说我无赖,不如老二有出息,现在我和老二比,谁的产业更大呢?为了这个,刘秀的大哥非常瞧不起他,认为刘秀也就是个没出息的田舍翁,常拿“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的典故开弟弟的玩笑。也亏得刘秀脾气好,不仅不生气,也从来不计较,还赔着大家一块傻笑。

刘秀的哥哥刘,字伯升,与弟弟不同,他的爱好倒是与其先祖极为类似,也好养侠士,经常在家里窝藏一些亡命徒,天生就是一个乐天好事的主儿。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曾经被家里送到长安去学习《尚书》,但没读出什么大出息,半懂不懂地就回到了老家,继续安安稳稳东走西窜当他的田舍翁,整日做的就是些他大哥懒得做甚至是极其不屑的琐碎事儿。比如说帮别人打官司追讨钱粮,或者就是去大城市里卖米买工具,另外还有暗中贿赂官吏偷逃税款之类的事情……他偶尔也会抒发一下志向,但也不过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类目光短浅的眼前愿望,浑身上下一点也看不出有英雄气概。可就是这位未来的开国皇帝,难免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灵光闪现之时,当时民间有谶言称“刘秀当为天子”,大家都觉得这个刘秀应该说的是王莽的国师刘秀,但这个田舍翁刘秀也会和大家开开玩笑:“安知非仆乎?”你们又怎么知道应验的这个不是我呢?显得他幽默风趣又机智,倒也不失为大智若愚。

公元22年,南阳闹饥荒,刘秀家的宾客中也颇有些人暗中为贼。就因为这样,当地官吏不时找他麻烦,自然也免不了趁机捞一把,敲他几笔竹杠。被官吏敲诈怕了的刘秀,不得已只好跑到新野躲了起来,《后汉书》上毫不客气地将其此举称为“光武避吏新野”,但刘秀到底还算得上是个勤于治业的人,即使在逃难途中,自身难保,但听说附近大都市宛城的谷价高,就又跑去宛城倒卖庄园上出产的谷物。宛城豪强李通等人意图造反,想拉个姓刘的当做招牌,于是便以图谶游说刘秀,称“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所谓图谶、谶言,其实就是预言,就其性质来说倒是有点像谣言,总是能够听见它们飞来飞去,却总也不知道最早是从谁那里传出来的。从战国末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每次大变更好像都伴有谶言的影子,比如在楚地流传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很好的例子。大概是因为江湖上流传的谶言太多了,所以难免有那么几句碰巧就说准了,于是人们就把谶言当成是天机暗露,有些人更是专门去研究谶言,甚至将它做成了一门学问,王莽篡汉,其实就在相当程度上借用了谶言的力量,所

以两汉之间简直可以说是谶言的黄金时代。没有谶言的预示,大英雄们就要心惊胆战,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乃至连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到手的皇帝都不敢做。谶言可以左右政局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在此后的历史中,我们也能经常看见它那影响着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诡异身影。明末时期,宋献策还在给李自成献“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言呢!这些都足以说明古代中国人对于谶言的迷信到了何种程度,今人看来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在那个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十分不发达的年代,这些或许就是他们解释世界的一种原始方式也未尝可知。

而光武帝刘秀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相当信谶言的人直到他当了皇帝,还把这些话当成宝贝,被大臣批评了还闹情绪要处分人,所以李通拿出来的图谶还真让他动了心。刘秀倒不是觉得自己有什么帝王相,可是他家有位好养侠士,英雄气概十足的大哥,他就琢磨着没准是说俺家老大呢!加之他又被官吏欺负得惨了,一时冲动,就决定与李通等人同谋造反,把卖谷物赚的钱全拿出来购置武器。公元22年的10月间,刘秀和李通、李通的从弟李轶等人在宛城起兵,时年28岁。刘秀带着这支人马回到老家舂陵,这时他大哥刘已经在当地拉起一支部队了。这两支部队会合后,被史家统称之为“舂陵兵”。刘家老大向来是以惹是生非而出名,他起事时,把诸家刘氏子弟都吓得够呛,因为造反在当时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因此怕被连累的众兄弟们都纷纷溜走甚至躲藏起来。等到刘秀也带着一支人马回来,大伙儿先是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而后便都乐了:连这么憨厚老实的人都带头造反了,我们还怕什么呢?于是刘联合新市兵、平林兵等绿林各部,自称为“汉军”,攻打周边城邑聚落,部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过在雄才大略的刘眼里,可怜而又懦弱的刘秀天生就不是个起事的材料,便只肯分给他一头牛骑。刘秀就这样骑着牛起义了,直到汉军打败王莽的新野尉,他才终于得到了一匹战马。今天看来,人们还会觉得很滑稽,想当年高祖芒砀山斩白蛇起事,手里还握有一柄三尺利刃呢,而他的后人刘秀,却是骑着一头牛开辟了后汉两百年的天下……我们在感慨乱世春秋、世事多变的同时,对于命运的难以琢磨是否也会欷歔不已呢?

