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13684800000014

第14章 铜岭岗的烽火台

道士桥村坐落在距县城约16000米、茶院乡西北4700米的铜岭岗南面山坡上。早在唐时,这个古村的范氏先祖就在此生息。据《铜岭范氏宗谱》载:范若容,唐成通五年进士,曾仕于广东,后迁于此定居繁衍。范若容从路途遥远的广东来到铜岭岗,是否因他看中此地山岗高、瞭望远呢?谁也不得而知。现在该村仍然是范氏居多。村边有一座石拱桥,此桥为目前宁海县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相传此桥是宋时姓郑的道士所建,故名道士桥。因为该桥造型很有特色,颇有名气,所以村名也以此桥来命名。

铜岭岗海拔210米,全长10公里,俚语有“二十里铜岭岗,后生爬黄胖”之喻。山中盛产一种扁平块石,叩之声若鸣锣,当地人称为“铜板石”。村民在此造桥、铺路、砌房,处处呈现着“铜板石”的风采,石头文化十分浓郁。

明代,道士桥铜岭岗石棚山顶就建有烽火台。从远处望去,总能看见一座黑黝黝的碉堡状的东西叠立在北面高高的山头上,与云天相触,乡民说这是烟墩。烟墩就是烽火台,或叫烽堠。据记载,明代时,倭寇时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戍军在有关山头上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座烽火台,每当倭寇来时,烽火台上燃薪火为号,四野的百姓和驻军看见了,或转移,或做好抗击的准备,烽火台成为古代传递信息的军事设施。有了这个烽火台,就会互通情报,主动掌握信号,早防备,倭寇也就不敢来侵犯了,当时的烽火台作用真不小。

烽火台是什么样子昵?它呈正方形的高台建筑,边长约八九米,高约五米。整个台座,都是用山地上常见的一种扁扁的平块石构筑的。就地取材,既省成本又牢固,作为当时军事设施是最为理想的了。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本来赭黄的岩体现在都变成了黑褐色,上面密布了一个个雨水浸渍的灰斑,乍看去,很不显眼。难以想象,凭这高出的五米,便能登高一招,四野响应吗?

据《宁海县志》记载:“登台可以远眺黄墩港,俯瞰力洋港,昔为象山港和三门湾的主要联络台。”可见,当时选择烽火台是根据地形特点来定的。范若容选在铜岭岗定居是否也有这个因素呢?烽火台看看只有五米高的距离,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抵达最后一级。台上台下的感觉也大相径庭。在台下只是一些稀松平常的景色,在台上一子显得敞亮明朗起来,大野漠漠如一袭画布,山峦起伏如几匹细浪,而隐伏于远方的江河又如几条银线,在阳光下飘飘忽忽,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浩然之气,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