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很重要,用人更重要
13724900000023

第23章 如何打造一支打不垮、挖不走的铁血团队(2)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70分的员工才是最适合的员工。”这里所说的70分人才,指的是最适合企业的人才,尽管他的能力也许只有70分,算不上最出众,但是具有挖掘的潜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比90多分乃至100分人才更有利于团队建设和企业发展。

还有一个问题,马云也隐约提到过:90分乃至100分的人才往往心高气傲,认为你自己无所不能,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容易做到虚心接受。再者,人往高处走,他们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就可能选择离企业而去。当然,在企业里工作得不开心,他们也会选择离去。因此,企业很难长期留住他们。

马云是谦虚的,他把自己的企业比喻为“拖拉机”。马云也是明智的,他知道“飞机引擎”式的人才不适合自己的企业。这样做对打造优秀的团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飞机引擎式的人才在团队里不容易起到黏合团队的作用,相反,他们的高傲、自负等,倒是容易起到破坏团队和谐氛围的作用。所以,马云果断地请这类人才离开,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4用目标和利益把团队成员紧紧绑在一起

管理者一味要求员工单方面付出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丝毫说服力的。要想拴住员工的心,就要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将他们与企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说服员工,并促使他们死心塌地为企业工作。

不少企业管理者,在教育说服员工时,往往只会讲空泛的大道理,结果不仅没有半点效果,反倒会引来一片哄笑。如果管理者能够巧妙地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对等起来,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与说服对象的愿望、利益结合起来,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那么往往能够达到超乎想象的说服效果。

老杨就职于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部门经理,但他在说服员工方面可谓是行家中的行家。

刚上班不到半小时,老杨办公室里就多了两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原来一名下属迟到了,负责考勤的人事专员当即扣除了300元全勤奖,结果此举不但没能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激起了迟到员工的愤怒,他甚至撒泼耍赖道,“我就是迟到了,怎样?我不光今天迟到,明天也不会早来。你不就是个小小的人事专员,还真拿鸡毛当令箭了。”

两个人越吵越厉害,最后来到了老陈办公室评理。老陈支走了人事专员,然后装作不经意间叹息道,“今天可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300块的全勤奖就这样没了,真是可惜!”闻言,迟到的下属明显一愣,紧接着语气一软,“我也不是故意的啊,毕竟谁跟钱有仇?”

随即,老陈语重心长地说道,“虽然扣了你300块的全勤奖,但这也是出于公司的考虑。你们想多拿钱,公司就必须有足够的钱来发工资,公司的钱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大家努力工作赚来的,如果大家都迟到,公司业绩上不去,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说全勤奖了。”

借助这种利益捆绑的说服方式,身为部门经理的老陈不仅成功消除了迟到员工对扣钱的不满,还让对方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可谓一举两得。

管理者要想拴住员工的心,就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是一致的,破坏公司制度也是间接损害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将员工与企业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从而实现上下之心,团结一致的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前进。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管人管心,那就是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给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为企业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需求得以满足,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拥护企业。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李诚多次在培训课程中告诉创业者:“管人管事不如管心。”他认为,企业如果单纯地用管理学来管人,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还需要用心理学进行干预。在他看来,管心是根本,管心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潜能,提升大家的心智,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李诚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是经济人,即需要金钱满足,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二类是社会人,即追求信任和理解,在公司工作追求开心;三类人追求自我实现,他们有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想利用工作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的价值;四类是复杂人,既全方位追求自我,也可以说是前三种需求的综合体。

要想管好这些人,唯有从心灵入手,帮他们做出与企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快乐地工作,还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规划中,要倡导终身雇佣,倡导自我学习和提高,倡导平等竞争的理念,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和发展。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管住了人,才能把企业管理好,因为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靠的是人。而要管住人,最好的办法是管住人的心,即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真正赢得人心。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识人心的能力。

管理者要成为“有心”之人,也许从下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中,你就能看出其内心的本意。然后,针对员工的本意,采取最贴心的关怀、最有力的说服、最动情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沉睡的潜能,让员工变得更有效率,让业绩有更大的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员工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这时,管理者切忌不能拿“制度”压人,更不能用领导的腔调对下属进行严厉训斥,心平气和的让大家明白“企业与员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仅仅捆住员工们的心。

5优化团队组合,让每个人都能和谐工作

“夫兵,诡道也。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弱者,则惧心难保。”这句话的意思是,打仗用兵时,如果只用勇敢的人,这些人往往会好战,容易生出祸端;如果只用弱者,这些人往往会胆小怕事、胜利难保。由此说明,用人要注重合理搭配,优化组合,这样才能在总体协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能量,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

任何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有执行力的组织,更多的是依赖于合理的人才结构。如果人才结构残缺,则会影响团队的运转。即便各个是强者,若不能协调好,就容易产生内耗,而无法产生1+1>2的效果。反之,如果人才组合得当,往往会产生几倍甚至无限大的团队战斗力,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守合肥。之后曹操派人送了一个木匣到合肥前线,上面写着:“贼来乃发。”当孙权率10万大军前来攻打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三人打开木匣,里面有一道文书:“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面对孙权来犯,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命令,率先做出行动,表示要和敌人决一死战。李典素来与张辽不和,起初对张辽的建议没有回应,但之后被张辽的行为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听从指挥。

张辽表现出广阔的胸怀和豪爽的气概;李典表现出公而忘私、勇于摒弃前嫌,豪迈直率的性格;乐进是个中间人物,是个老好人,谁也不想得罪,而且有些怯战,所以他坚决守城。就这样,在张辽模范带头下,三人不计前嫌,齐心协力,把孙权军队打得落荒而逃,张辽也由此一战成名。

曹操远在万里之外,为什么要送这个木匣呢?他如此安排,是否脱离实际呢?会不会影响三位将军指挥呢?事实证明:曹操的做法是高明的,他清楚这三人的作战能力、用兵特点、性格修养,也知道他们三人平日有隔阂,料到他们大敌当前,难以做出一致的决策,更无法协同作战。所以,他才会下这样一道命令,目的在于促成张辽、李典、乐进三人性格互补,使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达到最大化的整体效应。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优化团队组合的高超艺术。

一个团队实力的大小,固然由团队成员的能力决定,但更有赖于团队合理的人才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化零为整”的化学反应,达到众志成城的宏伟景象,更有利于各个成员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生质的飞跃,产生一种集体合力。

在现代企业中,需要个人能力强的人才,但这取代不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善于优化团队组合,让每个员工在企业中,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同时又能协助同事,与同事保持融洽的合作。这样才能让企业产生凝聚力和战斗力。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一无是处的人也不存在,企业用人的关键在于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大家最优化地组合在一起,实现团队效益最大化。那么,在优化团队组合中,管理者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要考虑什么因素呢?

(1)年龄匹配

一个理想的团队应该有各种不同年龄层的成员,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有,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大家在年龄的匹配上较为和谐。这样一来,老年人的经验、中年人的理智、年轻人的干劲融合在一起,就能促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

(2)知识匹配

所谓知识匹配,指的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相互结合、相互合作。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知识和技术,激烈的竞争、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都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多门科学技术和技能,因此,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通力合作。

(3)能力匹配

所谓能力匹配,指的是一个团队应有不同能力的人。有的人能力大,有的人能力小,有的人可以做决策者,有的人是优秀的组织者,有的人是踏实的执行者,有的人是细心的监督者,有的人是及时的反馈者,有的人是冷静的咨询者等等,总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大家组合在一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自展现自己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