历来在英雄人物的眼里,即便都只是皇帝的道具,剑终究还是要比牛更有些气派。想想看,要是李贺把“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改写成“男儿何不骑黄牛,收取关山五十州”,那岂不是要让后人们大跌眼镜了吗?所以,十六国时代的羯族酋长石勒曾经就这样谦虚地说:“汉高祖我是比不上也不敢妄自攀比的,不过汉光武帝嘛?我大概和他并驾齐驱还是绰绰有余的。这大概就是因为剑要远远胜过牛的缘故吧。刘氏兄弟舂陵起事之后,就迅速联合绿林各部,四面攻城掠地,一时间汉军声势大振,士气鼓舞。

公元二十三年正月,汉军在刘的指挥下,大破新莽军数十万人,主帅阵斩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紧接着,刘又大败新莽当朝名将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以十万之众,进攻并围困宛城。那么防守宛城的主将又是谁呢?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后来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岑彭,也正因此汉军才久攻宛城不下。也是在这年的二月,绿林军的各部,在宛城共同推举平林军的安集掾刘玄为汉帝,并以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诸将也都各自列位九卿将军,老实人刘秀更是混得了个太常偏将军。而在当时,不论战功还是才干,绿林军刘氏宗亲中最有资格成为汉帝的非刘莫属,这从王莽对他的特别重视还悬以重赏捉拿就可以明显看出,“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因为当时还没有哪个绿林赤眉的头目能被重金悬赏到这个价钱。刘威严素著,声名远播,各方豪杰猛将也多归附于他,赫然凌驾于平林、新市诸将之上。支持刘的也主要是他自己的舂陵系和部分下江将领,如王常等人。而平林、新市和其他下江将领,则因惧怕刘桀骜难驯,又纪律严明,义军原本都是盗贼出身,闲散放纵惯了,所以大家宁可拥立虽无太大才能却也能相安无事的刘玄称帝。因此平林、新市诸将暗地里活动并积极拥立刘玄,等到既成事实后,才派人通知了刘氏兄弟。

刘得知此消息后对此举表示出相当的不满,但为了顾全大局,还是较为委婉地提出:“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然愚鄙之见,窃有未同。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今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陈胜、项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且称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愿各详思之!”

(三)绿林起义的三个阶段

历时近九年的绿林起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聚众结义阶段(17—21年)

公元17年,荆州大旱,据《后汉书·刘玄传》记载:“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评理争讼,遂推为渠帅。”王匡、王凤仗义执言,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18年初春,河南人马武、王常、成丹带领部队前来投靠他们,由此使二王领导的军队达到七八千人。他们选择绿林山(即今大洪山)为根据地,将一块空旷地(今三王城)为练兵场。最初的几年,绿林军在山上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安稳和美的生活。后来,义军人数越来越多,军事实力愈加强盛。到了19年秋天,首次攻打驻地附近的集镇离乡聚,并缴获了大量官方物资。公元21年,绿林义军终于发展到五万多人,初具规模。

2.重创莽军阶段(21—23年):

公元21年,王莽听说荆州绿林山聚集了大量的农民义军,心中慌乱,于是便派荆州牧率领两万精兵对其讨伐。王匡、王凤主动出山迎战。在云杜(今京山县城)周围,出其不意袭击莽军,并大获全胜。“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后又乘胜“攻拔竟陵(今钟祥),转击安陆……还绿林山中,至有五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后汉书·刘玄传》)

公元22年夏,绿林山发生严重瘟疫,数月间人死过半,义军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威胁。王匡、王凤,王常、成丹分别率领人马,兵分两路,离开了绿林山。王匡、王凤带兵进入南阳,威震四方。汉宗室刘、刘秀兄弟恰巧当时也在聚兵反莽,便主动与绿林军联系。两军联合后,重创莽军严尤、陈茂的部队,在南阳、昆阳地区打了一系列的胜仗。

3.复汉立帝阶段(23—25年)

公元23年,起义军战胜严尤、陈茂官军之后,关于领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起来。这次战胜莽军的主力是绿林军,王匡、王凤在义军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王匡实际上成了义军的最高统帅。但王匡存在“天下非汉莫属,非刘氏莫王”的封建正统思想,不愿自称皇帝,于23年3月在淯水沙洲设坛陈兵,举行大典,立汉高祖九世孙刘玄为帝,号更始。

昆阳之战后,王匡率兵于23年9月攻破洛阳,10月攻入长安,将王莽杀死。王莽政权宣告结束。

刘玄进入长安后,贪恋酒色,不理朝政。后来又在别人的挑唆之下开始怀疑绿林军领袖对其不忠。面对赤眉军的层层逼近,绿林军大将申屠建规劝刘玄撤退到南阳根据地另起炉灶,刘玄对此不仅毫不理睬,反而将他杀害。王匡被迫归附了赤眉军。公元25年9月赤眉军攻入长安,12月,将刘玄绞死。后来,王匡又离开赤眉军,归附刘秀部下宗广。据史料分析,王匡随宗广后,于26年3月被刘秀授意杀害。王凤在长安受封宜城王后,下落不明,疑被刘玄派人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